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荷桥漫游记 在乡野间读振兴篇章

奇迹

<p class="ql-block">  暮春的风裹着蜀地特有的温润,我与朋友一同踏上了去往平泉荷桥村的路。车轮碾过新铺的柏油路,窗外的田畴渐次铺展,青绿的禾苗与粉白的豆花交织,倒像是大地亲手织就的锦缎——这是我对荷桥村的第一印象,带着乡土的质朴,却又藏着几分精心打理的雅致。</p> <p class="ql-block">  村口的樊家祠堂是我们驻足的第一站。青瓦黛墙饱经岁月,木门上的雕花虽有些斑驳,却仍能辨出旧时的精巧。我抬手轻触祠堂的木柱,指尖掠过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轻声叹道:“建筑讲根基,乡村振兴何尝不是?这祠堂立了两千年,守着的不仅是樊氏家训,更是荷桥人的根呐。”我们缓步走进祠堂,墙上“和孝”“为学”的字样格外醒目,村史陈列馆里的老农具、旧照片与旁边家风文创基地的手作摆件相映成趣——古老的家风,竟以这样鲜活的方式在新时代延续。</p> <p class="ql-block">  顺着“十里荷廊”的指示牌往前走,眼前的景致渐渐热闹起来。悠然岛田园综合体的白墙与碧水相映,几株早荷已在塘中冒出嫩尖;乐甜草莓农场的大棚里,红透的果实缀在绿叶间,农妇正笑着向游客递上竹篮。我们驻足望着不远处的暮野山谷露营基地,木质栈道蜿蜒至林间,几顶帐篷点缀在草坪上,孩子们的笑声随风飘来。“你看这些建筑,没有刻意追求气派,而是顺着地势、伴着自然,把人工景致融进了乡野肌理里。”我指着露营基地的防腐木平台,“我们做建筑,讲究‘因地制宜’,荷桥村的文旅项目,正是把这个道理用到了乡村发展上——不破坏原有风貌,却让老地方生出了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  行至溪语雅舍时,恰逢一场家风文化活动正在筹备。几位村民正将写有家训的灯笼挂在屋檐下,红灯笼映着青砖,竟有了几分诗意。我们与村里人攀谈起来,听他说起“家风村+林盘群+农业园”的发展思路,说起2025年新开的无喧咖啡与妙合象限民宿如何吸引年轻人返乡,说起荷花节时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我们望着院角那株老桂树,树旁的石凳上刻着“正俭”二字,忽然明白:荷桥村的振兴,从来不是生硬的“改造”,而是像这株桂树一样,在原有根基上,慢慢抽出新枝、结出硕果。</p> <p class="ql-block">  返程时已是傍晚,夕阳为荷桥村镀上了一层暖金。我望着车窗外缓缓后退的田野,轻声说道:“今日来荷桥,不是‘考察’,更像是‘取经’。我们盖高楼大厦,是为了城市的繁华;而荷桥人把乡村扮靓,是为了守住乡愁的温度。说到底,都是为了让日子更有奔头。”</p><p class="ql-block"> 风从车窗溜进来,带着荷香与泥土的气息。我忽然觉得,荷桥村就像一本摊开的书,每一寸土地都写着坚守,每一处景致都藏着智慧。而我与朋友今日的行迹,便是在这乡野间,读懂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篇章——那是文化的根脉,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无数人用双手编织的,关于家园的美好愿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