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体质探析

徐玉栋

<p class="ql-block">#中医全科家庭医社##每日分享#老话说,「头要凉、脚要暖」,但不少人却反过来了,成了「上热下寒」。在中医日常坐诊里,这是一个很常见,但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上热下寒是啥情况呢?</p><p class="ql-block">上热:就是上半身热得像火炉,比如嘴里长疮、牙龈肿痛、口腔溃疡、脸上爆痘、容易上火、脑袋晕乎乎的。</p><p class="ql-block">下寒:下半身却冷得像冰窖,比如手脚冰凉、拉肚子、腰膝酸软、尿频。</p><p class="ql-block">除了上面的症状之外,男女的上热下寒表现略有差异:遇到上热下寒的问题,</p><p class="ql-block">男性可能会晚上频繁起床上厕所,这通常是肾阳虚的表现,意味着身体的气化功能不够强大。</p><p class="ql-block">女性则可能会遭受宫寒之苦,月经来时经血颜色偏深,有时伴有血块,痛经,小腹感到寒冷。</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上热下寒带来的典型症状。这种一半上火,一半寒凉的现象,多半和中焦淤堵有关系。</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因为上面动得太多。</p><p class="ql-block">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p><p class="ql-block">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只好反弹上去,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p><p class="ql-block">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p><p class="ql-block">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上寒下热到底怎么调理?</p><p class="ql-block">张仲景不仅给了我们思路,还给了我们方子。</p><p class="ql-block">思路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p><p class="ql-block">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 、黄连5克。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p><p class="ql-block">我们要遵循张仲景的思路,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药效。</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分析一下张仲景的方子。</p><p class="ql-block">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了炙甘草、干姜、大枣。这是张仲景健脾养胃药中的三味,还有一味人参。</p><p class="ql-block">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虚寒,可以加入人参6克。中焦有邪气怎么办?比如湿气比如积食比如有痞块,这时候半夏就派上用场了,半夏的作用就是降逆的,比如呕吐,比如打嗝,它都可以搞定。胃气以降为主。上面有虚火又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不怕,咱有黄连、黄芩呢,这两味药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结节等一切绊脚石扫除。</p><p class="ql-block">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暂时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啊。甘草泻心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说这个方子治狐惑病。什么是狐惑病?这么说吧,凡是粘膜系统的病它都可以治疗,尤其对头面部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各种炎症有奇效。比如很多人都有的口腔溃疡、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角炎、牙龈炎、结膜炎等。生殖粘膜的病也可以治疗,比如阴道炎等。</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每个人都有“上火”的经历,比如夏天天气炎热引起身体燥热,吃了上火的食物后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还有肝火旺的人脾气急躁、内热大,久病之人“阴虚火旺”等。《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里指出了寒为热病之因。</p><p class="ql-block">若寒邪过盛,身体内表现出的就是热症、热病,也就是说虚火实际上是由寒引起的。</p><p class="ql-block">当现代人不分季节大量误吃各种寒凉的瓜果蔬菜后,当人们在夏季长期使用空调后,当女士们为了显示身材尽量少穿衣服后,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虚火就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而目前普遍都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是没有对症治疗。可如果要去掉身体内的寒湿,要补肾,用的都是温热的食物。温热疗法,难道不是火上浇油吗?</p><p class="ql-block">确实,有虚火的人普遍都存在“虚不受补”,但这种补不得的状况只是一种假象。身体内寒湿重还极易造成经络不通,散热困难,容易感到闷热、燥热。与老人相比,孩子的经络通畅,散热快,因此孩子在夏天是最不怕热的,大热天里照样在太阳底下玩耍。而老人经络不通畅,不易出汗,热散不掉就闷在身体内,人就很难受、烦躁,只有吃了冰凉的食品才感觉体内舒畅些。当然这种经络不通引起的身体燥热已不只在老年人中出现了,现在的人们普遍贪凉,运动又少,自然就会造成血液流动的速度变慢、变缓,从而极易导致经络的淤堵,经络淤堵带给人的就是身体出现的各种疼痛,以及皮肤上长痘、长斑。</p><p class="ql-block">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能说自己很健康,从没有过腰酸背痛、腿痛胳膊痛的?再看看周围人的皮肤,又有几个色泽明亮、富有弹性、不长斑、不长痘的?这些都是和长期贪凉有关的。</p><p class="ql-block">经常运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运动开了,出汗了,就会感到身体内的燥热自然消失了,浑身轻松了,心情舒畅了,这是因为运动后体温明显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出汗在排出寒湿的同时也能带走了虚火、疏通经络。</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为什么多数运动员性格开朗的原因。运动后不再郁闷了,再注意营养的补充,就不会患上抑郁症。现在的人普遍贪凉,大量吃着寒凉的食物还觉得燥热,是肾气虚弱、经络不通造成的。燥热则会进一步贪凉,就更加重了血管、经络的收缩、淤堵,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p><p class="ql-block">如今“上热下寒”就跟感冒一样常见,治感冒说易也易说难也难,治疗“上热下寒”也是一样,一张方子搞定这种常见而又“讨厌”的疾病可谓一种本事</p> <p class="ql-block">引火归元</p><p class="ql-block">1.金鸡独立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思想注意力集中到大腿和脚上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干肾水,从而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方法:一只脚站立,另一只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p><p class="ql-block">2.泡脚泡脚能把上焦的火引下来,虚火重又手脚冰凉的人,适合泡脚。脚部分的阳气弱,通过泡脚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性,从而改善上热下寒。</p><p class="ql-block">3.上热下寒养生茶上热下寒的人,日常可以喝些养生茶,可以茶方做个参考食材:乌梅、陈皮、桑甚、玫瑰花、益智仁、胎菊花喝法:每种食材1-2克泡开水喝,里面的陈皮,用于湿堵的中焦,乌梅可以收敛上焦的浮热,帮助上火往下焦牵引,益智仁可以暖肾,滋养下焦,菊花可以柔和过旺的肝气,桑基滋阴养血,玫瑰花则负责调动气血,每种食材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没有一种食材能“偷懒”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