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丰收在望。我们新晃侗学研究会的几位常务理事迎着骄阳的热浪,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拜访从侗乡走出去又回到侗乡的两位老一辈音乐家----杨宗福老师和吴宗泽老师。</p><p class="ql-block"> 杨宗福老师,1942年出生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中寨镇,自幼受侗乡山歌的熏陶,早年就展现出音乐天赋。1958年考入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后进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深造,曾赴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进修。</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自1977年起,专注音乐领域,所创作的民调作品获奖颇丰。1981年,他深入黔东南地区用录音设备记录侗族大歌,整理曲谱,为侗族大歌的传承奠定基础。1986年,杨老师助力侗族大歌登上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让世界领略东方音乐魅力。1990年,他牵头整理《侗族教学演唱选曲一百首》,获贺绿汀认可。1991年,他推动侗族大歌登上春晚舞台,同年带领团队走进中央音乐学院演出。1995年起,他率队出访日本、法国、瑞士等国家,把侗族大歌唱响世界。1999年,受邀参加央视《东方时空》,讲述侗族大歌故事,成为“东方之子”。</p> <p class="ql-block"> 杨宗福老师一生致力于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与推广,为侗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辉煌成就,其贡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侗族大歌于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杨宗福老师退休后,于2010年回新晃家乡,组织侗族大歌学习班,助力家乡文化传承。2023年,81岁的杨老师从贵阳回到湖南新晃中寨老家定居。再次回到老家的杨老师受疾病影响,记忆锐减,已记不得从前之事,但仍对家乡人充满热忱,欣然与我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吴宗泽老师,1938年出生,是湖南怀化市的侗族音乐家,长期致力于辰河高腔音乐研究与保护,音乐创作歌曲200余首,其代表作《侗歌向着北京唱》广为传唱。</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从1963年起,参与辰河戏艺术遗产挖掘,与老艺人合作整理高腔、低腔、昆腔曲牌及锣鼓经690余支,将200余支高腔曲牌归为“三宫八调”,系统记录了辰河高腔音乐体系。还为辰河戏、侗戏、阳戏等剧种设计音乐唱腔,创作大型歌剧、电视片音乐、舞蹈音乐等作品数十部。</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曾任湖南省文联委员、非遗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怀化市音协主席、戏曲工作室主任等职,他以五十年之坚守,将辰河高腔音乐从濒临失传的困境中抢救出来,其成果被誉为“辰河高腔音乐研究的里程碑”,对湖南戏曲和侗族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为推动地方戏曲发展和怀化地区文化传承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87岁的吴宗泽老师除双腿行走有些困难外,记忆清晰,谈吐甚健。我们走进他的工作室,除一架钢琴和一张书桌外,全是一屋子的书,他赠给我们几位来访者,每人一本《侗歌向着北京唱----吴宗泽音乐作品选》。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拜访从侗乡走出去的两位老艺术家,到现在都过去一周了,我没敢下笔记录当时的情景。因为,心里越是崇拜,越是觉得笔头沉重。两位老艺术家,自幼耳濡目染侗乡山歌,以致在唱响世界的音乐作品里依然有山歌韵味。他们俩从侗寨的鼓楼走向世界的舞台,一辈子都在琢磨音乐,侗乡有他们这样的人,除了骄傲还是骄傲。</p><p class="ql-block"> 我本来想好好地写写见面的细节,可翻来覆去,总觉得文字没法把那种亲切感和敬佩劲说透,只得先记下这些,权当是个小收尾,也算是把这份藏在心里的敬意,好好落个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