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古镇,是藏在湖州江南肌理里的一块璞玉。此前几次途经,总因匆忙而错过,直至此番专程到访,才真正触碰到这片水乡的温润灵魂。 <p class="ql-block">双林之名,始于明永乐年间,由东林、西林两村合并而来。若再追溯,早在南宋时,此处因商船云集、货栈林立,已得“商林”之名;而早至汉唐,这里还只是名为“东林”的安静村落。</p> 漫步于青石板路上,这里没有喧闹的叫卖,亦无刻意的修饰。唯有粉墙黛瓦临水而立,清浅的河水顺着河道缓缓流淌。偶见居民提篮走过,或坐门前择菜,一句吴侬软语的问候,便将江南最质朴的烟火气拉满。 在金锁桥畔,遇见几位写生的老先生。他们或倚廊柱,或坐溪边,将粼粼波光与老屋倒影收入画中。细看才发现,这座看似寻常的石桥,竟藏着清康熙乙卯年(1675)的印记。 与桥边纳凉的居民闲谈,听他们说起双林的往事。桥是双林的根,每一块青石板都铭记着岁月。如今这些古桥已成为文保对象,却依旧是当地人心中最踏实的念想。 双林最负盛名的,当属横跨双林塘的“三桥”——化成桥、万元桥、万魁桥。三桥相距不足四百米,如三道弯月映照水面,各有千秋:化成桥始建元代,藏着古运河最早的航运记忆;万元桥重建于清道光十四年,望柱上石狮栩栩如生;万魁桥始建于康熙八年,桥面石板已被岁月磨得光滑。 <p class="ql-block">立于万元桥上远眺,“三桥卧波”之景尽收眼底,不远处的文昌阁临水而立,黛色飞檐倒映碧波,微风拂过,涟漪轻起,恰似一幅流动的水墨画。</p> 沿河岸漫步,经九曲栈桥,便至水利遗存“分水墩”。这座明代人工堆筑的土墩,最初为减缓运河风浪而建,至清民国时期成为重要航运节点。2024年修复后,亭台重现,九曲桥连通两岸。 <p class="ql-block">立于墩顶,视野豁然开朗。东望文昌阁飞檐翘角,似有文气萦绕;西眺三孔石桥凌波舒展,倩影映于碧波;北侧东岳庙红墙黛瓦与水镜寺禅意悠然,相映成趣。俯身俯瞰,运河如碧绸蜿蜒,桥的古朴、寺的静谧、墩的沉稳相拥相融,一幅灵动的运河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原为乡约所,后改岳庙。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占地七亩,东岳大殿、观音殿、戏台依次排列,庄重中透着水乡的灵动。</p> 隔水相望的水镜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已历1200余年风雨。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曾在此静坐参禅,更有传说称,朱元璋幼年时曾在此削发为僧,留下“金口令泥菩萨让道”的趣闻。寺内黄墙黛瓦,唐宋遗风犹存。 步入寺内,一场庄重而充满集体力量的“传供”仪式正在进行。众多香客自斋堂起排成长队,宛如人龙蜿蜒,一路延伸至大雄宝殿佛像之前。这段看似寻常的距离,实则象征着从尘世至圣境的朝圣之路。众人亲手传递着一碗碗斋饭,每一次交接,皆是一次虔诚心意的传递,也是一份功德的累积,在庄严氛围中汇集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诠释着集体的敬意与信仰的力量。 <p class="ql-block">水镜寺与东岳庙隔石漾湖遥遥相对,一寺一观,佛韵与道风在此共生。澄澈如镜的湖面上,两重建筑的倒影随粼粼波光交织浮动,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宛如将双林镇 “佛道共存” 的千年故事,轻轻揉进了一汪碧水之中。</p> <p class="ql-block">双林古镇不大,快步走一个多小时便能逛完,但它的魅力从不在“大”,而在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慢时光。河边的明清老屋里,木雕窗棂上的花纹仍清晰可辨,有的刻着缠枝莲,有的雕着吉祥纹,仿佛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p> 我们寻了家临河的茶馆坐下,店里既有咖啡、果饮,也有当地的绿茶,点上一杯茶,看着窗外的河水缓缓流淌,偶尔有乌篷船划过,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舒服得让人不想起身。 从茶馆出来,先去了小隐园。这里始建于民国时期,原为庆同小学。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漫步其中,指尖拂过砖雕、木雕,能清晰感受到江南工匠的精湛技艺。作为双林近代教育的见证,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藏着“育人”的初心,这里仍回荡着当年的读书声。 费新我故居则洋溢着艺术气息。这位“左笔”书法大师的作品气韵生动,生平展陈令人动容。更惊喜的是其甥黄笃初的摄影展——作为中国最早纪实摄影师之一,他镜头下的1929年西湖博览会等场景,堪称珍贵史料。故居内还保留着当年的暗室,让人恍见昔日显影时光。 最后一站是虹桥弄蔡宅。这座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徽派建筑,由蔡崇信捐资修缮后,重现了往日的精致,“四水归堂”的设计既利于排水,又暗含“聚财聚气”的寓意,粉墙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木雕、砖雕保存完好,门楼上的人物故事、窗栏上的花草纹样,每一处雕刻都细腻传神,堪称徽派建筑的精品。 蔡宅外的望月桥与宅院相映成趣,桥身的弧度与宅檐的曲线呼应,站在桥上看蔡宅,粉墙黛瓦倒映在水中,竟让人想起荻港小镇的景致,却又多了几分双林独有的温婉。 我顶着烈日,用脚步丈量着双林,却丝毫不觉得累——走在小巷里,看屋檐下的风铃轻轻摇晃;站在古桥上,听河水拍打桥墩的声响;遇见居民,听他们讲古镇的老故事,每一个瞬间都让人觉得珍贵。 肚子饿了,我们寻到一家号称“百年老店”的小吃铺,店里只卖两样东西:烧麦和馄饨。点了笋尖小馄饨和笋尖烧麦,咬一口,笋尖的鲜脆混着肉馅的醇香,满口都是江南的味道。 <p class="ql-block">我从停车场把车挪到小店门口的树荫下,打开空调,等着车内温度慢慢降下来。白露已过,江南的“秋老虎”却依然盘踞不去,暑气蒸腾,不见半分秋意。车内早已超过四十度,连手机都热得自动关了机。北方有些地方都快供暖了,我们却还在高温里苦苦挣扎。</p> <p class="ql-block">双林,这半日的行走,穿梭于桥、寺、老宅之间,仿佛缓缓读一卷江南。历史与烟火在此交织,那些细节里的慢时光,都已化作心底最柔软的回忆。心下暗许:下次再来,定要住上一晚,好好感受这座小镇独有的温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