张居正:以一人之力,挽大明狂澜的权臣传奇

曹静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美篇号 48314570</span></p> <p class="ql-block">  万历初年,明王朝已显颓势:国库空虚,流民遍地,边防废弛。此时,一个名叫张居正的内阁首辅,以铁血手腕开启了一场震动朝野的改革,用十年时间为大明续了五十年国祚,也书写了自己功过难评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 张居正自幼便是“神童”,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登进士,一路顺风顺水进入翰林院。但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在嘉靖、隆庆两朝的政治漩涡中。他深知官场规则,却从不随波逐流——嘉靖帝沉迷修道,严嵩专权误国,他默默观察、积蓄力量;隆庆帝在位时,他与高拱斗智斗勇,最终在万历帝登基后,借李太后与冯保的支持,成为内阁首辅,手握朝政大权。</p><p class="ql-block"> 掌权后,张居正没有沉溺于权力,而是立刻推行改革。他深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道理,推出了核心新政“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折算成银两缴纳,不仅简化了税制,还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偷税漏税,让国库迅速充盈。同时,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整顿边防,平定倭寇、抵御蒙古,让边境重归安宁。</p> <p class="ql-block">  为了确保新政落地,张居正不惜得罪整个官僚集团。他推行“考成法”,严格考核各级官员的政绩,不合格者直接罢免,连皇亲国戚也不例外。有一次,万历帝的舅舅李伟想偷税,张居正直接驳回,甚至当面斥责,气得李伟向李太后哭诉,却仍不得不按规定缴税。这种“不近人情”的铁腕,让新政得以畅通无阻,但也为他埋下了祸根。</p><p class="ql-block"> 张居正与万历帝的关系,更是这段传奇中最复杂的一笔。万历帝登基时年仅十岁,张居正既是首辅,也是他的“帝师”。他对万历帝要求极严,每日亲自授课,甚至在万历帝犯错时,直接上书批评,毫不留情。万历帝起初依赖他、敬畏他,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份敬畏渐渐变成了压抑。张居正曾说“我非相,乃摄也”,这句话既体现了他的责任感,也触动了皇权的敏感神经。</p> <p class="ql-block">  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八岁。他去世后,万历帝起初追赠他为“上柱国”,赐谥号“文忠”,但仅仅半年后,在旧官僚集团的弹劾下,万历帝下令抄张居正的家。抄家的官员破门而入时,张家早已被查封多月,家人饿死、自杀者不计其数,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不堪受辱,自缢前写下血书,控诉朝廷的不公。最终,张居正被剥夺所有封号,甚至险些被开棺鞭尸,他推行的新政也大多被废除。</p><p class="ql-block"> 直到天启年间,明熹宗才为张居正平反,恢复他的名誉。而此时的大明,早已没有了张居正时代的活力,一步步走向了灭亡。后世评价张居正,有人说他是“救时宰相”,以一人之力撑起了将倾的王朝;也有人说他“专权跋扈”,逾越了君臣的界限。但无论功过,他以权臣之身,为国家鞠躬尽瘁,用十年改革书写了大明最后的辉煌,这份传奇,终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