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三句箴言”》</p><p class="ql-block"> 文/憨哥</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想,母亲若是读过书,人生该是怎样的光景。她生于民国十六年,八十六载岁月中未曾识得几个大字,却用三句朴素的话,为我们兄妹六人筑起一座永不倾塌的精神殿堂。</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老屋的煤油灯总是昏黄。母亲就着那一点暖光搓麻绳、纳鞋底,六个孩子的鞋袜衣衫,皆从她指间细细流出。“善良的人有福报。”她常说。针尖穿过千层底发出噗嗤轻响,这句话也一针一线缝进了我们心里。</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个黄昏,有位过路人踉跄着倚在我家门框上,脸色苍白,气喘吁吁。母亲二话不说,将刚熬好的一锅玉米粥舀出满满一碗递过去。我们几个孩子噘嘴嘟囔,她却只是淡淡一笑:“少吃一口饿不坏人,可善良丢了,心就黑了。”许多年后,我始终把“予人为善、成人之美”当作人生信条,也因此收获了温暖的人际和顺遂的事业。今年初陪母亲体检,八十六岁的她体重一百八十斤,却无“三高”之忧,身体硬朗,笑容慈祥如菩萨。我忽然明白,原来善良,本就是人世间最好的养料。</p><p class="ql-block"> “勤劳的人不会差。”这是母亲蘸着汗水写就的第二句话。生产队时期,她总是天未亮就扛起锄头下地。寒冬腊月,她的双手皲裂如干涸的田地,却从未让我们误过一天学堂。那个雪夜,我见她蹲在灶台边,就着余温揉搓冻僵的手指,轻声说:“力气用不完,越用越涌淌。”后来我参军入伍,在新兵连熄灯后打着手电在被子里情悄读书时,恍惚总看见母亲在田埂上直起腰身,朝霞映亮她汗湿的额头。正是这份勤勉,让我这个农村娃成了部队的“秀才”,最终走上领导岗位。</p><p class="ql-block"> “有德之人人缘好”,是母亲的第三句箴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村里时,她已鬓发斑白。土地承包到户后,我家的粮仓第一次堆得冒了尖。那个冬天,她背着背篓挨家挨户给穷苦邻居送粮,还将最大的一块腊肉切成六份,自己留下最小的一块。“饿怕过的人,最知道饱肚的滋味。”李聋子接过腊肉时颤抖的手,王寡妇哽咽的感谢,都成了我们人生最生动的德育课。后来我走上领导岗位,母亲捎来话:“咱家祖传的德字,比官印重。”这八个字,让我在无数抉择关头挺直了脊梁。</p><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我把二老接到重庆。夕阳西下时,我们像儿时一样围坐在母亲身边。她忽然指着天边说:“瞧,灯盏点起来了。”我们抬头,只见晚霞满天,确似千万盏明灯同时亮起。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母亲虽未读过圣贤书,却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经典。她的三句箴言不曾刻在碑上,而是种在土里——在饥荒年代的野菜根旁,在承包田的稻花香中,在邻里间的暖意里生根发芽。如今已长成六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亭亭如盖。</p><p class="ql-block"> 昨晚在书房,儿子忽然问:“爸爸,奶奶的名字怎么写?”我怔了怔,拉过他的手,一笔一画地写:第一笔是善,弯如月牙;第二笔是勤,直如松柏;第三笔是德,方正如鼎。三笔写成个“人”字,在孩子掌心闪着温润的光。</p><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远村灯火次第亮起。我知道,那其中最暖的一盏,是母亲用八十六年人生点燃的永不熄灭的灯。它照过民国残月,照过荒年枯骨,照过改革春潮,最终化作六盏心灯,在我们兄妹六人的人生路上长明不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