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一首《枫桥夜泊》让姑苏城外寒山寺声名远扬,天下皆知,绵延千年不断。</p><p class="ql-block">枫桥原名封桥,位于苏州市西郊寒山寺旁,跨越在运河之上,是一座长39.6米,宽5.7 米,跨度10 米月牙形的单拱石桥。</p><p class="ql-block">唐代时官府在此设卡,每当皇粮北运时,便封锁河道,禁止别船通行,因此桥取名“封桥”。之后唐代诗人张继夜泊此地时,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使得“封桥”一夜之间名扬天下,并因此更名为“枫桥”。</p> <p class="ql-block">张继,湖北襄阳人,于天宝十二年(753)考取了进士,还未施展抱负,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张继与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在灿若星辰的大唐诗人中,张迷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用自己的一夜无眠为我们留下了史上最美的姑苏秋夜诗。</p> <p class="ql-block">由诗到寺,关于寒山寺,几乎每个苏州人都能随口吟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诗。</p><p class="ql-block">和《黄鹤楼》因诗闻名一样,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脍炙人口,寒山钟声传播古今中外。寒山寺成了苏州市的旅游名片,也成了苏州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寒山寺不在寒山,也没有山,而在姑苏城外运河边。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年-公元519年),古称枫桥寺,曾用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因此该寺得名寒山寺。经历多次火灾,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寺内钟楼悬挂明代古钟,夜半钟声成为标志性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枫桥、寒山寺本非规模宏大、声名显赫的胜景,却因《枫桥夜泊》而名扬天下,至今名重江南,传声海外。清程德全《重修寒山寺碑记》说:“苏之有寺,是见于张懿孙《枫桥夜泊》一诗。是诗也,神韵天成,足为吴山生色。”</p><p class="ql-block">《枫桥夜泊》扩大了枫桥和寒山寺两处名胜的名声和影响。景因诗名,诗因景著。诗传景,景显诗,诗与景互为映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中国诗歌史和中国风景史上为人乐道的最负盛名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7日下午5时许,在游览了周庄并用好晚餐后,我们一行驱车往苏州市区,6:50到达入住相城区春申湖西路维也纳酒店8453房。在这个酒店准备住二个晚上。</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9时许来到了枫桥景区停车场,跟着导游沿枫桥路步行前往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在枫桥路上的</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寒山寺的东门,寒山寺的正门是在北门。</p> <p class="ql-block">景区的东大门是一个大牌坊,上书“寒拾遗踪”。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的传说,尽在此地。</p> <p class="ql-block">东大门内上书“妙利宗风”,为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于1911年主持重修寒山寺时所题,既指代寺院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的历史渊源,又象征其佛教宗脉的千年传承。</p> <p class="ql-block">沿和合福道往前走去。</p> <p class="ql-block">和合福道尽头是一堵照壁,上书“和合祖庭”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和谐、融合的核心概念,寒山寺因唐代寒山、拾得两位高僧的传说被尊为“和合祖庭”。相传二人通过“荷(和)盒(合)”相合的顿悟,成为和合精神的化身,其故事衍生出“和合二仙”的形象,成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经过和合祖庭照壁,来到运河旁边的江村桥。</p><p class="ql-block">“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江村桥;枫,枫桥。江村桥位于寒山寺正门口,横跨古运河,始建于唐代,后在清同治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虽说江村桥和枫桥只隔了几百米远,也同时被张继写入诗中,千年之后,人们提到这首诗,想到的大多却只有枫桥,很多人不知道还有一座江村桥。所以如果你来枫桥景区,这一座略小、名气不那么大的石拱桥也值得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胡导游先带我们走过江村桥,游览枫桥景区。</p> <p class="ql-block">过了江村桥,就是枫桥广场,在广场古戏台旁边有座二层高的楼阁,门楣上挂着“钟韵楼”匾额,廊柱上挂有一副楹联:“佛祖传心如指月;诗人得句在闻钟”,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撰书。上联引自寒山子的一首短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伦比,教我如何说。下联说张继能写出《枫桥夜泊》千古名篇,源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全联深入浅出,寓以禅意。</p><p class="ql-block">钟韵楼是苏州枫桥景区内一座与寒山寺钟声文化相关的二层建筑,位于江村桥畔,兼具品茗听钟的休闲功能,其门楣悬挂“钟韵楼”匾额。</p> <p class="ql-block">钟韵楼是景区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寒山寺的钟声为背景,融合江南水乡韵味与历史文化。 与枫桥古镇、铁铃关等景点共同构成枫桥景区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钟韵楼为全红木结构,使用非洲紫檀木1600立方米,支撑柱子达144根,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红木钟楼”。 </p><p class="ql-block">钟韵楼与寒山寺钟声相呼应,登楼可远眺姑苏城景,近听千年古刹钟声,形成独特的禅意氛围。</p> <p class="ql-block">枫桥广场呈方形布局,中央是一个古戏台,戏台内布景色彩运用丰富,装饰华贵。顶部为龙凤雕刻棚顶,垂透雕花篮挂柱,门窗都雕刻成花窗。硕大的金字匾额“吴门古韵”,可以想像当年台上人物如何风光,台下观众群激昂的热闹场景。作为典型的江南民俗建筑,具有很强的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吴门古韵戏台是景区中部主建筑,以精致的雕镂为特色,顶部为龙凤雕刻棚顶,垂透雕花篮挂柱,两边出将、入相,耳门雕一根藤挂落,门窗皆雕刻成花窗,是一个观赏性较强的江南民俗建筑,台上演出江南古乐与歌舞,使古桥、古关、古寺、古河…交相辉映,升华出浓浓的古韵。</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另一角,则是一座有关漕运的展示馆,这是苏州枫桥景区内以漕运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展览馆,通过历史文物、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漕运的起源、发展及与苏州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馆内最具特色的是大型漕舫船模和光影技术呈现的运河全途,生动还原了古代漕运的繁华景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介绍和展示了漕运历史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广场临水的一面,是欣赏枫桥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大家纷纷留下珍贵镜头</p> <p class="ql-block">听钟桥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横卧于运河水湾,提供了观赏枫桥和铁铃关的绝佳视角。</p> <p class="ql-block">走过听钟桥,来到了枫桥苑。枫桥苑是一座古典庭园式建筑,陈列展示了枫桥景区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枫桥苑中唐代张继青铜塑像:高1.8米,再现诗人夜泊枫桥时凝神倾听寒山寺钟声的经典场景。铜像右手食指因游客频繁触摸而锃亮,民间传说触摸该手指能沾点“文采”。</p><p class="ql-block">一位抖音主播声情并茂介绍张继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面对眼前情景,思绪万千。遥想当年,张继高中进士,尚未施展抱负,然安史之乱爆发,张继避难苏州,深秋之夜,船泊枫桥,被红枫碧水白霜钟声触动愁怀,写下了中国流传度最高的唐诗之一——《枫桥夜泊》,从此,“寒山寺”也与黄鹤楼一样,因为一首诗成为名扬天下旅游胜地。而张继本人的前途,是否被安史之乱耽搁了。但没有安史之乱,可能就没有《枫桥夜泊》。幸与不幸,孰能辨焉?</p> <p class="ql-block">庭院后方,宋代宰相王珪的《枫桥夜泊》诗碑,被誉为"张继诗第一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便是枫桥了。</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枫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想当年张继夜泊枫桥时,水波涟漪,渔火点点的情景,却是无法再现了。</p> <p class="ql-block">漫步来到了枫桥前。枫桥,在寒山寺北,距寒山寺山门不过百米之遥,犹如一弯新月横跨在枫江之上。枫江,又称枫桥塘、枫里星河,南接胥江、越来溪,是苏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条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曰:“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末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p> <p class="ql-block">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曰:“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末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除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脍炙人口的名篇外,张祜的《枫桥》(一作杜牧《怀吴中冯秀才》)也是广为传诵的佳作,诗云: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惟有别时因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p><p class="ql-block">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投笔从戎,西赴巴蜀,途经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诗云:</p><p class="ql-block">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p><p class="ql-block">风月末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p> <p class="ql-block">在枫桥上看着枫江千年不曾中断的流水,遥想诗人1200多年前在此写下传唱千载脍炙人口的诗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 <p class="ql-block">枫桥之下,连着的就是铁铃关。铁岭关,又称枫桥敌楼。据方志记载,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烧阊门枫桥一带,“焚掠殆遍”,“积蓄纤悉无遗”。一年后,倭寇又自浒墅关窜犯枫桥。经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明人郑若曾在《枫桥险要说》中记载:“天下财货莫盛于苏州,苏州财货莫盛于阊门。倭寇垂涎,往事可鉴。枫桥北近射读、长荡,南通齾塘、太湖。寇之所热中者,城内十一,而此地十九。”</p> <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金阊一带的防卫,枫桥敌楼拔地而起,“方广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垒石为基,四面瓷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置多孔,发矢石铳炮”。平时可以登高瞭望,巡视戒备,战时可以举烟报警,藏军固守,与关前的河道、桥梁构成一道扼守苏州城西的重要军事屏障。</p> <p class="ql-block">铁铃关与枫桥相依,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是苏州人民抗击倭寇留下的较为完好的遗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上楼阁是1987年重建的,下部基台仍是明清古物。铁铃关是古驿道和古运河进入苏州城的水陆交通要塞。桥关相连,是江南古关隘的典型,至今已很少见。登关远眺,枫桥古镇傍水而筑,蜿蜒曲折,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俯视运河,客船渔火,舟楫往来,古镇风貌尽现眼前:小桥流水相依,古塔石桥相映,酒肆茶楼相倚,吴歌丝竹相闻。</p> <p class="ql-block">这是巍峨的铁岭关的城门,从城门内可以看到枫桥的桥面。</p> <p class="ql-block">铁铃关与枫桥相连,桥蕴姑苏水乡之秀,楼显古道关隘之雄,刚柔兼济,堪称江南绝景。清人吴照《寒山寺题壁》诗云:</p><p class="ql-block">漠漠云低水国天,吴江风景剧可怜。</p><p class="ql-block">铁铃关外烟如画,人立枫桥数客船。</p> <p class="ql-block">从铁岭关到寒山寺的正门不过百米之距。</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寒山寺正门前的照壁,<span style="color:rgb(34, 34, 34);">照壁庄严厚重,墙体方正,黄壁黛瓦,正中嵌三方“寒山寺”石刻,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span></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寒山寺”三个字由不同书法家题写:“寒山”二字为明代祝枝山所题,“寺”字由清代陶濬宣补写。</p><p class="ql-block">“寒山”二字:传说是由明代书法家祝枝山题写。祝枝山以一字千金的价格接受了寒山寺方丈的邀请,但由于费用不足,只题写了“寒山”二字。</p><p class="ql-block"> “寺”字:由清代书法家陶濬宣补写。陶濬宣免费题写了“寺”字,但要求在旁边刻上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这种说法在当地传说中较为流行,但具体细节可能因资料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p><p class="ql-block">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后因唐代高僧寒山在此住持而更名为“寒山寺”。寺内的碑廊中保存着许多历代名人的诗词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p> <p class="ql-block">细看“寺”字,与“寒山”二字确实有点不同。如果传说属实,陶浚宣虽然少了墨金,却“名”留史上。</p> <p class="ql-block">照壁内面镌刻“和合祖庭”四个大字,处处体现寒山寺和谐融合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寒山与拾德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两个人情同手足、情谊深厚。这两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寒山寺就有了“和合祖庭”之称!</p><p class="ql-block">和合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核心。和合文化倡导和谐、和睦、合作等价值观,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山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一直秉持着和合文化的精神,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心灵净化的圣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心中的烦恼与忧愁,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这座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的千年古刹,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佛教氛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是佛教文化传播的典范,也是苏州的必游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只有照墙和山门基本是一线相承,更像是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p><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藏经</p><p class="ql-block">楼、钟楼、碑廊、枫江楼等,这些建筑共</p><p class="ql-block">同构成了寒山寺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大家跟着导游进入寺内。</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就是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寒山寺正殿,雄峙台基之上。大殿面阔五间十八点五米,进深四间十四米,高十二点五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檐角舒展。</p> <p class="ql-block">殿宇门楣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由谢孝思所书。殿内庭柱上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书楹联:“千馀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正殿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p> <p class="ql-block">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远望屋顶,可见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塑像群。藏经楼楼上秘藏珍贵佛经,楼下叫"寒拾殿",寒拾殿后墙的背面立一巨碑,刻着千手千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p><p class="ql-block">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拾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观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p> <p class="ql-block">寺内碑刻中存有著名的《寒、拾问答》石刻。</p><p class="ql-block">相传一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淡然一笑,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p><p class="ql-block">这一段对话,不仅在佛教界,在民间也流传极广、影响甚深。忍让、回避、妥协,释家与儒家在文化上上达成一致,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民族性格养成。</p> <p class="ql-block">在寺中,有一眼古井据说是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所掘,而这座寺庙也曾经历过数次火灾,因此这口井成为了难得的古迹遗存。</p> <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是《大乘妙法莲华经》,铭文共七万余字。</p> <p class="ql-block">听钟石旁是六角钟楼,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听“夜半钟声”处。</p><p class="ql-block">当年张继为躲避安史之乱而乘船来到枫桥泊舟处,夜深人静,月光朦胧,渔火依稀,一片沉静中悠扬的钟声唤起了诗人的愁绪,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张继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举世闻名。寒山寺的击钟仪规为:“晨则先紧后缓,暮则先缓后紧,共鸣钟一百零八响,表数百八结业也。”可见“钟声”在寒山寺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听钟声不仅是苏州地区的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成为对外沟通的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在寒山寺,每年的除夕都会举行大型的听钟声活动,由方丈亲自敲,会敲108下,据说人生大大小小的烦恼加在一起就是108个,敲一下化解一种烦恼,108下便没有烦恼了。农历的一年是12个月、24个节气、72个气候,这组数字加起来也是108,敲钟是为了祈福,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事事顺遂。108响梵音涤荡心灵,已成为苏州重要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钟声不为过去,也不为将来,在每一次钟声中用心聆听,就会有一次顿悟。</p><p class="ql-block">静下心来,去感受钟声,这钟声就能引起鸣,给人以撼人心魄的力量。这算是对寒山寺钟声经久不衰的一种解释。</p> <p class="ql-block">从藏经楼出来,来到普明宝塔院落。</p><p class="ql-block">普明塔在藏经楼后偏北位置,与大雄宝殿遥相呼应,整个塔院厅、堂、楼、塔,布局紧凑,舒朗有致,建筑为仿唐风格,颇为精致,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的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宝塔。</p><p class="ql-block">普明塔院大门的名匾为“无上清凉”,这四个字道出了佛家境界中无悲无喜的境界,给人以平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普明宝塔是寒山寺的标志,总高42.2米。</p><p class="ql-block">普明塔始建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在唐朝末期被毁,在历史上经历了三建三毁。普明宝塔设计为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由中国佛协赵朴初赐题塔名为 “普明宝塔”。</p><p class="ql-block">普明塔填补了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塔建筑在中国历史的空白,塔的重建结束了寒山寺600多年有寺无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普明塔塔外四周塔檐下悬挂有108个风铃,阵风吹过,铃声悦耳,增添了几分动感和灵气。东南西三面塔上挂着“拈花微笑”、“无量寿佛”、“明心见性”、“无上菩提”、“佛光普照”、“如入禅定”等牌匾。</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普明塔院落内右侧有一稀有的太湖石巨型灵璧——观音峰,堪称“姑苏之最”。此石高达7米,重约35吨。因“玲珑剔透、琉璃娟秀、姿若观音临驾,慈态善容、风韵万种”而得名。“观音峰”三个字由长老性空大和尚题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廊是寒山寺内另一处值得一看的景点,</span>沿钟楼下的走廊、小道前行,即达碑廊。</p><p class="ql-block">这里陈列着历代名人所书的诗词碑刻,其</p><p class="ql-block">中不乏珍品。如宋代王硅所书的《枫桥夜</p><p class="ql-block">泊》诗碑、明代文徵明所书的《枫桥夜</p><p class="ql-block">泊》诗碑等。这些碑刻不仅书法精湛,而</p><p class="ql-block">且内容丰富,是了解寒山寺历史与文化的</p><p class="ql-block">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碑廊由赵朴初所题。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更声到客船”的诗句被刻成诗碑。70多位不同时期的名人书法,字体各异、各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诗碑文化是寒山寺的一绝,也是游人千年怀古之处。《枫桥夜泊》最早的诗碑,可追溯北宋珣国公宰相王珪题写的诗碑,已不存在,如今寒山寺王珪的诗碑是1996重刻的。明代重修寒山,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枫桥夜泊》,然而寒山寺又几次遭遇大火,诗碑损毁严重,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嵌在碑廊壁间。</p> <p class="ql-block">图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湖“枫桥夜泊”诗碑</p><p class="ql-block">清末大学者俞樾手书所刻的石碑,位于碑廊东边背面一单独院落显著处。诗碑身高: 133厘米、宽:86·5厘米。刻着《枫桥夜泊》的诗文。其书法笔意浑圆、章法稳重、挥酒淋沥、为人所重。俞樾诗碑为寒山寺的镇寺之宝。</p><p class="ql-block">“枫桥夜泊”诗碑由清代学者俞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应江苏巡抚陈夔龙之邀书写,原立于苏州寒山寺,现存于南京玄武区长江路292号。碑阳镌刻俞樾手书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文,碑阴附其考证文字,碑侧为陈夔龙题跋。1939年伪政权依日军授意复制原碑立于现址,原碑仍存苏州寒山寺。</p><p class="ql-block">该碑以张继诗作为核心,融合俞樾书法艺术与陈夔龙历史注疏,碑文兼具文学与史料价值。复制行为折射出日本侵华期间的文化掠夺背景,两座碑体共同构成近代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寒山寺历代诗碑因战火多毁,现存俞樾碑及文征明残碑为重要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枫江楼是寒山寺内的一座古典楼阁,位于山门右侧。这座楼阁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是游客们拍照留念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正门朝西,而在寒山寺的左侧有一个出口,上书“解脱门”。</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 的出口为“解脱门”,出门时拍打身上的尘土,愚意把尘世烦恼留在寺庙中,一身轻轻松松带着财气、福气回去面对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是一座集历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千年古刹。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宁静与庄严、体验到和合文化的和谐与喜悦。无论是对于佛教信徒还是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寒山寺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寒山寺,承载着千年钟声里的姑苏旧梦,它不仅仅是一座古刹,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听钟声、看碑刻、寻和合文化,与枫桥、冷霜、渔火、孤寂等元素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寒山寺的魅力,正在于它将一座古刹的命运,系于一首诗、一口钟、一段愁思、一续文脉,让每个造访者都能在“夜半钟声”里,听见属于自己的文化乡愁。</p><p class="ql-block">游枫桥感怀</p><p class="ql-block">姑苏城外古城西,</p><p class="ql-block">山寺钟声似旧时。</p><p class="ql-block">往事千年随逝水,</p><p class="ql-block">独留胜迹使人痴。</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6日写于鮀城十乐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