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展现中国力量

杨卫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晨曦刺破长空,长安街上的华灯还未褪尽余温,一道钢铁洪流已在晨光中凝聚成沉默的丰碑。那是2025年的9月3日,纪念中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钟声尚未敲响,十万双军靴已在大地刻下整齐的节拍——不是惊雷,却比惊雷更震彻心魂;不是海啸,却比海啸更激荡胸怀。这一天,中国以一场阅兵,将民族的脊梁与时代的力量,郑重写在蓝天与大地之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最先走来的,是精神的方阵。不必说徒步方队迈着分毫不差的正步,每一步75厘米的距离里,都嵌着军人的骨血与担当;也不必说领队将军目光如炬,肩章上的星徽映着朝阳,像极了八十年前抗日将士枪尖凝结的寒光。你看那年轻士兵的脸庞,没有半分懈怠的松弛,只有历经千锤百炼的坚毅——汗水浸透迷彩服的褶皱,却没让眼神有丝毫游移;口号震彻云霄,每一个音节都裹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决绝。这是中国军人的素质:是烈日下站军姿四小时纹丝不动的耐力,是暴雨中练战术浑身泥泞仍冲锋的韧性,是把“使命”二字刻进骨髓的忠诚。他们走过的不只是长安街的砖石,更是八十年的峥嵘岁月——从平型关的炮火硝烟,到长津湖的冰雪绝境;从抗震救灾的断壁残垣,到抗疫前线的方舱灯火,军人的精气神从未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的熔炉里,炼成了更坚硬的模样。当最后一个徒步方队的背影融入晨光,空气里仿佛还飘着青春的热血气息,那是一个民族永不弯折的脊梁在搏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紧随其后的,是钢铁的宣言。当履带碾过路面,没有刺耳的轰鸣,只有精准到毫秒的沉稳节奏——那是主战坦克的履带,装甲上的纹路还沾着演训场的黄土,炮管直指长空,像一柄守护和平的利剑;那是导弹方队的发射车,导弹弹体洁白如银,却藏着能划破黑暗的力量,每一辆车都是一座移动的堡垒,每一枚导弹都是捍卫主权的铮铮誓言。无人机没有驾驶舱,却有比人类更精准的判断;预警机在空中掠过,雷达旋转的轨迹,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领空守护网。这些装备,早已不是黑白照片里的“万国牌”,不是需要从国外引进的“稀罕物”——它们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国重器”,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熬白了头发换来的成果,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鲜活见证。从步枪到导弹,从战马到战机,八十年时光里,中国军事装备的现代化脚步,走得坚定而迅猛。这些钢铁洪流从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宣告:中国有能力守护自己的国土,有力量捍卫世界的和平——就像八十年前,我们用小米加步枪击退侵略者;今天,我们用更先进的装备,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场阅兵,不是一场普通的仪式。当抗战老兵坐着轮椅来到天安门广场,他们胸前的勋章叮当作响,每一枚都刻着一段浴血的往事——有的勋章边缘还留着弹痕,有的勋章背面写着牺牲战友的名字。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今天的坐标:八十年前,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让“亡国灭种”的危机永远成为过去;八十年后,中国以一场阅兵告诉世界,我们从未忘记历史,更从未放弃捍卫和平的信念。这信念,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敬畏,是“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清醒,是无论面对多少风浪挑战,都能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底气。当国歌响起,当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飘扬,亿万中国人的心中都涌动着同一种滚烫的情感: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军队,他们守护着我们的家园,也守护着人类共同的和平理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兵式的最后,战机编队在空中拉出七彩烟带,像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天际。那一刻,长安街上的掌声与欢呼,与八十年前胜利的号角遥相呼应;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军人的威武、装备的先进,更是一个民族的自信与力量。我们为这样的军队自豪——他们有铁的纪律,有钢的意志,更有对人民的赤诚;我们为这样的国家自豪——她从苦难中崛起,在奋斗中强大,始终把和平刻在骨子里,把责任扛在肩膀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场9.3阅兵,终究是一场关于力量的深情叙事:是军人的精神力量,是装备的科技力量,是民族的信念力量。这力量,藏在每一个整齐的正步里,藏在每一枚导弹的寒光里,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炽热的眼神里。它告诉世界,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的中国;它更告诉我们自己,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便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注:以上图片均为网络下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