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2号 潘思含</p><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赏析</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好奇这一段历史,常听大人说起“红军长征两万五”,“我”一直不明白这是怎样的“经历”。直到学习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才认识了湍急的金沙江,巍峨的五岭、乌蒙山和岷山,惊险的泸定桥。这些战地描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p><p class="ql-block"> 1935年前后的长征路上,硝烟弥漫的战场,舍生忘死的战士们,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翻腾的细浪;乌蒙山雄伟磅礴,也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让人感受到红军巧渡后的温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战斗的惊险与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p><p class="ql-block">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点评:以“我”的认知变化为线索展开赏析,视角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发共鸣;能准确提取诗歌中的核心意象(金沙江、五岭等),并结合历史背景解读诗句,初步把握了诗歌歌颂红军精神的主旨,情感真挚朴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8号 刘亚菲</p><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赏析</p><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诗歌,以长征为主题,展现了长征时期战士们的豪迈气概。</p><p class="ql-block"> 此诗以豪迈笔触彰显革命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核心,将“远征难”的艰辛转化为对革命精神的坚定坚守,把自然险阻与敌人围剿视作平常事,充分展现红军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中间颔联、颈联选取长征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如“乌蒙”对“五岭”,“金沙水”对“大渡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让诗歌富有文学韵味。</p><p class="ql-block"> 最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描写了长征最后阶段,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后的欢乐心情,与开头的“不怕”“只等闲”相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p><p class="ql-block"> 读此诗让人明白,长征虽苦,先烈们却奋勇向上,历经艰难迎来胜利曙光。人生也是如此,只要坚持到底,就定会收获胜利。</p><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以其豪迈的情感、精巧的对仗、丰富的意象与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革命诗歌的不朽经典。它不仅是对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生动记录,更是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永恒赞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坚不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点评:赏析逻辑清晰,从诗歌主题、核心句、修辞手法、结构呼应到现实意义,层层递进;能精准指出“对仗”这一七律的关键特点,还将诗歌精神与人生感悟结合,挖掘出作品的现实价值,解读全面且有深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