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歌:黄梅戏背后的文化滋养

驿动的心

<p class="ql-block">桐城歌:黄梅戏背后的文化滋养</p><p class="ql-block">——答《美篇》读者河北美友“新飞群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驿动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戏曲的璀璨星河中,黄梅戏以其清新婉转的唱腔、生动细腻的表演,成为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在黄梅戏的成长历程中,桐城歌等文化犹如源头活水,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从多个维度深刻地影响了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学基因的注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桐城歌作为一种起源于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同时也是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其兴盛于明代中叶,在“两淮以至江南”一带广泛流传。黄梅戏的许多传统剧目都能找到桐城歌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一部分黄梅戏传统剧目直接源自桐城歌或由其延伸放大。像《苦媳妇自叹》,无论是剧本名称还是唱词,都整体移植自桐城歌《苦媳妇自叹》,生动地展现了童养媳在婆家的悲惨生活 。《闺女自叹》则是由桐城歌《十月怀胎》扩充而成,讲述未出嫁姑娘有身孕后的内心痛苦。还有《辞院》,其内容和桐城歌《十里亭》大致相同,是对《十里亭》的扩展,樊巧女送叶五相时,每送一里凉亭的唱词,以孝、悌及处世之道相劝,充满生活智慧与人文关怀 。</p><p class="ql-block"> 有些黄梅戏剧目则穿插化用桐城歌,增强唱词的文学性。例如《剜木瓢》中同年嫂唱词“我送同年大堂中,抬头只见纸灯笼。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化用了明代冯梦龙辑录的《桐城时兴歌·灯笼》,不仅贴切自然,还提升了唱词的文学品味。《天仙配》中仙女“四赞”赞樵夫唱段“手拿开山斧一张,肩挑扁担上山冈。砍担柴儿长街卖,卖柴买米度时光”,源自桐城歌“手拿开山斧一张,肩挑扁担上大岗。砍担柴去晓棚卖,卖柴买米养爹娘” ,质朴的语言生动描绘出樵夫生活,也表达出仙女对人间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表演形式的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演唱形式上,黄梅戏中的“独角戏”吸收了十二月叙事体桐城歌的演唱形式。独角戏全剧只有一个角色,整出戏由一人独唱到底,这种方式抒情叙事并重,最适宜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比如由桐城歌《苦媳妇自叹》改编而成的独角戏《苦媳妇自叹》,小媳妇从“正月里来正月八”一直唱到“腊月里来又一年”,通过时间更替,层层推进地抒发了在婆家所受磨难和哀怨悲愤 。像《孟姜女送寒衣》《十二月想郎》等十二月叙事体桐城歌,都是以主人公一人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的独唱方式,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黄梅戏独角戏吸收,成为刻画人物的重要形式。</p><p class="ql-block"> 另外,桐城歌中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曲目,如《乖姐与黑郎》《妹子跟我保快乐》等男女交流的表演唱,使黄梅调顺利向戏剧过渡;《太平灯歌》等有白有唱有对答,还有行当有装扮,人物以角色自居,表演者有明确分工,其改版让黄梅调迅速获得“演”的品格,推动了黄梅调向黄梅戏的整体转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地域文化融合的纽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安庆处于“两淮以至江南”的中心,借长江之便,与苏、浙、赣、鄂等省沿江地区联系紧密,文化呈开放态势。明清之际,安徽歌谣可传出,外地歌谣也可传入。桐城歌凭借安庆的传递,向“吴语地区”、“黄梅一带”等更大空间扩散,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 。</p><p class="ql-block"> 当黄梅采茶调流入安庆地区,与桐城歌迅速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在文化的交合、碰撞、互补、再造中,为黄梅调提供了文学依附与表演范式,使更多属于音乐范畴的黄梅调找到发展方向,最终促成了黄梅戏这一严格意义上戏剧品种的诞生。可以说,桐城歌所在的“明清之际开放的民间歌谣文化带”,为黄梅戏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本土文化准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人才培养上,桐城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从小在桐城歌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唱山歌的经历让她吸收了桐城歌的丰富营养,为日后成为黄梅戏艺术大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代黄梅戏大家韩再芬,为更好地体味黄梅戏的“原生态”,特地学习桐城歌中的方言和土语,从而在表演中更能展现黄梅戏的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 桐城歌从文学内容、表演形式、地域文化融合以及艺术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滋养了黄梅戏。它不仅是黄梅戏诞生的重要基石,更是黄梅戏不断发展、传承独特艺术魅力的源泉所在。探索桐城歌与黄梅戏的关系,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黄梅戏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也为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的地方戏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p><p class="ql-block">2025/9/16于厦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