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圈子民俗文化村

锦江秋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9月28日,我们顺G331走,去看鹿圈子民俗文化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鹿圈子民俗文化村,很不好找。我们开着导航,问了当地人,好容易才找到。门口挂着木牌,横竖都写着:“依兰县兰家村集团部落”。依兰县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而这是吉林省的地盘,为什么这么写,不明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鹿圈子民俗文化村是吉林省通化县东来乡的一个小山村,地处长白山腹地老岭山脉,群山连绵,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到门里,首先看到一座窑,窑边摆了几十口、大大小小的缸。缸是什么时候烧的,不知道;看样子,窑好久没动火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沟里有一条小溪和水塘。溪水清清,静静地流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俗文化村里,有王纯信老师【1】写的简介。他说,经考证,清朝定都北京后,视长白山地区为祖宗的发祥地,不可亵渎,下诏建柳条边,全面封禁,长达201年。期间在周边设“盛京围场”105处,境域在今辉南、海龙、东丰、东辽、西丰等县。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到围场狩猎。同时,围场每年向朝廷进贡猎物,以鹿为大宗,包括干鲜鹿肉、鹿舌、鹿尾、鹿筋、鹿肝等十余种。光绪21年(1895)48家猎户派代表进京,面见慈禧太后,要求圈养母鹿、幼鹿,可割茸、取胎与食肉,得到恩准。于是,在围场选择养鹿官地,建立“皇家鹿苑”。长白山区由此开始了人工养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顺治皇帝意识到这点,并于顺治十年(1653)颁布招民开垦条例,给予奖励,鼓励移民。光绪4年(1878)长白山区终于解除封禁,许多关内百姓涌入,开荒种地、挖参、采药,同时也围圈养鹿,以为生计。通化县东来一带山区,山高林密,鹿、狍等野生动物繁多,围圈养鹿者日增,此地因之得名。鹿圈子,至今有14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鹿圈子民俗文化村,现在没人养鹿,而是住着一些艺术家。是他们买的地方,还是租的,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在山沟里,修了路,建了很多房子。房子有砖房、石房、土坯房、木头房、茅草屋,还有两层小楼。砖房比较象样,土坯房则特别简陋,木头房就象山里猎人的临时住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犹如烟囱的各式各样,住宅建筑风格也各式各样,有汉族的,有满族的,也有朝鲜族的。因为当地散居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房子,有的当作画室、展室,有的可以接待客人住宿,有的作厨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还建了一处戏台,方便来宾搞些文艺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住的很土,但是吃的,却很时尚。现在东北流行的小鸡炖蘑菇、杀猪菜、烧烤、野菜蘸酱……,都有。厨娘还问我,要不要在这吃饭。听说,每年都有艺术院校学生来此写生作画。来了走,走了来,一茬又一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座画室里,我看到一位艺术家的简介。鞠汉蛟,1979年生,吉林省高级工艺师、通化市泥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通化文联先进工作者。1997年中国第六届根艺展获银奖,2015年中国长春非物质文化博览会获银奖。2016年,在长春举办个人展,展出手撕书法作品30余幅、泥人70余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画室,还看到若干幅油画作品,画的东北抗联英雄,红色基因继续在长白山里生长。是鞠老师的作品,还是别的老师的作品,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鹿圈子民俗文化村,是一个比较安静、真山真水的地方;在这些艺术家经营下,又是一个比较怀旧恋旧、富有逝去年代气息、艺术品味的地方。未来不久,东北农家院全部更新换代、旧貌变新颜,这里就是一个难得一见、保留往昔艰苦奋斗痕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王纯信,1939—2013年,吉林通化县人,曾任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会长、通化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对长白山地区民俗、山林景观、木屋建筑装饰,颇有研究,出版《长白山满族剪纸》、《满族枕头顶刺绣图鉴》等10部专著。上到政府,下至田野,对长白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教育、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在通化师范学院开创满族剪纸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开拓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资料源于景区,参考网络)</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五年九月十四日拟稿</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五年九月十六日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