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留声|图片:网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声爆炸,不仅炸毁了一段铁路,更炸开了中华民族十四年血泪抗战的序幕。那夜,北大营的枪声刺破了东北的夜空,也刺痛了一个民族的神经。今天,当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回望“九·一八”,那不仅仅是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一剂唤醒民族精神的良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重新审视“九·一八”的历史意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苦难记忆,更是一种精神涅槃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一道深深伤痕。短短数月,东北三省沦陷,三千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日本侵略者以“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南京大屠杀中三十万同胞的鲜血,重庆大轰炸中平民的哀嚎,细菌战中的非人折磨……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是一个民族尊严被践踏的见证。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不仅关乎中国的存亡,也重塑了世界格局。”而“九·一八”正是这一伟大抗争的开端。当我们今天走过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那座残历碑,那永远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的日历,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真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忽视警示就意味着重蹈覆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秩序的裂变与重组已然加速。某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转化为贸易摩擦、科技围堵、军事挑衅,从南海的波涛到台海的暗涌,从芯片的断供到意识形态的渗透,霸权主义的幽灵从未远离。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警示我们,大国博弈的底线思维不可或缺;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虽非宿命,却也警示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可能发生的激烈碰撞。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九·一八”的历史教训尤为珍贵——国家安全没有“局外人”,民族复兴不容“绊脚石”。那些认为和平可以“躺赢”、发展能够“速成”的幻想,无异于将今日中国置于当年东北军“不抵抗”的险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一八”留给当代中国的最大启示,莫过于民族精神的觉醒与重构。从“一盘散沙”到“血肉长城”,从“攘外必先安内”到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完成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涅槃。张学良晚年坦言:“我当时不抵抗,是为了避免冲突扩大,但历史证明这是错误的。”这种自我反思的勇气,恰是民族成熟的表现。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但民族精神的锻造仍需持续。华为面对美国制裁时的“备胎”转正,航天人在技术封锁下的自主创新,边防官兵在喀喇昆仑的坚守,都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哲学家梁漱溟曾言:“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遇到困难时总能找到出路。”这种韧性,在“九·一八”后的抗战中展现过,在改革开放的攻坚中闪耀过,也必将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发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九·一八”,我们听到的是历史的回声,更是未来的召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每年的防空警报,不仅是对死难同胞的哀悼,更是对全体国民的警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从“九·一八”精神遗产中汲取力量——那种在逆境中奋起、在压迫下抗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气与智慧。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都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都是复兴大业的参与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警钟长鸣,不忘国耻;精神永续,砥砺前行。当东方的天空再次泛起晨曦,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将“九·一八”刻骨铭心的痛楚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因为唯有铭记,才能避免重演;唯有自强,方能屹立世界。这或许是对“九·一八”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p> 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