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宝箱:一份合同书与一代人的援疆岁月

王风琪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到父亲的宝箱,是在1975年寒假。那时我即将高中毕业,父亲为我打造家具时,从一只旧皮箱中取出一个枣红色小木箱。这只精心制作的木箱长约23厘米,宽约36厘米,高约6厘米,是他1938年16岁学木工出师时的考核作品。出于严格的家教,我始终未敢打开它,宝箱中的秘密成了我多年的惦念。</p> <p class="ql-block">2016年,父亲离世,我在整理遗物时再次见到这个木箱,距离第一次相见已过去四十一年。开启之后,映入眼帘的是父亲作为技术员使用过的卡尺、计算尺和三角板,底下整齐压着一叠票证。我逐一翻阅:第一张是重庆造船厂的工会证明,写有父亲王杰才入会时间及木工领班身份;第二张是1949年9月离职返湘的护照,载明离职原因、薪酬结算,标注着他作为七级木工的技术等级;第三张是长沙户口,赫然印着“人才引进”字样——父亲九月抵长,十月落户;第四张是一份保证书,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菅建委工程处来长沙招聘技工,父亲应聘为建筑施工技术指导员,承诺遵纪守法,他与保证人双双签名;第五张,则是一份用工合同,签字双方是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兼营建委工程处处长赵锡光,和我的父亲王杰才。一同珍藏的,还有建设兵团机关大楼(现军垦博物馆)三等功证书及其他荣誉证明。</p> <p class="ql-block">这批珍贵史料中,尤其重要的是1951年解放军第22兵团营建委与湖南技工签订的合同书。它不仅记录了父亲的职业历程,更承载了一段宏大的历史。2019年1月10日,我将这份合同书捐赠给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这份合同书原件长62.5厘米、宽26厘米,呈浅黄色。为让观众清晰查阅内容,博物馆特地将其按原尺寸放大,以长135.5厘米、宽42厘米的图版在二楼展厅展出。</p> <p class="ql-block">据博物馆工作人员徐丹介绍,自2018年以来,共有5位湖南技工的后代向该馆捐赠文物,他们的父亲分别是王杰才、解相如、周益贵、周怀崇、袁贻范。捐赠文物包括新疆省人民政府与新疆军区司令部湖南招聘团启事、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为29名技工开具的护照、以及技工们编印的《二十二兵团营建委员会石河子工程处雇佣职工技术分等标准》手册等。这批史料为石河子建城史提供了尤为重要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为还原这段历史,我走访数位湖南技工后代,共同寻找父辈在戈壁滩建城的物证。最终,我们五家后人向博物馆捐赠一百余件遗物,涵盖工会证、荣誉证、工资单、合同书及各工种评分手册等。这些材料填补了兵团城建史中技工记录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高度重视这批史料,派专员赴克拉玛依采访88岁的史巧云老人(湖南技师解相如的配偶),征集更多实物资料。《生活晚报》记者杨玲亦深入追踪,撰写《一份74年前的技工合同书》,使这段历史为更多人所知。</p> <p class="ql-block">《合同书背后的故事》不仅是对父辈“援疆”足迹的追寻,更是一部见证兵团建设初期技术工人奉献的实录。通过扎实的史料与影像,文章勾勒出父亲与王震、陶峙岳等老一辈建设者并肩奋斗的岁月,人物鲜活,事迹感人,字里行间闪烁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