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不安席

渤海渔翁(婉拒献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光阴的故事之四十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组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照片。记载了父亲在那段时间参加野外演习的一些片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有句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金句,“备战备荒为人民” !后两句今天不作评价,仅第一句当时可是落实的不折不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国家的外部环境真是一塌糊涂,北边的大熊虎视眈眈;东海小岛上的匪帮蠢蠢欲动;南边那个交趾小国今天占个岛明天抢个礁的;西边的缠头阿三虽说60年被暴揍了一顿,但供了个光头喇嘛,动不动就翻出来恶心恶心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军队天天在准备打仗,战士们不是在练拼刺就是在投弹。而当时的最高检验方式就是演习,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记忆里的父亲不是在演习就是在演习的路上,无论是我高考还是动手术,从来不见他的身影。以至于早就习惯了和母亲俩人相依为命的日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这照片的丘陵地貌看, 应该是辽西地区。左边的是父亲,右边的那位好像是刘生令叔叔,后来退休后也定居于锦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过去总说“军人对自己所在的地形要做到了若指掌”。即使是后来到干休所,他也把院前屋后都看了个遍,然后说了一句,还好,不会发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父亲部门里的一位年轻参谋就号称“辽西活地图”,进步飞快,后来当了将军,前些年才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右边的是父亲。注意,身后石头上放着台收音机,是熊猫802收音机‌,是南京无线电厂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的。三波段八晶体管,当年代表了中国的最高电子水平。记的很清楚,外面还有个人造革套子,做工拿今天看也具有极高的水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1969年离开南京时军院给每个人一张票买的,一百好几十,算是对军院的最后一点念想吧。我家这台一直用到八几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拍得是不是很有气势?不过拿今天的话说应该叫“儿童不宜”,父亲手里拿根香烟。在当年的人群中吸烟的是大概率的,而不吸烟的人反倒是小众的。而今天正好相反,可见时代的进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搞作训也不都是在野外,室内作业同样很重要。这张照片左边的是父亲,右边那位是名符其实的叔叔,可不像我过去所说的“水叔”。直到现在我在他面前还是诚惶诚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翻了下,父亲和他的合照很多,应该有个十几张吧。都是军事干部,所以接触的多了些,关系也比别人密切了点,正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选了几张。这张也是野外,应该是摆拍的吧?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留作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来话长,这位叔叔很有本事。记得那时候他的办公桌上就毛笔和钢笔一起用,好多文件都是用毛笔批写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上过战场,在那时的年轻军官里可谓是凤毛麟角,去的越南。别误会,可不是七九年的打越南。他是六十年代去的帮越南打美国,呵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的一个弟弟就牺牲在越南了,被美国的B52炸的。小时候他送过我一架米格小飞机模型,说是在越南没事的时候用打下的美国飞机残骸手工做的,可惜那时不知珍惜,不知丢哪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他后来当了“旋风部队”的集团军长,我一点都不奇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句搞笑的事情,这位叔叔的辽西口头方言很重。听父亲说有一次军区军师三级演习方案汇报会上,由他汇报。父亲在下面给他数了一下,半个多小时里他说了60多个“这疙瘩”、“那疙瘩”。下来问他,他竟然一点没有意识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本书是他2016年送母亲的,那时父亲已离世8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巧合的是书里也收录了很多和父亲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座简易桥,快速便捷。一般师以上的部队都拥有舟桥营,战时可以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在第一位的是父亲,应该是演习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是和装甲兵们亲切握手。有点疑问,这些装甲兵怎么没戴坦克帽呢?就是那种皮质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是行进途中视察部队。第一位不认识,第二位是陈姓叔叔。在朝阳时两家前后房,后来到锦州后和我家又在一个干休所住了几十年。前些年也已故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位戴着墨镜的是父亲。一晃这么多年了,那时的他们正值壮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就地野餐。那时候的野餐可不像现在这么奢华,又是烧烤炉又是帐篷的。无非是出发前管理科准备点面包香肠,带上壶热水,席地而坐。吃完抹抹嘴,上车就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仔细想来,这世界那有什么金城千里、太平盛世、普世之爱?更多的是豺狼环伺、弱肉强食、危机四伏。所有高枕无忧的背后都是有人夜不能寐,时刻坚握手里的刀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那代人如此,现在的军人又何尝不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