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章:习惯成自然</p><p class="ql-block">晨光初透,五点四十五分,生物钟像嵌入骨血般精准唤醒李明霞。身侧床铺空着,枕上余温早已散尽——周建平又是一夜未归。</p><p class="ql-block">厨房里,电饭锅的指示灯在朦胧曙色中泛着幽绿。她舀起米杯,手指沿缸沿轻刮一下,不多不少正好三杯。清水注入时,白米在钢胆底铺开圆纹,忽地愣住——儿子离家军训已第七日。</p><p class="ql-block">自嘲地倒回一杯米。这动作她重复了整整三年,从周浩轩初中入学第一天起,每日三杯,雷打不动。米缸沿被手指磨出温润光泽,量米杯底印着某教育机构的logo——当年购课赠品,如今成了最趁手的工具。</p><p class="ql-block">六点二十分,锁舌轻响。周建平拖着身子进门,西装皱如咸菜,领带松垮悬着,浑身裹着隔夜的烟味与咖啡酸气。 “项目还没收尾?”李明霞递上拖鞋。 “快了。”他揉着发红的眼角,“儿子来电话没?” “昨晚视频,说今日结营。” 对坐吃粥时,白汽氤氲上升。周建平忽然说:“清早路过二中,家长排到地铁口了。” “才六点半?” “听说实验班名额紧,都在托关系。”</p><p class="ql-block">筷子轻碰碗沿,敲出细碎节拍。三年后,他们是否也会成为队伍中的一员?李明霞瞥见丈夫指甲缝里沾着白色粉灰——昨夜必定又去新楼盘验房了。房产中介出身的他,如今为教育焦虑添了具象注脚。</p><p class="ql-block">电话骤响。班主任语速急如点钞:“浩轩妈妈,暑期数学衔接班下周开课,只剩三个名额了!” “刘老师,孩子刚军训回来,能否...” “一中进度快,不预习开学就跟不上!好多家长寒假就预定了!” 挂断电话,李明霞打开手机银行。余额数字刺目——每小时四百,三十六课时一期。书桌玻璃板下压着儿子小学照片:圆脸举着航模奖杯,笑得没心没肺。那时周末去的是科技馆而非补习班。</p><p class="ql-block">家长群弹出新消息: “内部资料:新高考选科策略” “紧急:物理名师小班剩最后1个名额” 她突然觉得累,从骨髓里渗出的疲乏。</p><p class="ql-block">门铃响起。对门林太太带着女儿婷婷立在门口,女孩眼睛红肿,攥着揉皱的成绩单。 “周大哥,能不能让浩轩帮婷婷补补课?物理只考了62分...” 周建平侧身让人进屋。李明霞端来茶水果盘,听邻人诉苦:丈夫常年在外,自己文化不高,女儿成绩下滑却无能为力... “才初二,来得及。”李明霞宽慰。 “来不及了!”林太太突然激动,“班主任说初二定生死!”</p><p class="ql-block">送走客人,夫妻相对无言。阳台烟灰缸堆满烟头——这习惯在儿子离家后死灰复燃。周建平忽然说:“记得浩轩小时候吗?我们发誓绝不逼他读书。” 李明霞苦笑:“那时年轻。” 手机亮起,儿子短信:“爸妈,我上车了。” 周建平掐灭烟头:“我去接人,你...少煮些饭。”</p><p class="ql-block">门合拢后,李明霞走向米缸。手指划过量杯边缘,忽然读懂这个动作的隐喻——中国父母总在量度:多少爱不显溺爱,多少压力不致压垮,多少投入能有回报。如同她量了十三年米,却始终掌不准生活的火候。</p><p class="ql-block">晨光完全漫进厨房时,电饭锅开始嗡鸣,蒸汽顶开阀帽,喷出米脂甜香。这人间烟火,终是要一口口吃下去,一粒粒量出来。</p><p class="ql-block">…(第二章待续)</p> <p class="ql-block">本文由【SHuBani_沙巴尼】原创,首发于美篇平台【紫薇·生活馆】_298324757。欢迎分享,但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洗稿或用于商业用途。侵权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