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里孙中山先生的铜像。)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漳州市公园小学里面,从学校南小门出去就是中山公园七星池。那时没有课外作业,放学后,中山公园就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疯玩的乐园,到处印有我们的足迹。小时候我只知中山公园之“其然”,一直到过了很多年以后了解到了中山公园的历史,才知道其“所以然”,深感中山公园的历史厚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公园,但历史上孙中山先生并没有来过漳州,只是他于1918年命“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主政漳州并建立"闽南护法区"。陈炯明见旧漳州府署周围地势开阔,山水亭木皆有,只是在辛亥革命漳州光复后,旧府署逐渐圮废,便圈地42亩,拨银4万,历时11个月建设了"漳州第一公园"。如此算来,中山公园建园至今已有107年的历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网络上看到过一张左上角标注“民国十年一月成图”的《公园现象图》,极像是公园的规划图。公园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陆安(新华)西路穿园而过,便有了公园东门与西门,南门有路向北,在梅山下和陆安西路相交形成十字路口,中山公园俯瞰像个“田”字,有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区域。百多年来尽管公园内部景点有所变化,但“田”字格局却从未改变过。从图中可见,已在东门内设计了华表(博爱碑),还有公园办事处、喷水池、水塔、苗圃、球场、花园、图书馆、阅报室、梅岗亭、美术馆、音乐亭、兰园、运动场等等,公园像是集文化、体育、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极其超前。此图未考证,仅供参考。</span></h1> (▲网络图:公园现象图。)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9年公园建成后,陈炯明在漳州府署旧址东侧建立《漳州公园记》碑亭。小时候我们很喜欢到碑亭这儿来玩,在碑身与四根石柱子之间的狭窄间隙中“软来软去”(钻来钻去),看谁会被卡住。</span></h1> (▲陈炯明所建《漳州公园记》碑亭。)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元月,北伐军东路军何应钦率部攻克漳州,他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功绩,便把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这个名字就一直延续至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一、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景点</b><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公园有多个主题鲜明的景点,但最值得一看的是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景点,共有三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处:中山纪念亭。何应钦把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后,便把陈炯明的《漳州公园记》碑亭改为“中山纪念亭”,废弃原碑文,另镶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训》和自己撰写的《漳州中山公园纪念亭记》。</span></h1> (▲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训》碑文。) (▲何应钦撰写的《中山公园纪念亭记》)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处:“博爱碑”。原叫“闽南护法区纪念碑”,混凝土结构,四方形,1919年在南门内建立。</span></h1> (▲网络图:1919年在南门内建立的“闽南护法区纪念碑”。)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闽南护法区纪念碑”迁至东门内。因孙中山在碑的东面题楷书“博爱“二字,人们便习惯的称它为“博爱碑”。“博爱碑”是罕见的一碑有四人题字的,北面篆书“自由”为章太炎所题;南面隶书“平等”为汪精卫所写;西面楷书“互助”为陈炯明手书。</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上小学时,博爱碑被一圈修剪齐整的冬青树围在里面,外面还有一圈连着铁链的水泥矮柱,显得很端庄,游人进不得。2008年中山公园全面整修,建了山水景观“龙湫”,把“博爱碑”整体向北移动了若干米,去除四周的围物,使游人可以近距离的观赏碑身与碑文。</span></h1> (▲网络图:中山公园东门及“博爱碑”。) (▲现在的“博爱碑”。)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处:中山广场。中山广场位于梅山西南侧,于1996年改建时建立。为彰显公园的主题,特竖立孙中山先生铜像,基座上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金字,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功绩,也使百年的老公园重焕光彩。</span></h1> (▲中山广场竖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二、与漳州府署有关的景点。</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漳州府署有关的景点有三处。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处:漳州府署旧址。清光绪《漳州府志》卷五载:“漳州府署在府城南,唐贞元二年(786年)徙州治于龙溪即今治也,元为路,明为府。”千余年来,此处一直是漳州的州、路、府署所在地。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故此址有“紫阳古署”之称。原堂高7丈,雄冠一时。府署原范围甚大,府衙历代屡有废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复建二堂、川堂及仰文楼”。今存衙署及仰文楼址,可见旧墙厚达1.2米,砖、石用材俱大,系府衙古制。</span></h1> (▲漳州府衙旧址内仅剩的旧墙。)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炯明将漳州府署旧址改成图书馆。解放后这里也是图书馆,只是外面有高墙围着,且比较僻静,很多人并不知道图书馆在这里,包括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年我从北京回漳州过春节,才知道我下乡同屋知青张大伟海军复员后就在图书馆工作,遂进漳州府署找他泡茶聊天,但并未顺便游览府署,有点可惜。府署现在这里是孙中山纪念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处:仰文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建。为太守眷属之住所,俗称梳妆楼。1937年8月被日军飞机炸塌。后面会再说到仰文楼。</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处:七星池。七星池位于西北区,原为宋嘉定年间知府赵汝譡在朱憙复轩旧址建君子亭,并筑台凿池。后池被填平,清知府魏荔彤、沈定均先后修复,为府衙整体的组成部分,对研究“紫阳古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现池呈半月形,东西长73.2米,南北最宽为21米,池壁悉砌板石,保存完好。</span></h1> (▲七星池。)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七星池还有蓄水的作用,它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泄水口,夏天刮台风下大雨,雨水会从泄水口汇聚到池里。小时候放寒假,池水干枯许多,我会和小伙伴踩着泄水口下到池底裸露的硬地,用自制的土钩挂上小蚯蚓钓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漳州府署在公园里看似很孤单,但如果你从始兴路向北,经府埕到府署,出仰文楼到七星池,这条纵贯漳州古城南北的中轴线,构成了千年以来漳州权力机关的核心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三、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景点 </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山公园里有三处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景点。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处: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仰文楼。1932年4月下旬,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东路军进军漳州。漳州地下党组织在东路军的帮助下,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由王占春任主席。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设在仰文楼。5月1日,在中山公园召开“军民庆祝红军胜利攻克漳州”万人大会。</span></h1> (▲网络图:旧时仰文楼。)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仰文楼在1937年8月被日军飞机炸塌,旧址在解放后经修缮成为图书馆的一部分。“文革”期间,这里曾举办了《抗日军政大学展览》,那时我们停课,就天天来这里看热闹。而所有前来参观的单位和人们都要事先学会《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要在门口列队并齐声唱完后才可进去参观,有时同时来了几个单位,人数众多,就一起由一人指挥大家合唱,其气势磅礴,振人心魄。“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我天天听歌,领略了合唱之美,也就此学会了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处:漳州解放纪念碑。漳州于1949年9月19日解放。1950年秋,漳州社会各界在中山公园建立“漳州解放纪念碑”。此碑立于何处我没有印象。后因中山公园改造,遂改建“漳州解放纪念亭”于梅山上,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span></h1> (▲梅山上的“漳州解放纪念亭”和“漳州解放纪念碑”。)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处: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公园东南隅,1956年8月由龙溪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大圆柱体上以钢筋水泥雕塑了身着军装、肩背竹笠,手持步枪的红军战士形象;底座为三级八角形状的水磨石,周围筑石栏杆,外围种绿篱,整座建筑物及环境庄重肃穆。儿时的夏天晚上我们也常来这里玩,几个小伙伴会手拉手的欲把碑柱围住,人少了不行。碑体和地面是水磨石的,靠躺冰凉很舒服。</span></h1> (▲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碑承载了我们这代人多少美好的记忆,当年红领巾入队、共青团入团仪式、队日团日活动、清明缅怀革命先烈都会来这儿,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漳州的很多人都在这留过影。巧的是,我大学同学许加、我下乡同宿舍知青曾武彬和郭绍翔、樊小合四人于1969年成为漳州一中同班最要好的同学,于是相约一起到纪念碑前拍照,留下了见证友谊的珍贵老照片。</span></h1> (▲上左:许加,上右:郭绍翔,下左:曾武彬,下右:樊小合。)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四、龙柱亭。</b><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柱亭位于南门内。1920年8月,陈炯明奉命率军回粤,福建督军李厚基派张毅踞漳州。张毅利用拆寺庙的雕刻精工的盘龙石柱六根,在府署前面古榕树下建“龙柱亭”,在亭中立镌文石碑,宣扬其“治漳政绩”。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何应钦率部攻克漳州,废“龙柱亭”石碑,另立孙中山的《建国大纲》碑。</span></h1> (▲网络图:公园南门内的“龙柱亭”。)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五、梅山。</b><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为小山岗,建园之初扩大加高为“龙虎山”,山腰遍植梅花,岗峰建石柱绿瓦“梅岗亭”。由于种梅花和建梅岗亭,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梅山。梅山在东门内南侧,呈直角形,一侧向西、一侧向南延伸,延伸处有台阶,北侧也有台阶。我们小时候也特别喜欢到梅山捉迷藏,树高林密的,记忆中从来没有正经走台阶上去过,每次走到山边都是情不自禁冲上去的,尤其从东门进园便可看见梅山被踩出一条登上最高处梅岗亭的捷径。</span></h1> (▲网络图:旧时梅山,可见北侧的台阶和最高处梅岗亭。)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六、已经看不见的景点</b><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的中山公园绿树成荫,花草遍布,这是历经改造得来的。1956年,漳州有过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最大的亮点是拆除中山公园东门外的“汀漳龙道”衙门,新建延安北路和百货大楼,把衙门口的两尊石狮子移到中山公园东门外两侧,我记事后对这一对石狮子印象深刻。中山公园应该在1956年也有过第一次改造,如把“博爱碑”从南门内移至东门内、新建“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冰厅和灯光球场大概也是这时新建的。此后在1996年和2008年又有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改造,新增了景点,但也去掉了一些景点,现在有三处景点已经看不见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首当其冲的是中山纪念台。当年何应钦在把“漳州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的同时,又在“七星池”南边建了中山纪念台。中山纪念台像会场的主席台,高大雄伟,全用青石为建筑材料构建,非常的壮观,可谓是中山公园的地标性建筑了。建纪念台时,把原来的篮、排球场改为草坪。小时候因为纪念台也会“做戏”,我们都习惯的称之为“戏台”。周末晚上有时会放电影,一般是下午先在台上吊起银幕,不用宣传,路过看见的人便会去奔走相告。而我们在家里只要听到音乐响起再跑去看也不迟。中山纪念台的拆除,我知道后深感遗憾。</span></h1> (▲网络图:中山纪念台。)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喷水池和苗圃。原来在“博爱碑”的西面有个喷水池。喷水池中有重叠的五角星造型,最上面是只“粉鸟”(和平鸽),五角星的角和鸽子会在重大节日时喷水,其实也就是细细的水线,但在那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每当喷水,围观者众。池边有将法济寺的四尊石罗汉移置于此,不过我那时没注意到。喷水池四周种有冬青树。</span></h1> (▲网络图:喷水池。从南往北拍摄。)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喷水池的北边有好几间平房,门口挂着“漳州市园林管理处”的牌子。 这个区域四周有竹篱笆围着,里有座不高的小山,山上有凉亭,四周各有石台阶可直上,整个小山都是“梯田”,每层都摆满各式盆栽,山下整齐的排列盆盆罐罐,是培育盆景、珍贵花木种苗的苗圃,供市里节日所用。篱笆门朝南开,可以随便出入玩耍。由于花木多且密,易于躲藏,也是我和同学们玩捉迷藏的好地方。</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苗圃的门口有块空地,地上立有网柱、划有羽毛球场的线,清晨常有几个住在华侨新村的印尼归侨骑着车、自带球网来此打羽毛球。</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羽毛球场边的人行道就在公园梅山“十字路口”的东北角,人流汇聚,常年有个“打拳卖膏药”在此经营。拳头师是个中年汉子,名字好像是叫陈金龙,上唇留一抹胡子,常从耍“乌荒”(眼镜蛇)开始吸引观众,再去卖药,说是一帖见效,三帖“断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还会有个外号叫“臭头“的光头和他配合表演“大刀砍头壳“,直至药卖完了,”臭头“的头壳还是完好无损。拳师不愧是情节设计与语言大师,他卖药从头至尾的程序设计、抑扬顿挫的语言语气运用常常会让人听得入迷,我也就经常的蹲在那里看到被迷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冰厅和露天水泥球场、灯光球场。梅山下西南侧,有我们这代人最甜蜜的回忆_冰厅。冰厅白天批发"霜条"(冰棍),晚上经营冷饮,有冰水、刨冰、冰激凌。冰厅是现代化的平房建筑,四周都是通透的玻璃窗户,水磨石地板,白色日光灯,大吊扇转着。小时候父母亲有时会带我们来这喝杯冰水,都能让我们高兴到起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冰厅的南面有个开放式的水泥露天篮球场,我在1972、1973年两次入选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时在这个场地训练过。场边有棵高大的木棉树,时值春天,木棉花盛开,掉落在地上会“砸”出一滩红色的水渍。我们每次训练前要先排成一排向前推进,捡拾清理地上掉落的花朵。每次训练完,两手掌都会被花渍染得红红的。冰厅和水泥露天篮球场的区域就是现在的中山广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公园灯光球场位于公园南门东边,水泥球场水泥看台,是当年漳州最好的露天灯光球场。文革期间,漳州职工的篮球比赛如火如荼,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比赛,多个企事业单位篮球队经常捉对厮杀,观看篮球赛成了那时漳州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里最重要的内容。我那时也经常跟我哥哥在球场泡一晚上,也曾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在这儿打球。直到1972年第一次入选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时,愿望才得以实现。灯光球场在1996年那次改造时被拆除了,我再也看不见当年流汗拼搏的球场,内心非常的失落。</span></h1> (▲1971年龙溪地区少年女子篮球队队员和教练在公园灯光球场的合影。) (▲1973年春天,我在公园灯光球场里的留影。)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在我于1977年秋天代表漳州知青队参加市里的职工篮球赛,我们知青队获得第六名后在灯光球场有过合影,留下了球场当年珍贵的影像。</span></h1> (▲这是我们"摆拍"的跳球场面,背景是灯光球场的主席台,会标上的字隐约可见《一九七七年漳州市职工篮球比赛大会》。) (▲这是主席台对面的西看台,照片右边是球场,在球场和看台之间有棵粗壮的芒果树,即可遮阳挡雨,却又阻挡了观众的视线,估计这是全国独一份的球场了吧。我们知青队就是坐在树荫下照的相。) (▲我们拿着第六名的奖状在比赛会标前拍照,然后骑车去钟法路的知青办,把奖状留在知青办。)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代表知青篮球队参加完漳州市职工篮球比赛的那年冬天,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我有幸的成为了首批七七级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北京工作。</span>但无论你走多远,故乡总是那根牵着你的线,中山公园的一草一木,都会是你魂牵梦绕的乡愁。</h1><div><br></div>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