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号 蒋腾毅</p><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赏析</p><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以“总-分-总”的格式写的。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万水千山”对照了后文的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桥等山水意象。在描写每处景物时,诗人不仅让诗句句式对称,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此体现红军战士无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其中“暖”“寒”与“拍”“横”这两组词,既贴合现实场景,又融入心理感受,进一步凸显了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结尾部分描写长征最后的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和“尽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越过岷山后的喜悦,预示了长征的最终胜利。</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落笔大胆,直接宣告情感,给人以昂扬喜悦之感,文中充分体现了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点评:能精准抓住诗歌“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和“点面结合”的手法,还关注到“万水千山”与后文意象的呼应、“暖”“寒”等字词的双重含义,解读角度聚焦文本形式与内容关联,逻辑清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5号 涂秀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是一首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虽然只有八句,却清晰展现了那段漫长又艰苦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红军战士一点也不害怕长途行军的困难。他们把越过无数座山、渡过无数条河,都看成很平常的事。这种无畏态度,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勇敢和坚定。</p><p class="ql-block">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得特别有想象力。五岭山脉本来又长又陡,乌蒙山也非常高大,但在红军眼里,它们就像是小浪花和小泥丸一样。这说明他们一点也不怕这些自然障碍,心里装着更大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说的是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像晒到了太阳一样温暖;“寒”则让我们想到泸定桥上那冰冷铁索带来的危险和紧张。这一暖一寒,对比强烈,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两个不同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红军战胜最后一道困难后的喜悦。岷山上积雪很厚,路特别难走,但他们反而更高兴,因为就快要胜利了!“尽开颜”三个字,生动地表现出所有人脸上洋溢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整首诗从“不怕”开始,到“开颜”结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也更佩服红军战士不畏困难、坚持信念、乐观向上的精神。每次读这首诗,都好像能听到他们坚定的脚步声,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点评:赏析语言通俗生动,善用生活化的解读(如“像晒到了太阳一样温暖”)让诗句情感更易理解;能串联“不怕-开颜”的情感线索,最后关联“珍惜和平生活”的现实感悟,既有对诗歌的理解,又有情感共鸣,感染力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9号 侯姝妍</p><p class="ql-block"> 当鸭绿江的点点星火,化作开国大典的灯笼火把;当《南京条约》的签名,变成日本投降书的笔触,有一个人值得大家尊敬,那就是智勇双全的毛主席,我很喜欢他的《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 全诗格式工整,中间四句均对仗,是七言律诗的典型范本。同时,也能体现毛主席深厚的文学积累,比如“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可联想到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的诗句。文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赞扬红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再分写长征路上的艰辛经历,最后总写胜利会师、转危为安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几个细节值得品味:“细浪”“泥丸”运用比喻与夸张,将长征路上连绵不绝的五岭与耸入云霄的乌蒙山,比作小浪花与泥丸;“暖”用来形容金沙江,并非实指水温,而是从侧面衬托长征的艰难;“铁索寒”既写出士兵需攀爬无桥板的铁索,又以“寒”突出环境艰苦、困难重重,再次呼应开头的“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 结尾的“喜”点明了红军胜利后的心情,“尽开颜”结合背景来看,此时岷山已从战场变为美丽风景,毛主席心生欣慰,写下这首佳作。</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以小见大”,见证了长征的胜利。毛主席把长征路上的“智与勇”“喜与难”全部融入二十八个字中,让人对困难有了新的认知。在生活中,困难就像是难以逾越的“五岭”“乌蒙”,若有红军般的意志,它们便会成为“细浪”“泥丸”,人生终会迎来“尽开颜”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点评:赏析立意新颖,开篇以历史场景对比引出诗歌,视角独特;能关联古典诗句(朱熹名句)体现诗人文学底蕴,对“暖”“寒”的深层含义解读精准;还将“以小见大”的手法与生活感悟结合,挖掘诗歌对人生的启示,解读有深度且富有文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