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参观乔家大院,不仅要看它的建筑风情和营造理念,看它的厚重底蕴和恢宏气势,也要把它当做逻辑教科书,阅读其中的成败兴衰。</p><p class="ql-block"> 它分为好几个大院,连环套。从1号院到6号院,每个院落大约百十个房间。院落间礼制分明,尊卑有序。却弥漫着浓郁的老财主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来繁琐,拥挤,有压迫感。但作为典型的晋商豪宅,其设计初衷并非为了追求今天的所谓“宜居”,而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它完整地呈现了特定时期北方巨贾家族的生活图景。时代不同,审美取向和感受也不同。</p><p class="ql-block"> 山西曾是全国最富裕的省份。那时商业重心在天津,北平,沈阳等地,晋商却能长袖善舞,通过票号在各省间建立起联票帝国。近代金融由此雏形。他们的成功凭借的是信誉。</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还听了山西人讲述走西口的故事,这是他们的记忆。本来是为了求生逃荒,但逐渐产生了商业思维,使得迁徙者能发财致富。社会的形态由此改变。吴三桂进关就曾听取晋商的意见,利用了西口通道。左宗棠收复新疆,李鸿章斡旋于八国联军,也都曾找晋商筹款。由此,走西口不仅突破了山西地理的制约和缺陷,走出的一代晋商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抱愧于山西,其实就是抱愧于晋商。后来晋商显得整体式微,渐渐地,恢宏的一代垮了。</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院落,还有王家大院,祁家大院,曹家大院,以及平遥古城等。每家都占地好几百亩,同样的规模和格式,同样的吞吐海内,却也落得同样命运。它们如今都成了一具具的活标本。</p><p class="ql-block"> 有些客厅里的欧洲风情画,装饰品,是留学者带回的新潮,但他们没有引入现代的股票交易规则和契约精神。伴随时代大潮,晋商逐渐褪色。驼铃渐远,燕叫悽凉,其结局不仅是家族的悲歌,也是民族商业之“殇”。</p><p class="ql-block"> 今天走入了历史橱窗,曾经的辉煌活生生的展现。我们看到了局限性。虽然是红灯高挂,妻妾成群,但也看到她们跳井的身影。墙壁上有朱子家训和商业规则。有礼节和说教,不厌其烦。</p><p class="ql-block"> 山西人讲信誉,倔强,忠诚。但其实这是一种掌柜式的思维,过于依赖人格建构。也失败于此。孔祥熙的故居就在旁边,如今也被冷落。</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困囿于土围子。一代枭雄却秉持旧式理念,即便走向大都市依然牵挂故里。以光宗耀祖和深宅大院做为参照物,面对风雨飘摇却不知所措。道光年间,整个江山已摇摇欲坠,外资银行蜂拥,家族管理却陷困境。传统票号无法融入国际流通,大清央行与山西商帮,无法达成股权与风险的合理分担,错过了窗口期。看到这些感到一种无奈。有负面情绪。</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不仅使参观者心情沉重,而且也引人冷静反思。</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所看到过的最令人难受的一片豪宅。大院若是一口棺材,里面躺着的是死去的晋商家族。若要捕捉它却又捕捉不住,因为它是晋商之魂。比照我们曾经看过的其他豪宅,包括俄罗斯庄园里的冰雪傲慢,包括欧洲沙龙里的人种跋扈。不禁想起教父的一段话:任何财富的重新分配,背后都是犯罪。晋商当年艰辛创业却抵不过流氓的无耻掠夺,有种耻辱感,却又心有不甘。今天的晋商,以及同样命运的徽商、苏商、浙商,他们的不死之魂总要伺机反扑,因为又面临到同样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封闭的空间需要新鲜空气,走出来反而好多了。山坡上那些农舍和植物不受拘束,大片的高粱与杂草野蛮生长,看着很开心。农田景象我并不陌生,我在北方长大,闻到了熟悉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我们驱车在阡陌田野上驰骋。做为漫游者,像鸟一样感受着原始和自由。这次休闲与参观使人愉悦。</p> <p class="ql-block">附录:转录Xuzz的跟贴</p><p class="ql-block">你好。最近也稍微看了一些晋商的资料,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山西这片土地其实并不占自然优势,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闭塞、交通不便、气候干旱,按理说很难成为商业中心。但偏偏就是从太谷、祁县、平遥、代县这些地方,走出了无数驰骋全国、影响深远的晋商家族。</p><p class="ql-block">比如祁县的乔家、渠家,平遥的曹家、日升昌票号,太谷的王家,这些家族不仅开创了“汇通天下”的票号金融体系,还在盐业、典当、粮食贸易等领域形成了跨省、跨国的庞大网络。很多票号在京津、江浙、关外、蒙古甚至俄国恰克图都有分号,系统严密,财力雄厚。</p><p class="ql-block">让我特别佩服的是他们的“组织力”——晋商重信誉、讲制度、讲传承,哪怕是家族企业,也能靠严密的章程和轮岗机制保持长期运营,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很多现代企业更成熟。</p><p class="ql-block">当然他们的没落也很令人唏嘘。甲午以后,外资银行、电报、铁路进入中国,商业格局剧变,晋商一方面因地域和语言所限未能适应,另一方面也因为固守旧式家族管理而错失转型时机,最终退出了舞台。</p><p class="ql-block">但从今天看,这种“在不可能中做出体系”的能力,其实还是挺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也在想,晋商精神和今天我们理解的“企业治理”“家族管理”“跨区域运营”之间,其实有很多可以打通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