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古城的历史—记张骞公园

晓霞

<p class="ql-block"><b>张骞雕像</b></p><p class="ql-block"><b>“虽远必达,虽难必克。”“通西域,结万邦。”说到喀什疏勒就不得不提张骞。汉武帝为抵御匈奴侵扰,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还通过联合大月氏等势力形成对匈奴的战略牵制,展现了“通西域”的军事与政治考量。</b></p> <p class="ql-block"><b>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亚欧大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广泛的交往,被司马迁赞誉为“凿空”。中原地区的丝绸、漆器等商品,以及铸铁和凿井技术不断西传;西方的良马、葡萄、石榴和苜蓿等物种也被引进中原。讨论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b></p> <p class="ql-block"><b>疏勒古城历史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夏商周时期</b></p><p class="ql-block"><b>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夏商周时期,新疆地区物质文化发展,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距今5000-3000年)和早期铁器时代(距今3000-2200年)。在克孜勒河流域分布着阿克塔拉、康玄、科克孜贝希、托其托格拉克等青铜时代的遗址,发现了石器、陶器、铜器等重要文物,是研究先秦时期塔里木盆地先民的社会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及文化面貌等方面的珍贵资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汉唐时期</b></p><p class="ql-block"><b>汉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成为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代中央政权都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今疏勒县一带是汉代西域绿洲城郭疏勒的一部分,归西域都护府的管辖。</b></p><p class="ql-block"><b>三国曹魏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封“疏勒王”为“守魏侍中大都尉”,并颁发印绶;西晋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理军政事务,册封“疏勒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疏勒王”。包括今疏勒县一带在内的疏勒数次向中原王朝遣使朝贡。</b></p><p class="ql-block"><b>589年,隋朝先后在鄯善、且末和伊吾设郡,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范围。唐代,新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入多元、开放的兴盛时期。在中国辽阔的疆土上,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各民族文化不断进行交流交融,形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640年、702年,唐朝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并在此地设疏勒镇,与龟兹、于阗、焉耆并称“安西四镇”。675年,唐朝在此设疏勒都督府,疏勒都督府都督由“疏勒王”担任,并管理当地民务,今疏勒县一带归其管辖。728年,唐朝册封裴安定为“疏勒王”,中央政权对此地的管理大为加强。</b></p> <p class="ql-block"><b> 《悬泉汉简》</b></p><p class="ql-block"><b>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该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约22500平方米;是汉代敦煌郡效谷悬泉置,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驿置;是迄今发现保存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处汉代邮驿机构遗址。共出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至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间的简牍35000余枚(有字23000余枚);其中有关涉西汉宣帝、元帝、成帝时期与西域政治军事经济往来的汉简上百件,是研究汉朝政府治理管辖西域、丝路贸易的珍贵史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宋元明时期</b></p><p class="ql-block"><b>五代、宋、辽、金时期,中国历史发生深刻变迁,西域形成了高昌回鹘王国、于阗王国、喀喇汗王朝等地方政权。后来,喀喇汗王朝灭于阗王国,西辽又先后将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纳于其统治之下,典章礼制多依从中原,各地方政权始终对中原政权高度认同,并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联系。宋代,喀喇汗王朝多次派使臣向宋朝朝贡,其首领自称“桃花石汗”,意为“中国的汗”,所表达的中国是一个统一体的概念。</b></p><p class="ql-block"><b>13世纪元朝建立后,中央政府设立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今疏勒县一带归其管辖,后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辖地。1368年明朝建立后,西域各地纷纷遣使朝贡,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等与明朝保持朝贡关系;中央政府设立哈密卫管理西域事务。西域存在的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对中央政权的认同,今疏勒县一带先后归其管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政治经济</b></p><p class="ql-block"><b>根据《宋史》记载,高昌回鹘、于阗、喀喇汗三个地方政权与辽朝、宋朝保持密切联系。宋代,农业生产、畜牧经济、工商贸易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和冶炼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元代,在西域组织屯田,推动中原与西域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在天山南北设立驿站,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增强了西域同中原的政治联系和商业往来。明代西域与明朝政府通过朝贡和互市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b></p> <p class="ql-block"><b> 文化交流</b></p><p class="ql-block"><b>五代宋辽金时期,我国不同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宋朝,在思想、文化与科技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新疆地区各民族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尤其是西辽统一西域后,中华文化远播中亚,出现盛唐以后中华文化西传的又一次高潮,为元朝的大一统创造了文化条件。</b></p><p class="ql-block"><b>元明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多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为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沃土。这一时期,疏勒地区的文化艺术得以发展,为唐宋以来中华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b></p> <p class="ql-block"><b>喀喇汗王朝对中原王朝的认同</b></p><p class="ql-block"><b>喀喇汗王朝是9世纪中叶回鹘人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的地方政权。统治中心前期在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后迁到喀什噶尔(辖今疏勒)。约在1041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12世纪30-50年代,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相继臣服于西辽。宋朝时期,喀喇汗王朝完全是以臣子的身份认同宋朝的正统地位,王朝积极与中原王朝进行政治经济交流,朝贡即为其中最重要方式。</b></p><p class="ql-block"><b>喀喇汗王朝朝贡情况</b></p><p class="ql-block"><b>“嘉祐八年八月,遣使罗撒温献方物。十一月,以其国王为特进、归忠保顺(石+后)鳞黑韩王。罗撒温言其王乞赐此号也,于阗谓金翅乌为(石+后)鳞,「黑韩」盖可汗之讹也。罗撒温等以献物赐直少不受,及请所献独峰橐驼。诏以远人特别赐钱五千贯,以橐驼还之,而与其已赐之直。其后数以方物来献。”</b></p><p class="ql-block"><b>“熙宁以来,远不逾一二岁,近则岁再至。所贡珠玉、珊瑚、翡翠、象牙、乳香、木香、琥珀、花蕊布、硇砂、龙盐、西锦、玉秋辔马、腽肭脐、金星石、水银、安息鸡舌香,有所持无表章,每赐以晕锦旋襕衣、金带、器币,宰相则盘球云锦夹襕。”</b></p><p class="ql-block"><b>--《宋史·于阗传》</b></p><p class="ql-block"><b>(注:文中于阗黑韩王即喀刺汗王朝可汗,喀喇汗王朝兼并于阗国,宋人不明,仍以于阗国称之。)</b></p> <p class="ql-block"><b>古簪子</b></p> <p class="ql-block"><b> 《突厥语大词典》</b></p><p class="ql-block"><b>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编写。成书于宋熙宁五至七年(1072-1074年)。共8卷,约7500个词条。用阿拉伯字母标音,用阿拉伯文注释,引用了丰富的例句、成语、谚语、民歌等。该书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被誉为11世纪新疆和中亚的百科全书。</b></p><p class="ql-block"><b>马赫穆德·喀什噶里,中国古代突厥语言学家。出身于喀刺汗王朝,受过系统文化教育。他用十多年时间走访了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操突厥语的民族和部落,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长达8卷的宏篇巨著--《突厥语大词典》。这是一部用阿拉伯文编写的中世纪突厥语词汇研究的语言学著作。这部词典,为保存新疆和中亚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知识作出了贡献,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他的另一著作《突厥语句法精华》已失传。《突厥语大词典》现存的唯一抄本于1914年被学术界发现以来,被多个国家用十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已出版了铅印本、影印本、德文索引本、土耳其文、乌兹别克文、俄文和阿塞拜疆文译文,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清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b>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奠定了中国近代国家版图。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除移驻乌什20年外,常驻喀什噶尔徕宁城(今喀什市),肩负管理天山以南八城军政事务,稽查藩属、组织年班、办理朝觐等职责,今疏勒县一带属其辖地。至道光八年(1828年),清政府在喀什噶尔回城东南10公里处另建新城(今疏勒县境内),赐名“恢武”,成为参赞大臣的治所。自道光十一年(1831年)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迁至叶尔羌以来,这里是喀什噶尔领队大臣的驻地。</b></p><p class="ql-block"><b>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今疏勒县一带置直隶州,州治汉城(今疏勒县城),辖疏附县(今喀什市,俗称回城),境域包括今疏勒、疏附、伽师、岳普湖、乌恰、阿图什和喀什市一带,属喀什噶尔道辖。1902年,升为疏勒府,辖疏附县、伽师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设官建制</b></p><p class="ql-block"><b>总理回疆参赞大臣的设立,是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在天山以南地区实施军政管理的重要举措。光绪八年(1882年),今疏勒县一带设直隶州,州治疏勒城(俗称汉城,今疏勒县城),后直隶州升格为疏勒府。《西域图志》《新疆图志》等清代文献均记载了当地设官建制、修建城堡以及平内乱、御外敌等情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总理回疆参赞大臣</b></p><p class="ql-block"><b>总理回疆参赞大臣是清朝设在天山南路的最高军政长官,通常以驻扎地点命名,总办南疆八城事务,受伊犁将军节制。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置,驻喀什噶尔汉城。乾隆三十年(1765年),总理回疆参赞大臣移驻乌什,喀什噶尔改设办事大臣,专理本处所属诸务。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迁回喀什噶尔。道光八年(1828年)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移驻恢武城(今疏勒县城)。道光十一年(1831年)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移驻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设领队大臣。新疆建省后裁撤。</b></p> <p class="ql-block"><b>清朝时城廓模型</b></p> <p class="ql-block"><b>恢武城</b></p><p class="ql-block"><b>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驻地徕宁城在张格尔之乱中被毁。道光八年(1828年),扬威将军长龄奏请在喀什噶尔回城东南10公里处建新城,喀什噶尔换防总兵周经莹主持修建,道光帝赐名“恢武”,俗称汉城(今疏勒县城),遂成为参赞、领队大臣驻地。光绪年间,这里是疏勒直隶州、喀什噶尔提督府的驻地。道光八年八月甲午(二十七日1828 10 5)定喀什噶尔城名恢武,叶尔羌城名嘉艺,英吉沙城名辑远,和阗城名威靖,阿克苏城名普安,乌什城名孚华,库车城名巩平,喀喇沙尔城名协顺,命满洲蒙古汉文回子四体字颁发。《清宣宗实录》卷141该城“周环八里六分,高三丈”“有炮台二十五座,垛口七百四十五”,有东、南、北门各一。 --《新疆四道志》(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5月29日)到喀什噶尔,住衙署内。“此处虽亦土城,而气势雄壮,甲于回疆。汉兵三千五百,以三营参游领之。满兵五百,以参佐领辖之。贸易汉民俱在城内,回城则在北门外,相距二十里。汉城旧与回城相连,自道光十年后始另筑也。” --林则徐《乙巳日记》 城周八里六分,高三丈,东西对径二里五分,南北二里三分,垛口八百三十个,炮台二十二座,设东南北三门,均有城楼重门。--《疏勒府乡土志》</b></p> <p class="ql-block"><b>全付盔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名臣左宗棠</b></p><p class="ql-block"><b>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又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其间他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并且,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在晚清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光绪三年十一月十五日(1877年12月19日),在左宗棠统一调遣下,清军在喀什噶尔以西50公里处的明约路一带与阿古柏侵略军激战,彻底击败了侵略军,阿古柏的妻妾、子女及“贼酋余小虎、马元、金相印父子”等均被生擒活捉。清军反击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战斗,最终以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结束。为了纪念此次战役,表彰“在事诸将"的功绩,清军前敌总指挥刘锦棠当即决定在此树碑一方,“以诏后人”。明约路石碑清代新疆博物信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名臣左宗棠像</b></p> <p class="ql-block"><b>新疆巡抚刘锦棠</b></p> <p class="ql-block"><b>林则徐</b></p> <p class="ql-block"><b> 民国时期</b></p><p class="ql-block"><b>1912年新疆积极响应辛亥革命,同全国一道推翻帝制。1913年,疏勒改府为县,与疏附、伽师等县同属喀什噶尔道管辖。1929年,喀什噶尔道改为喀什行政区(第三行政区),疏勒县归其管辖。在疏勒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各族民众,传播进步文化,助推了各族人民抗日募捐运动的高潮。1940年,县属岳普湖、阿其克等庄析出,与叶尔羌县(今莎车)部分地区合并成立岳普湖设置局,后升为县。1943年,喀什行政区改为专区,仍辖疏勒等县。1949年9月25、26日,新疆和平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疏勒县各族人民步入新的历史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结束语 </b></p><p class="ql-block"><b>“迢遥疏勒峙边雄,据水凭山物产丰。”优越的地理区位和雄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疏勒千载悠悠、包容昌盛。早在先秦时期,众多族群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中原地区保持着经济文化联系。疏勒不仅是历代中央王朝统辖西域的重要地区,还是汉唐丝绸之路由中原经新疆通往中亚、西亚、南亚的必经之地和东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交融交流的商贸重镇。丰富的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明确地告诉我们: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兼收并蓄,共同谱写了开发、建设新疆的恢宏史诗,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辉煌。新疆历史文化宝藏,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伟大历程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b>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000年文明史铸就的民族传承。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始终是疏勒各族人民的情感寄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胡旋女》—白居易</b></p><p class="ql-block"><b>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b></p><p class="ql-block"><b>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飙转蓬舞</b></p><p class="ql-block"><b>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b></p><p class="ql-block"><b>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b></p><p class="ql-block"><b>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b></p><p class="ql-block"><b>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妄人人学国转</b></p><p class="ql-block"><b>禁花园中册作起,金鸡降下能制造</b></p><p class="ql-block"><b>梨花园中册作妃,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死弃马嵬念更深,贵妃胡旋惑君心,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北数唱此歌悟明主。</b></p> <p class="ql-block"><b>《少年行》—李白</b></p><p class="ql-block"><b> 五陵年少金市东,</b></p><p class="ql-block"><b> 银鞍白马度春风。</b></p><p class="ql-block"><b> 落花踏尽游何处,</b></p><p class="ql-block"><b> 笑入胡姬酒肆中。</b></p> <p class="ql-block"><b>《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筵歌》 ——芩参</b></p><p class="ql-block"><b>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氍,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知惊且叹。切怜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轴若飞雪,左</b><b style="font-size:18px;">铤右铤</b><b>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朱匝,花门山头黄云和.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b></p> <p class="ql-block"><b> 结 语</b></p><p class="ql-block"><b>数千年来,疏勒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起来的美丽家园,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民族间交融互鉴的真实写照。疏勒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也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疏勒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着区域内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是疏勒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艺术的缩影,也是疏勒各民族和谐共处,文化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疏勒独特的人文风情与富饶的资源,以其特殊的方式印证着疏勒人民爱国爱疆、团结奋进、开放进取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b></p><p class="ql-block"><b>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疏勒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昂扬奋进,共同开发丰饶的自然物产,共同传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建设美丽、安宁的疏勒再创辉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