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日,惊闻58岁法国奥赛博物馆馆长阿米克昨日因心脏骤停离世。是他,把奥赛的杰作带到了上海浦东美术馆。</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小女儿和我预约来看展的日子,得知这个消息,更觉此次展品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进入浦东美术馆大厅,被远处波浪式彩带吸引</p>  <p class="ql-block">步入大厅的二楼,透过景观玻璃,惊艳于它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有点奇特,驻足看了说明: 此作品是由加纳艺术家阿纳祖的三幕(浪、世界、墙)抽象理念的悬挂雕塑 - 《红月之后》</p>  <p class="ql-block">第一幕:浪  </p><p class="ql-block">从这个独特的观看点,可以俯瞰《浪》、面朝第二幕的《世界》。沉浸式观察由无数金属片拼接成的亮片波浪</p>  <p class="ql-block">《浪》是阿纳祖专为浦东美术馆的特定滨江地理位置重新设计,呼应着处于黄浦江优雅弯角的美术馆滨水建筑。</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独特的黄浦江动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幕: 世界 </p>  <p class="ql-block">从更近的距离观察《世界》,初看之下,它们可能让人联想到云朵,或是随海浪飞舞的鸟群。当它自如地旋转,又如同一个由金属网制成的动态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幕: 墙</p><p class="ql-block">倾泻而下的金属悬挂物,让美术馆入口大厅和中央展厅的视觉体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墙 试图隐藏事物,它唤起人们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可能会将想象力带入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在那里,想象力有时能揭示比现实更多的事物。”</p><p class="ql-block">——艾尔·阿纳祖</p>  <p class="ql-block">“红月之后”的全球巡回首展在浦东美术馆启幕。这件宏伟的装置作品最初为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委托项目构思并创作。加纳艺术家阿纳祖的艺术作品将寻常材料转化为巨型雕塑,成千上万个在尼日利亚收集的酒瓶盖和金属碎片被重新利用,它们被揉捏、碾压,并用铜线连接在一起。在阿纳祖的工作室里,众多助手与他并肩工作,共同手工缝制和组装这些雕塑。随后,这些大块的金属片在伦敦和上海现场拼接,形成色彩、形状和线条交织的庞大抽象场域。这些作品灵活多变,能够在全球巡展中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调整和变化。</p>  <p class="ql-block">在浦东美术馆的一层及上方空间,交响乐般的雕塑作品悬挂于空中,既像漂浮,又宛若正在下落,我们被邀请走进这些自由流动的幕间。</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幕中,一堵巨大的黑墙从地面直冲天顶。在这里,我们可以贴近材料,清晰地看到</p><p class="ql-block">这些闪耀的色彩和图案实际上是由无数极小的金属罐部件和瓶盖组合而成的。这幕作品充分利用了美术馆中央展厅五层的宏伟高度和各层的独特视角。</p><p class="ql-block">穿过涌动的《浪》,《墙》的出现仿佛象征着抵达海岸。金属堆积成池从《墙》的底部涌起,宛如翻腾的海浪和岩石的峰顶。</p>  <p class="ql-block">来到《墙》的背后,一座覆盖着多彩马赛克的闪闪发光的银色建筑展现于眼前,这些闪烁的纹理向着银色的天空延伸。当黑色与色彩斑斓的线条与波浪相遇,全球各种文化的碰撞在此回响。</p>  <p class="ql-block">《墙》背面的绚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2023年3月来美术馆看展 - 来自那不勒斯博物馆的古罗马文明展《绝美之境》,就在今天《墙》的布展位置,徐冰的“万有引力”同样吸引了我!</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大厅的巨型装饰作品,从没有让我们失望过。印象中,几乎每次的“餐前开胃小菜”总不逊色于“主菜”,可见用心的布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主菜”咯😁</p>  <p class="ql-block">1986年,由火车站改造而成的奥赛博物馆以独树一帜的理念引发了世界讨论和影响,艺术作品从此不再自我封闭,而是主动照亮并孕育。</p><p class="ql-block">“缔造现代”展览汇集了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作为看热闹的门外汉,先理解一下何为“现代”?如何“缔造”的?</p>  <p class="ql-block">现实主义: 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试图像照相机一样记录眼前的世界,不添加个人情感滤镜或美化修饰。追求的是“所见即所画”。焦点不再是宗教、神话和贵族,而是对准了普通人,尤其是农民、工人、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古典向“现实”过渡期</p>  <p class="ql-block">就从第一幅画逐步迈进现代吧!</p><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 </p><p class="ql-block">《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 1846年 布面油画 </p>  <p class="ql-block">在美丽的那不勒斯海湾,古希腊般的优雅庭院中,一个俊郎的年轻男子身体紧张而投入,正鼓励着公鸡的搏斗;他身旁的年轻女子身披薄纱,身姿舒缓曼妙;两只公鸡跃起相争,画面生动。人物圆润柔美应该属于“古典”,当属普通人斗鸡的场面当归于“现代”了吧😉!</p><p class="ql-block">自以为地跟着热罗姆从“古典”舒缓的踏入“现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业历山夫·卡巴内尔</p><p class="ql-block">《维纳斯的诞生》1863年</p>  <p class="ql-block">卡巴内尔笔下的维纳斯,其姿态慵懒而娇媚,躺卧在波浪之上,肌肤光滑细腻,“徘徊在古代女神和现代梦幻之间”,和谐的色彩,传递出一种愉快、欢畅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现代”之现实主义</p>  <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梅索尼埃</p><p class="ql-block">《绘画爱好者》1860年 木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场景中,一人正投入地作画,周围的三人神态各异、饶有兴趣的欣赏观摩!梅索尼埃古典完美的细腻画风,真实的呈现当代人们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梅素尼埃</p><p class="ql-block">《1814年法国战役》1864年 木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梅索尼埃擅长用细致入微的画法还原历史场景。此画描绘了拿破仑皇帝带领军队在雪地中行进,泥雪覆盖的荒凉平原上,布满深深的车辙,天空的颜色、军队的气势和将军们的表情,无法逃脱的命运正在迫近。拿破仑独自挑头,行进在前方,依然时刻准备着投入战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博德里 </p><p class="ql-block">《马德莱娜·布罗昂》1860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博德里是学院派画家,布罗昂是19世纪法国著名演员,后晋升法兰西喜剧院院长。又一个真实的人物被古典画法完美呈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莱昂·博纳</p><p class="ql-block">《帕斯卡夫人》1874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幅尺寸极大的作品描绘了帕斯卡夫人——一位金融家的遗孀,也是享有盛名的女演员,画中的帕斯卡夫人身着镶有黑色皮草的白色缎面长裙,双眼炯炯,目光深邃,手臂姿态威严,被左拉称为“壮丽无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一保罗·劳伦斯</p><p class="ql-block">《罗贝尔二世被逐出教会》1875年</p>  <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几位神职人员未能与罗贝尔二世关于其婚姻达成一致后愤然离去的场景。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巨型蜡烛倒落在地,余烟袅袅,烛头指向受到贬斥的君主,象征着来自教会的谴责,代表王权的权杖也被弃于罗贝尔的脚边。他那色若死灰的面庞展露出这对被逐出教会的夫妇的沮丧与痛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法尔吉埃</p><p class="ql-block">《摔跤手》1875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法尔吉埃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雕塑家和画家。他以其精湛的解剖学知识和动态捕捉能力而闻名。</p><p class="ql-block">画面生动地刻画了古希腊罗马式的裸体竞技场面,两位全裸的男性身体扭曲交错,肌肉紧绷,真实地表现了竞技体育的力量、汗水甚至是挣扎感。背景看台上现代绅士的气定神闲,现代中透着古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方丹一拉图尔</p><p class="ql-block">《迪堡一家》1878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描绘了拉图尔妻子一家(妻子站在后排),气氛静谧且亲呢:“这些人物轻声谈论着生活中的小事与感受。” </p><p class="ql-block">拉图尔的画既不迎合家人,也不讨好公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迪埃</p><p class="ql-block">《于利斯·比坦》1880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1841年,美国画家发明了可以拧上盖子随身携带的颜料,从此户外写生不再是奢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库尔贝</p><p class="ql-block">《受伤的男人(自画像)》1844-1854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库尔贝以塑造英雄的尺寸描绘普通人,他为每一幅画打上自己的“个性”烙印,并宣称:“能够按照我自己的品位将我所处时代的风俗、思想和风貌转化为艺术,简而言之,创造鲜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标。”自画像的创作贯穿了库尔贝的一生。这幅画以决斗者的形象出现,剑和血迹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库尔贝</p><p class="ql-block">《皮埃尔一约瑟夫·蒲鲁东》1865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一弗朗索瓦·米勒</p><p class="ql-block">《拾穗者》1857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拾穗者》是奥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19世纪的法国,“拾穗”是农村贫困妇女的一项权利,她们被允许收割后捡拾残留的谷物以维持生计。米勒出身农民家庭,自己也曾下地劳作。他曾说:“我的一生就是田地上的劳动者。” 在这幅悲悯又宁静的画中,他赋予了这些平凡的农妇一种近乎宗教的庄严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尔. 巴斯蒂安. 勒帕热</p><p class="ql-block">《干草》1877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夏末收割季节,一对农民夫妇在田间劳作后,男人直接躺在草堆上睡着了,而女人则坐在地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脸上充满了疲惫、麻木和仿佛被劳作耗尽一切的神情。这幅画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农村生活描绘成田园诗歌,而是真实的疲惫感。</p><p class="ql-block">“干草”被认为是介于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和后来更注重光色的印象派之间的自然主义宣言之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现代”之自然主义</p>  <p class="ql-block">奥诺雷·杜米埃</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潘和斯卡潘》 约1864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的呈现,2个演员自然的交流体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奥多尔·卢梭</p><p class="ql-block">《利勒亚当森林中的大道》184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利勒亚当是巴黎北部瓦兹省的一个小镇,坐落在瓦兹河畔,周围被广阔的森林环绕。</p><p class="ql-block">哲学家让-雅克·卢梭(不是画家泰奥多尔 卢梭😉)喜欢在利勒亚当森林中长时间独自漫步,在孤独的漫步中,他构思、反思并创作……</p><p class="ql-block">“利勒亚当森林中的大道”又称“卢梭的大道”</p><p class="ql-block">“卢梭的森林”代表的是对自然的发现: 理性、宁静、和谐的理想化自然,是友好的、哲学的。“自然”成为情感、思想和艺术表达的绝对主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纳西斯·迪亚兹·德拉佩纳(西班牙人)</p><p class="ql-block">《枫丹白露森林》1846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哲学家卢梭在自然中思考,而画家直接用笔响应“回归自然”的号召--从画室走向野外。巴黎东南部的枫丹白露,其独特的巨石、沼泽和树林的地貌,吸引着在一批新锐画家定居在森林边的巴比松村。他们描绘真实的、未经修饰的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枫丹白露森林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巨大的“露天画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尔一弗朗素瓦·多比尼</p><p class="ql-block">《春天》1857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春天》展现了万物复苏、生命绽放的季节,麦菌仍是绿色,苹果树已然开花。与卢梭一样,多比尼将自然的力量引入画面之中,影响了之后的印象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圭古</p><p class="ql-block">《洗衣妇》1860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丽·巴什基尔采夫</p><p class="ql-block">《一次碰头》1884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玛丽·巴什基尔采夫是俄国天才女画家,却英年早逝。《一次碰头》是她临终前的一幅画,几个小小孩专注、崇拜的神情对着一个稍大的孩子,应该是他们的“司令”,他们正在讨论一个机密“军事行动”?像极了我们小时候的碰头会😂 在这幅画面前,会心一笑,一股暖流让你卸下盔甲,回到最无忧年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维克多.雨果》1897年 青铜</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现代雕塑奠基者的罗丹,自青年时代起便对雨果满怀敬仰。1883年,罗丹终于见到了这位诗人。这次会面促使罗丹创作了他的第一尊雨果胸像,在这件雕塑中,雨果苍老的面容神情深邃,目光锐利,额头宽展,紧闭的双眼,低垂的头颅和坚毅的胸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尔·达卢</p><p class="ql-block">《挽袖子的农夫(一)》约1898年 青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达卢曾因参与巴黎公社运动而流亡英国多年,接触了大量英国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雕塑塑造了一位正值壮年的法国农民,正在用力挽起右臂的袖子,为接下来的劳作做准备。他身形健壮,肌肉线条清晰可见,带着结实而略微粗犷的体魄。</p><p class="ql-block">“挽袖子”的静态充满了动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现代”之“走向印象派的途中”</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1872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德加被称为“描绘室内光线的画家”。他的舞者构图看似不对称随意“抓拍”: 左侧一个准备起跳的女孩正接受权威老师的检验,右侧坐着的女孩抚摸着自己酸胀的腿,有的在认真练习,有的在说悄悄话,有的则在一边休息、发呆……德加画出了优雅芭蕾下的舞者真实状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看台前的赛马》1866-1868年 纸上油彩 裱于画布</p>  <p class="ql-block">德加独具匠心地将焦点放在赛前骑师和马匹的紧张准备、观众的期待神态: 近处的骑手或面向看台、或低头抚慰爱马,远处的骑手索性让马儿舒展身姿……赛马前的微妙瞬间被德加定格了。</p>  <p class="ql-block">“舞蹈室”和“赛马场”都捕捉了运动中非正式的瞬间。“舞者”聚焦于后台排练的辛苦,而“赛马”系列则侧重于台前(比赛前)的准备状态,两者都避开了最戏剧性的高潮时刻。不同的是,一个在封闭的室内;一个在开阔的户外,表现自然光线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在咖啡馆》1875-1876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德加并非直接描绘自己在咖啡馆里看到情景,而是让两个朋友——女演员埃伦·安德烈和画家兼版画家马塞兰·德布坦作为模特提前摆好造型。女人目光空洞、失神地望向前方,表情麻木而绝望,仿佛与周围世界完全隔绝。她面前放着一杯绿色的苦艾酒;男人戴着帽子,斜靠在椅子上,目光瞥向画外,似乎同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女伴没有任何交流。</p><p class="ql-block">这种孤独、颓废和疏离感当下也随处可见,不同的是手机替代了苦艾酒!突然明白了: 画的像只是一幅好画而已,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品,它承载着现实意义和社会思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画画,德加还制作了芭蕾舞者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发现雕塑的脸上没什么细节?这是因为德加最在意的,是腿和手臂的动作,以及整个身体的姿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1921—1931年</p><p class="ql-block">《女按摩师》镀色青铜小型组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1921—1931年</p><p class="ql-block">《浴盆》镀色青铜小雕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1921—1931年</p><p class="ql-block">《女人坐在扶手椅上擦拭身体左侧》镀色青铜小雕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奈与德加,亦敌亦友。很早以前,马奈就开始与德加“较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埃米尔·左拉》1868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左拉曾为备受争议的马奈辩护,坚称唯有现实主义美学才能契合当下的需要,巩固了二人的友谊,于是马奈创作了这幅左拉的肖像。画中侧面姿态的左拉,目光睿智坚定,沐浴在光线中的前额宽阔饱满。身后日本艺术风格的屏风来自马奈画室,墙上除了日本画,还挂着委拉斯开兹的《巴克斯的胜利》和马奈最具争议性的《奥林匹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奈 </p><p class="ql-block">《女人和扇子》1862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钢琴家兼诗人妮娜德·卡利亚斯是马奈妻子的密友,她是个性格热烈且反复无常的女子。画中的卡利亚斯身穿阿尔及利亚风情服装,悠闲地斜躺在沙发上,自由随性。她直视观众,表情复杂,既有魅惑、娇嗔,又带着一丝忧郁和心不在焉……….</p><p class="ql-block">马奈被誉为“现代生活的画家”。扇子在这里,就是这种现代时尚的一个元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上啤酒的女招待》1878-187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位女招待的表情有些疏离、若有所思,甚至带有一丝警觉,与周围喧闹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在繁华都市背后,像女招待这样的底层劳动者的真实状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海滩上》1873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画中的男人是马奈的弟弟,女人是他们的朋友、也是未来的印象派画家莫里索的妹妹。马奈常邀请他的亲友担任模特。画中两位人物虽然坐在一起,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戴着面纱的女人正低头看书,男人望向远处的大海,神情若有所思,画面给人一种孤独、疏离和静止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上啤酒的女招待》和《海滩上》,是马奈室内与室外、社交与独处的不同现代生活切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现代”之印象派</p>  <p class="ql-block">马奈曾于1867年表示:“画家真心想为作品注入一种个性时,只有一个想法,即画出自己的印象。” 风景画应当承载真实的生活体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卡耶博特</p><p class="ql-block">《开花的果树》1882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卡耶博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印象派团体的重要赞助人和收藏家。春天时节,卡耶博特家的果园中苹果花盛开,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的画充满了印象派的明亮光感,又带有个人冷静、写实的构图风格,有一种宁静、稳定的现代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派的核心理念——捕捉瞬间的光线与色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1886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莫奈写信给卡耶博特:“我现在身处一个绝美荒凉之地,有令人生畏的岩石滩,还有一片五光十色、不可思议的海洋;总之,我兴奋至极,但也不知所措,因为我已经习惯了在拉芒什海峡(法国人对“英吉利海峡”的称呼)作画,并且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但大西洋却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阿让特伊的塞纳河》1873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莫奈在塞纳河畔度过了大半生,他居住在河边的多个地方。他笔下的塞纳河的倒影并非清晰的镜像,而是用色彩构成的、与真实世界交融的另一个美妙世界。从阿让特伊的明媚阳光,到维特依的冬日冰融,塞纳河见证了莫奈走向绘画巅峰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劳德 莫奈</p><p class="ql-block">《维特依的教堂》187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塞纳河畔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维特依,莫奈在那里度过了三年艰难时光。维特依教堂坐落在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庄的最高点,是当地的地标。</p><p class="ql-block">与卡耶博特精确的构图不同,《维特依的教堂,雪景》展现了冬季雪后,教堂在清冷蓝灰色调下的宁静景象。雪地并非纯白,而是反射着天光,呈现出蓝、紫、粉等丰富色彩。莫奈追求光影和色彩的瞬间效果,情感更加外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夏末的干草堆》1891年 布面治面</p>  <p class="ql-block">“干草堆”是莫奈最早令其名声大振的系列之一。莫奈:“我努力进行了许多尝试,想要呈现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效果,但这段时间,阳光退却得太快,我几乎无法跟上它的速度…要达到我所追求的效果,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捕捉瞬间的感觉,尤其是光线四处弥漫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毕沙罗</p><p class="ql-block">《荣格尔小道和穆西先生的家》约186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一条向上的小路将观众的视线自然地引向远景,这种既有纵深感又结构稳定的构图是毕沙罗的典型手法。与许多印象派画家喜欢描绘繁华都市场景不同,毕沙罗更钟情描绘宁静、朴实的乡村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毕沙罗</p><p class="ql-block">《冬日里村座一角的红色屋顶》1877年</p>  <p class="ql-block">这幅是毕沙罗最为钟爱的画作,描绘了冬日村庄的印象,他仅用色块和色点就将田地、村庄、树林、天空勾勒了出来。虽然不细腻,却把当有的光感和色彩都用最印象的手法刻画了出来,甚至能让人感受到空气的温度,色彩缤纷而协调,透亮而真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西斯莱</p><p class="ql-block">《马尔利港洪水中的小舟》1876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毕沙罗曾在信中说到:“西斯莱有一些作品罕见且动人,其中有一幅《洪水》堪称杰作。”1876年,塞纳河发大水淹没了马尔利港,西斯莱那时就住在附近。他并没有把洪水描绘成可怕的灾难,似乎更爱画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柔和的颜色让画面看起来安静又放松。在这幅画中,他以轻快敞亮的方式描绘了1876年春天那场可怕的洪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西斯莱</p><p class="ql-block">《马尔利勒鲁瓦镇的砖厂小路》约1876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西斯莱是印象派画家中最专注于风景画的一位,他的作品宁静而富有诗意,尤其擅长描绘天空、水和光影的变化。西斯莱的色彩相较于莫奈更加柔和、冷静和内敛。西斯莱选择描绘小路,将其作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忠实地记录下光线在其上的跳动。</p><p class="ql-block">在莫奈的炫目、雷诺阿的甜美之外,西斯莱提供了另一种更沉静、更忧郁的风景视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加布丽埃勒与玫瑰》1911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加布丽埃勒是雷诺阿的模特,更是他们家庭的重要成员。她自小帮助照顾雷诺阿的儿子让(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让·雷诺阿),与家人们感情深厚。在温暖的光线下,加布丽埃勒健康的粉红色肌肤与粉色的玫瑰、翠绿的树叶构成了一个极其和谐、令人愉悦的调色板。雷诺阿为她画了众多肖像,捕捉了她那自然、健康、宁静的表情。加布丽埃勒与玫瑰,成为了雷诺阿艺术世界中永恒的甜美符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诺阿</p><p class="ql-block">《乔治·卡彭特夫人》1878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乔治·卡彭特尔夫人是当时一个著名出版社负责人的妻子。她是雷诺阿的重要赞助人之一,并将雷诺阿带入有影响力的社交圈,帮助他接触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读书的女人》1874—1876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画中的年轻女子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神情专注而柔和,面部红润光泽,金发明亮而温暖,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轻松、宁静的幸福感。雷诺阿的乐观美意理念: “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尚罗赛的塞纳河畔》1876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钢琴前的女孩》1892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雷诺阿的经典之作。画面描绘了两位少女在家中练习钢琴,整个场景充满了宁静、优雅、温馨的家庭生活气息。这幅画雷诺阿一点点地把颜色叠在一起,让它们流动、融合。精致、细腻,靠近看,你会发现很多小点、小线、小色块,但只要你退后几步,哇,画面一下子变得柔和又连贯,好像真的有光在画布上闪动和跳跃! 完美融合了印象派的色彩魅力和古典主义的造型美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詹姆斯·蒂索</p><p class="ql-block">《L.L.小姐肖像画》1864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詹姆斯·蒂索是德加和马奈的好友。这幅画中的年轻女子,那挑衅的神态、稍显随意的坐姿、裙摆间若隐若现的粉色便鞋,凸显了巴黎女性无拘无束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p><p class="ql-block">《沐浴》约1873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画中一个躺在泛着铜质光泽浴缸中的金发美人,左手优美的托着头,拿着白玫瑰的右手自然的垂在浴缸边缘,诺有所思,一旁翻开的书还没合上……温暖的水没过了胸,鸭嘴型铜质精致水龙头还滴着水,一旁贝壳型的陶瓷皂盒里好似还放着一块表……好舒服的有资女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松一下,让我们看看当时画家笔下资产阶层夫人们的衣着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路易一若阿基姆·戈迪贝尔先生的夫人》1868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裙摆宽大,优雅浪漫,柔美庄重的贵族样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热尔韦</p><p class="ql-block">《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187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裙后鼓起,贴身硬挺,装饰堆叠的都市时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贝·贝纳尔</p><p class="ql-block">《罗歇·茹尔丹先生的夫人》1886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自然飘逸,轻盈流动,轻松自在又自信舒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现代”之立体主义</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有洋葱的静物》1896-1898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塞尚将洋葱概括为坚实的、具有重量感的球体,桌布的褶皱被处理成富有韵律的色块,像是支撑起整个画面结构的“脚手架”。塞尚的作品从追求“画得像什么”转向了探索“绘画本身是什么”——即绘画的平面性、构成性和色彩关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黑城堡上方洞穴附近的岩石》约1904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除了和谐的色块,我一时半会没看出啥,好似拿了一张色彩的练习纸就裱好挂在那了。一看“塞尚”的署名,我再仔细揣摩一下注释: “这幅塞尚晚期画作的视角逼近垂直,仿佛紧贴岩壁,使得岩块、植物和一角天空融为一个惊人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农家庭院》约187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塞尚对农舍并非单纯写实,而是聚焦于建筑与树木的形态关系,笔触粗犷而色彩层次丰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塞尚夫人肖像》1985-1990年</p>  <p class="ql-block">说心里话,并没有觉得画中的塞尚夫人奥尔坦斯的美。</p><p class="ql-block">塞尚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用色彩的对比和过渡来塑造形体。奥尔坦斯的表情冷漠、疏离、内向甚至略带哀伤。她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 “现代”之象征主义</p>  <p class="ql-block">1888年,高更与梵高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共同度过了两个月,但这段时光未能消弭两人在性格和审美上的差异。</p><p class="ql-block">高更曾当过水手,他感到自己心中有一个“野蛮人”。梵高仅在荷兰北部和法国游历,起初他作为传教士向那里的矿工传福音。自1886年起,梵高在巴黎接触到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由此开启了对色彩的探究。</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布列塔尼的农妇》1894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高更不再追求“画其所见”,而是“画其感”、“画其所思”。画中的农妇们头戴着标志性的布列塔尼白色宽帽,身穿传统黑色衣裙。她们的形象被简化,虔诚、朴实、带有乡土气息。高更在布列塔尼,逐渐摆脱了印象派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1891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高更曾向贝尔纳坦露了自己“追寻未知的强烈渴望”。在这幅画中,黄色的沙滩和写意式的波浪湖之间,有两个深棕色肤色的女人,静止、沉思、甚至梦游般的状态,一个穿着当地的高身裙,另一个穿着一种由传教士引入的连衣裙。高更对南太平洋热带天堂的想象与描绘,是他逃离现代文明、追寻原始纯粹的宣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米尔·贝尔纳</p><p class="ql-block">《麦收》1888年 布面油酒</p>  <p class="ql-block">贝尔纳还是一位作家,与高更和梵高关系密切。《麦收》中4个农妇正在金黄色的麦田中弯腰劳作,背景是布列塔尼特有的缓坡、房屋和树木。天空是明亮的柠檬黄色,地面是炽热的橙黄色和红色,人物的衣服则是蓝色和白色。这些颜色并非自然的真实色彩,而是为了表达夏收的炎热、丰收的喜悦。画中的人物没有个性化的面孔,她们更像是一种符号。从“复制自然”转向“创造情感与象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海景与牛》1888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咋一看,只有鲜艳的色块,多看几眼,才分辨出下方绿色草地上的黑牛,和沿着彩色的海水延伸到右上方的一叶小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 塞律西埃</p><p class="ql-block">《布列塔尼式摔跤》1890年</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正在举行的是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一项古老的摔跤运动,参赛者必须光脚上阵,获胜者可能是获得一个苹果派,或是一头胖胖的羊!如今,这项运动作为文化遗产,仍在布列塔尼集市上举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蒂呼拉》(正面)约1892年 柏氏灰莉木面具,部分彩色,带金色点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战争与和平》1901年 榉木浮雕,有颜料痕迹,带金色点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 高更</p><p class="ql-block">《艺术家肖像》(正面)1893-1894年 双面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从塔希提岛归来后,高更绘制了这幅自面像。画中的他面容疲惫,身穿当地民族服装。这幅自画像的背面还绘有高更的邻居瓦格纳的追随者——音乐家威廉莫拉尔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威廉 莫拉尔肖像》(背面)1893-1894年 双面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更为他的邻居、瓦格纳的追随者——音乐家威廉·莫拉尔绘制的肖像。画中的莫拉尔神情恍惚,背景以蓝色为基调。高更在创作时从未考虑两幅肖像同时展出的场景,因此我们所见的莫拉尔肖像呈上下颠倒之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很难,但要画出真实的自我也同样不容易。”这段话出自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简短却深刻。通过自画像,梵高不仅仅是在展示他的外貌,还试围通过画面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森特 梵高</p><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87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用点彩的画法,描绘了自己身着翻领夹克、目光炯炯的一张“燃烧的脸”,在面部周国营造出一种光晕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8年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我这次画的只是我的卧室……色彩在这里包办了切.……通过色彩,表现了一种绝对的休憩。”</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 梵高</p><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188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梵高运用鲜艳的纯色来表现一种宁静和休息的感觉。他期待高更的到来,渴望友谊与陪伴。不久之后,他与高更发生激烈冲突,导致了那著名的“割耳事件”。因此,这幅画也代表了他对稳定、安宁和归属感的强烈渴望。</p><p class="ql-block">印象中,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这幅画,那时候还不知道梵高,觉得它就是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的家,温馨、梦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现代”之蒙马特文化</p><p class="ql-block">图卢兹更为人熟知的是其描绘巴黎蒙马特街区夜生活、舞女、妓女的海报和画作。</p><p class="ql-block">图卢兹出生于图卢兹伯爵家族,遵循贵族社交传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p><p class="ql-block">《亨利·萨马里》1889年 纸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画面由平整的色块构成,几乎没有体积感和阴影效果,那双极具穿透力的蓝眼睛,展现了这位戏剧世家成员的优雅气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p><p class="ql-block">《亨利·萨马里》1889年 纸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图卢兹-劳特累克喜爱戏剧,画中的萨玛里是一位喜剧演员,鲜艳的舞台背景、夸张的形体语言和诙谐的表情,被劳特雷克描绘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p><p class="ql-block">《朱斯蒂娜·迪厄勒》,又名《花园中的女人》</p><p class="ql-block">1889年 纸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画中人的面庞并不讨喜,而背景则绿得夸张。在色彩运用上,这幅画作罕见地如此贴近好友梵高的风格。画面中央的朱斯蒂娜·迪厄勒姿态略显僵硬,甚至有些别扭——这一印象因那双粗糙的大手而愈加突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尔·莫丝</p><p class="ql-block">《红发年轻女子肖像》188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莱昂内托·卡皮耶洛</p><p class="ql-block">《伊薇特·吉尔贝》约189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卡皮耶洛所画的海报颜色鲜艳、线条简洁、人物动作夸张有趣,看一眼就会被吸引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笔法简练,她那标志性的长黑手套与举世无双的戏谑姿态早已广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莱昂内托·卡皮耶洛</p><p class="ql-block">《让娜·格拉涅尔》约1895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易·安克坦</p><p class="ql-block">《街上的女人》约1890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安克坦将街头、歌舞表演、音乐咖啡馆作为自己的工作室,经常光顾蒙马特的高级娱乐场所。此画光影交错的背景也体现出一种现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现代”之点彩主义</p>  <p class="ql-block">“点彩派”并不局限于乔治·修拉一人。修拉推崇精简的形式,他们摒弃颜料的混合,采用笔笔分开的技法,将纯色排列在画布上,依据互补色使颜色相与有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治·修拉</p><p class="ql-block">《模特背影》1887年 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画作着重描绘女子背部上缘与后颈的柔美曲线。修拉仅汲取了印象派明亮的色调、日式风格的布局以及灵动的构图,却坚定地拒绝追随其对转瞬即逝印象的捕捉。修拉将笔触化为密集排列的纯色小点。他相信,经由视觉混合生成的色调所晨现的更高强度与明度,将为古典传统注入新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一埃德蒙·克罗斯</p><p class="ql-block">《发丝》约1892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在点彩画的技法中,各种斑斓的色彩相邻而放,共同构成一个图案。颜色的斑点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克</p><p class="ql-block">《井边的女人.作品238)1892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克渴望构建更加公正的社会,并将这份期许寄托于艺术之上。此画作以和谐的主题、明亮的黄色调向观者承诺: 忧郁正在被驱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克</p><p class="ql-block">《阿维尼翁·傍晚(教宗宫)》190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以中世纪建筑和艺术氛围闻名,傍晚时分尤其迷人。此画展示了点彩派的技巧,远看或眯眼时观感更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奥·范·里斯尔伯格</p><p class="ql-block">《罗斯科夫港口》188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罗斯科夫是法国布列塔尼的海港城市,以渔业和航海著称,还有海盗传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煤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现代”之纳比派</p>  <p class="ql-block">我期望未来将有一个纯净的团体,唯由笃信的艺术家所构成,他们挚爱美与德,在作品与行止之中,注入那难以言说的气质一我称之为“纳比”。</p>  <p class="ql-block">“纳比”一词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意为“先知”,反映了其中部分成员的宗教情怀。纳比派中的佼佼者通晓古典文化,又深谙他方美学。</p><p class="ql-block">纳比派的艺术乐于关注私蜜时刻。他们热衷于绘制壁画,而这些壁画主要用于装饰家庭空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维亚尔</p><p class="ql-block">《戴缘色帽子的女人侧能》约J891年 纸质油画</p>  <p class="ql-block">画中的模特是维亚尔的好朋友、也是他的艺术赞助人的妻子米西亚。米西亚是当时巴黎艺术界和上流社会的核心人物,是人们心中的缪斯。画面捕捉了米西亚坐在室内,头戴一顶大型绿色帽子,她的表情若有所思,姿态自然。将肖像画与装饰艺术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 维亚尔</p><p class="ql-block">《在床上》1891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维亚尔一生珍藏的画作,床上之人可能是他的近人或则记忆深刻之人。暗红色的小脸几乎淹没在被子里,正发着烧昏昏沉睡?墙上隐现的十字架应该是在医院……在这个私密空间里充满宁静和温馨,好像还感到丝丝不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里斯 德尼</p><p class="ql-block">《十月》</p>  <p class="ql-block">法国圣日尔曼昂莱地区是德尼的家乡。画面中的树木、土地和人物都被简化为扁平的颜色区域,是一个由优美的线条、和谐的色块和精巧的构图组成的装饰表面。</p><p class="ql-block">纳比派强调画面的平面性和色彩组合本身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尼</p><p class="ql-block">《穿蓝裤子的孩子》1897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画家的妻子玛尔特,正怀抱着他们的长女诺埃尔。背景墙上是根据波提切利作品复制的版画,为这一家庭场景增添了宗教的神圣气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治·拉孔布</p><p class="ql-block">《堇紫色海浪》1895-1896年</p>  <p class="ql-block">拉孔布出身凡尔赛的富裕家庭,他的画中充满令人惊叹的象征元素。由于热衷雕塑,在纳比派中,拉孔布也被称为“纳比雕塑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 维亚尔</p><p class="ql-block">《费利克斯·瓦洛东》1900年</p>  <p class="ql-block">维亚尔为好友瓦洛东绘制的肖像画中,色彩和光线变得更加丰富,画作的风格不再像之前那么抽象、简化,人物的五官也变得更加清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费利克斯·瓦洛东</p><p class="ql-block">《卸妆的女人》1900年 纸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瓦洛东出身瑞士洛桑的中产家庭,经常流连于卢浮宫,尤其钦慕安格尔。</p><p class="ql-block">他的油画也体现出木刻画的特点:平坦的色块、明确的边缘、简化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费利克斯·瓦洛东</p><p class="ql-block">《脱睡裙的女人》1900年 纸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瓦洛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无声的窥探”。他常用幽暗的光线展现私密生活的瞬间。画中女子可能是他的妻子加布丽埃勒,她正准备脱下长睡裙。瓦洛东的笔下的居室中,家具仿佛会说话,紧闭的门似乎也隐徽着某种信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属于任何流派;我只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189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私密》1891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画面的中心亮光位置是博纳尔的音乐家妹夫,叼着烟斗,好似穿着棉衣戴着棉帽;左侧阴影是博纳尔的妹妹,手里拿着烟;近处一只粉色的大手(应该是博纳尔本人)同样拿着一根长长的烟斗;3缕袅袅清烟合着墙上的背景,弯弯曲曲……只有在这绝对私密的空间里才有的静怡和温馨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格纹衬衫》1892年 布面油面</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格纹面料在前卫艺术圈风靡一时。这幅画中的“小方格”,正是博纳尔从浮世绘中汲取的钟爱元素——在表面效果上做文章。猫是博纳尔室内场量的常驻角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诶尔 博纳尔</p><p class="ql-block">《白猫》189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只拥有白色大长腿的小猫,看起来像是刚刚从睡梦中醒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博纳尔特地把它的腿画得特别长,眯缝着眼。很久以前的法国,只有贵族才能够养猫,到了博纳尔画这幅画的时候,猫已经成为了很多法国家庭里受人喜爱的宠物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诶尔 博纳尔</p><p class="ql-block">《女儿和猫》1912年</p>  <p class="ql-block">博纳尔爱狗,但在绘画中,却对身形柔软、慵懒神秘的猫更感兴趣。一只爬上餐桌的猫,前腿半抬,似乎在注视着主人,猫的眼神狡黠,等待从盘子里偷鱼的最佳时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诶尔 博纳尔</p><p class="ql-block">《梳妆》1914年</p>  <p class="ql-block">画中女子是博尔纳的妻子玛尔特。博尔纳精心设置了构图,用镜子将画面垂直分为两半,运用珍珠般晕染的色彩,在和煦阳光照耀下,女性的身体散发着美丽、性感与丰盈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诶尔 博纳尔</p><p class="ql-block">《欢愉》1906-191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纳尔的妻子玛特是他无数画作的中心人物。她沐浴、梳妆、在餐桌前小憩的场景反复出现。这些画作充满了深情的凝视和亲密无间的爱意。他捕捉的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宁静而满足的时刻,偷窥般的亲密感。《欢愉》并非狂喜,而是一种深沉的、持久的、对生活之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最高的欢愉或许就隐藏在最平凡的日常细节里—一顿早餐、一缕阳光、一个安静的午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p><p class="ql-block">《地中海》1984年 青铜</p>  <p class="ql-block">马约尔最著名的作品《地中海》---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摇篮。马约尔并没有直接雕刻出一个海或地理概念,而是用这个女性人体来象征地中海的宁静与和谐:她沉思、安静的姿态;她丰满、健康的体魄,象征着地中海的富饶、生命力和古典的永恒之美。一种静态、厚重、简练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看过来,博纳尔的画最让我温暖、舒服!太“象征”的理解不了,太久远的没有共鸣,“纳比”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近4个小时,展看完了,眼里、脑子里满满当当,沉甸甸,压的腰酸背疼😂 </p>  <p class="ql-block">雨,早停了,我们也该回到“欢愉”的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