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摄/闲语,</p><p class="ql-block">审核/潘培坤。</p> <p class="ql-block">潘善助: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出版《书法工作散论》,《行草技法教程》等著作,教材字帖16册,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海峡两岸书法教育比较研究》。</p> <p class="ql-block">潘主席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文联二级巡视员,教育部第一届,第二届高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部全国高挍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2017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组织人物奖。</p> <p class="ql-block">出席今天讲座的有上海老干部大学校长周鸿刚,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院长洪纽一,常务副院长潘小娇,社团部主任王圣,特邀代表徐建中中将,还有上海市老干部大学部分学员代表,上海市老干部岳阳楼书画社以及部分兄弟社团代表近80余人参加。</p> <p class="ql-block">潘培坤社长在讲座最后说,潘善助老师为大家作了简洁凝练,内容丰富,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的主题讲座,具有很给力的针对性,实用性,启发性,为我们架起了通向提高临摹与创作欣赏及字外功夫的三座桥粱,期待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消化吸收今天的讲座内容及养分,并运用到书法实践中,争取再创新成绩。</p> <p class="ql-block">潘主席系统的讲了行草书法的本质属性和历史地位,书法的本质属性为抒情(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历史上行草书家代不乏人,均受到皇家青睐,书家的代表作以行草为多,在现代书法展也偏重行书。</p> <p class="ql-block">在讲到行草书法的临摹时,选帖以经典为上,少受时风影响,技法型选择王義之,王献之,智永,米蒂,董其昌等作品,风格型选择杨维桢,徐渭,郑板桥等人的作品为好,性之所近,以适合自己的审美取向。</p> <p class="ql-block">学书法常见的误导现象,以分析静态书体的方法来分析动态书体,建议使用(原生态)字帖,折迭式原大印刷,在读帖中记住读书法的三要素,笔法,字法,章法。读帖三分法,(将书法各要素分出三个层次,从中看出差异),注意线条粗细,字号大小,线条长短,字距疏密。</p> <p class="ql-block">经典书法是书家转益多师的结果,要读出处,看作品的来历。比如中国书法史,历代书法论著,书法家的传记,现当代书法论文,多比较,多读书,多看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较,看同一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好拓本与墨迹本,读作品的明暗层次及章法上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临摹中要注意看原件,将字帖端起与视线齐平,以眼睛审视单字的左右,摆动和行气的跌荡发展,多看原作,多去展厅,博物馆看原作。摹帖可直接覆于字帖的纸上书写,先画出每个笔划的外轮廓,再按一定的笔法,填墨写出笔划。临帖可强化临写,计对笔划,结构和章法中的一些主要特点作夸张练习,如粗中更粗,细者更细。</p> <p class="ql-block">潘主席在创作式临摹讲到,作为创作体验的临摹,重在过程,体验以求更多地与古人契合,陈丁奇曾经临习过105种碑帖,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必须重新临习一遍,作为创作依据的临摹,借古人之题作自己的发挥。如吴昌硕临《石鼓文》,书家在风格确立的情况下,希望有所突破,如陆维钊临《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潘主席的讲座在边讲边示范中进行,他指出在会员创作中应注重章法的构成,强调用笔结字规律,在墨与水的互相作用下能让书写的作品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会员们认真听讲,受益匪浅,整个讲座有理论,有分析,有示范,针对性强,对听讲者很有启发,收获满满,直呼过瘾!!!</p> <p class="ql-block">顺便参观了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书法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