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阅山海(环崂山骑行)

大方无隅

<p class="ql-block">总盼着有闲暇能去赴崂山之约,骑上单车沿山路慢走,看晨雾散在黛色的山间,听浪涛声随车轮转动,遇上渔村便嗅一份鲜香,把心中的崂山装在眼里,让心里的向往,落在每一寸轮迹上。</p> <p class="ql-block">这个星期天,我终于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骑行。凌晨四点的风还裹着夜的凉,我便捏着车把出发了,一路向东。路灯把影子拉得老长,远山的轮廓在暗里像一幅没干透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暑气还未被晨光完全烘透,晨雾像一层薄纱笼着崂山脚下的沙子口镇,天色是淡青里揉了点灰蓝的温柔。我踩着微凉的风经过那块刻字石,“沙子口是个好地方”几个字浸在晨露里,像是这镇子悄悄递来的一句问候,瞬间让早起的困倦散了大半。</p> <p class="ql-block">骑车穿过街巷,空气里带着海的咸湿,车轮碾过柏油路,鸟鸣声混着远处隐约的潮声,竟让暑气都添了几分灵动。一路骑到沙子口桥时,天边已染了浅金,风里多了河水的清润,桥下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心里满是细碎的欢喜。原来暑气未消的清晨,就藏着这样不慌不忙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天光渐亮,眼中的世界便成了流动的画卷。风掠过耳际,带走了平时的琐碎,只留下轮胎碾过路面的沙沙声,那是独属于内心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晨雾还没褪尽,崂山西麦窑村便从朦胧里漫了出来。小楼的红瓦上凝着晨露,风裹着海天的澄明与院前的花香,掠过木栅栏上垂落的绿藤,泛起熹微的晨光,轻轻地铺在蜿蜒的村路上。</p> <p class="ql-block">寂静的路上,只有链条轻响和自己的呼吸,比喧嚣时更容易听见心跳——不急于奔赴,只是伴着天慢慢亮起来,等着山尖染上一抹淡金,等着晨雾从山谷里漫出来裹住放飞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车轮转过山坳,鲍鱼岛便撞进眼里。澄澈的海面上,渔船静静地泊着,船身是被海风晒出的颜色。远处岛礁上覆着青黛色的林木,与渔船的暖褐、海水的碧蓝形成对比,风里混着初秋未散的暑气,让这一帧山海渔船图,美得像浸在时光里的旧画。</p> <p class="ql-block">我沿崂山南线的旅游公路逆时针骑行,在流清河村向东的公路右侧,即将到达八水河的地方,我经过了著名的“伏鳌”石,这组岩体是一块长约20米的黄褐色岩石,密布着海蚀的岩穴,从远处看,形似一只趴着的海龟,故有“伏鳌”之名。以前都是开车经过这里,这次是骑行而来,又有了不同的感受。鳌在我国的神话中是极具分量的灵物,当年女娲补天便是断鳌足以立四极。相传远古时期,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女娲炼五色石补天,鳌足便是支撑天地的“天柱”。东海之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传说也是由巨大的神鳌背负着漂浮在海上的。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宗师丘处机来到崂山,见此地山海相连、气势恢宏,认为整座崂山就像一只巨鳌盘踞在东海之滨。他结合当地“巨鳌护佑,风调雨顺”的民间说法,将崂山原有的“牢山”之名改为“鳌山”,并留下“三围大海一平田,下镇金鳌上接天”的诗句,让“鳌”成为崂山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我经过“伏鳌”时,山风里渐渐掺了松针的味道。崂山把刚醒的晨光、轻柔的海风,都揉进这一路,踩着的踏板都像是哪吒的风火轮了。</p> <p class="ql-block">不经意地抬头,前方的天被悄悄晕开了色,霞光不慌不忙地铺着,先漫过远处的山尖,再顺着山路往下淌,连我车把都映上了一片温柔的暖意。风里裹着这光的甜,心也被这渐次铺开的霞光烘得软软的、亮亮的。</p> <p class="ql-block">坡度悄悄往上爬,腿腹慢慢发紧的时候,海就铺陈在眼前了,蓝色的海面上,正有橘红的光散开来,像有人把熔金轻轻洒在水面上。我把车靠在路边,缓解一下爬坡的暴虐,风裹着阳光扑在脸上,我大口呼吸着海的味道。原来我踩着自行车一路攀升,并不是为了征服什么坡,而是为了刚好接住这场从海上漫过来的日出,接住这份藏在山海之间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路上骑着公路车的年轻人,在欢声笑语中呼啸而过。而我则是另一种心态,不追赶日程,也不必迁就什么人,一人一车,速度由自己掌控,方向由自己决定。在晨光乍亮的郊野,我可以随时停下来看露珠从草叶滑落,在旭日熔金的山路上,任霞光把影子拉长。每一次蹬踏,都是与自己的对话,疲惫在汗水中积累,而内心却愈发地澄澈了。</p> <p class="ql-block">晨光把柏油路铺成温柔的金带,链条还带着爬坡时的微烫,我从车架上取下水杯,拧开时溅出的水珠落在手上,凉得恰好。晨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织出晃动的光斑。喉间咽下清水,我索性躺在木栈道上,蹬车时绷紧的腿渐渐松弛,呼吸和心跳都缓了下来。原来所谓美好,从不是咬牙攀到顶峰的急促,而是在这晨光里与自己的节奏和解,听风、饮水、看光影流转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我俯视下去,太清宫的码头卧在山与海的褶皱里,广场上的石板像浸了晨雾的墨,连成片的竹林更妙,风一吹就漾起绿浪,山的轮廓都被润得软了。</p> <p class="ql-block">平日里需仰头才见的老子像,此刻静静卧在眼底,我这才惊觉自己已骑到这般高度,一种辽阔漫上心头,山、海、古老的道观与造像,都装进这一帧流动的画里。</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行,路面还是上坡,掌心扣紧车把,小腿肌肉随着蹬踏微微发紧,汗水顺着额角滑落,却顾不上擦,终于看见哑口的指示牌的时候,心跳得好像要蹦出来,猛蹬最后几圈,视野骤然开阔:脚下是蜿蜒的山路,远处是铺展到天际的大海,停下车扶着车把喘气,望着哑口处飘动的云絮,风里都像是浸着征服陡坡后的畅快。这一刻,山海的壮阔,都融进了心跳里。</p> <p class="ql-block">脚下的青山渔村被山海捧在掌心,红瓦屋顶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暖融融的光,像撒了一把碎玛瑙,又被成片的绿树轻轻裹住。山风从垭口掠过,带着海的温润吹向村落,村边的小径绕着绿树延伸。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视野里层次分明,只在这俯视的瞬间,我把崂山最曼妙的仙气,都收进了眼底。</p> <p class="ql-block">继续上路,风里的凉意散成燥热,黄山渔村便顺着下坡路撞进视野。车轮带着惯性轻滑,两侧的山色渐渐退去,近海处泊着成片的渔船,红瓦房依着山势铺开,石墙上爬着散漫的藤蔓,也缀着细碎的小花。骑行在临海的小路上,风牵着衣角,先前爬坡的疲惫早被这山海渔村的鲜活冲散,只剩满心的欢喜,跟着海风,飘在这满是烟火气的景致里。上坡有多么虐,下坡就有多么爽。</p> <p class="ql-block">骑行至雕龙嘴的高处,我再次领略了“山海相拥”的真意。风携着海撞进怀里,海是铺到云边的蓝,山是缀着野菊的青,松涛与海涛叠在一起,最治愈的风景,便在这一抬眼的坦荡里。</p> <p class="ql-block">停车场旁边的充电箱上,LABUBU当起了导游,“听汐雕龙嘴,观棋白云陲”的诗意让人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在雕龙嘴村西南方向有始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的白云洞,年轻的时候我爬上去过。洞后曾有“华盖松”,构成“云洞蟠松”奇景,为崂山十二名景之一,可惜已经不复存在,今日骑行路过,只是远远遥望。《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经和友人一起游历过崂山,除了留下《崂山道士》和《香玉》这样的名篇,他也留下了一首《题白云洞》:</p><p class="ql-block">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p><p class="ql-block">愿叩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p><p class="ql-block">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p><p class="ql-block">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p><p class="ql-block">诗文表达了蒲松龄超脱世俗的情怀,也有他淡泊名利、闲适自在的生活向往。</p> <p class="ql-block">过了雕龙嘴续行,便到了华严寺的地界,“山海奇观”的石刻笔锋苍劲,历经风雨却仍透着雄浑,笔划间仿佛藏着千百年的山海风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四个大字为行楷,字高近3米,是崂山字径最大的一处古代刻石,</span>“山海奇观”四个大字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蒙古族官员惠龄题写的 。惠龄题写后,由即墨知县沈则文监督负责镌刻完成。</p> <p class="ql-block">从“山海奇观”的刻石向坡上行,便可到达华严寺。这次骑行路过,没打算停留,我知道那里有一座为纪念东晋高僧法显而建的纪念雕塑。东晋高僧法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历时14年,于412年斯里兰卡从海上回国,在崂山南麓(牢山)登陆 。法显在崂山停留期间,曾在潮海院居住,现在在青岛的地图上仍然可以查到潮海院。潮海院又名石佛寺,和华严寺、法海寺并称崂山三大寺院,潮海院承载着崂山佛教发端的历史使命。其始建便是法显登陆崂山后,长广郡太守李嶷主持兴建,专为法显译经弘法所用, 法显在此译经传教一年,并著有《佛国记》一书。我曾经骑行到过潮海院,位于栲栳岛的新潮海院和石佛寺的旧址有一定的距离,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处招待所。而华严寺外的广场便以法显为名,以纪念这位高僧 。</p> <p class="ql-block">曲折的公路引着我到了“仰口”,“口”是湾口的意思,是船只出入的港湾,在青岛像沙子口、沧口、女姑口、金家口、古镇口等等,都是曾经的港湾。这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为“仰口”,有人认为是因为山峰险峻,需要仰头看,所以得名“仰口”。</p> <p class="ql-block">临近中午没了云雾,从仰口海滩仰望崂山,峰峦的线条利落而清晰,每道褶皱里都藏着浓淡不一的绿,近崖的松树是深翠,远坡的草木是浅碧,连裸露的浅灰岩石,都被晒得泛着暖光。山峦耸立在蓝天下,云影在山体上流动,又让这硬朗的山形里,多了几分海畔独有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仰口属王哥庄,王哥庄是崂山脚下藏着的山海小城,云朵映着山尖,把苍翠揉进山色里。澄澈的海水拍着金色的沙滩,浪尖上折射着碎光。渔船归港,带回满舱海货。我在茶陇旁歇脚,一任崂山茶的清香漫过鼻尖。风里既有山海的清冽,又藏着市井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王哥庄大馒头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了青岛的名片。大馒头用崂山水和面,手工揉、铁锅蒸、木柴烧的老传统作成,不管是抹上豆腐乳还是就着甜晒鱼,都是难舍的家乡美味。</p> <p class="ql-block">路过王哥庄,风里仿佛都有一股暖融融的麦香,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盖垫”掀开时的热汽,勾得人不自觉放慢脚步。循香望去,街口铺子里刚出锅的大馒头就摆在竹篦子上,瓷白的表皮泛着温润的光。</p> <p class="ql-block">骑行经过的二龙山紧邻仰口,这里奇石林立,碧潭清溪,有晓望和塘子观两座水库,是优质崂山水的发源地。也许您不知道,崂山还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冰川遗迹,是天然的古冰川博物馆。二龙山的冰臼便是古冰川遗迹,是冰川的直接产物 。花岗岩上的冰臼是冰川融水沿着数千米的冰川裂隙向下流动,冰层内形成巨大压力,使得呈圆柱体的“水钻”滴水穿石,最终形成了这些冰臼 。在崂山山脉的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冰臼。小时候不懂,却也记住了那是张果老的毛驴脚印之类的美丽传说。</p> <p class="ql-block">过了仰口我向着仰口隧道的方向再走,便来到了黄泥崖村,这也是一处山清水秀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流过黄泥崖村的小河是石人河,河上的桥唤作“弘道桥”。临近中午,日色渐暖,石人河的水流更显清亮,潺潺流水伴着微风漫过村边,鹅卵石在阳光下泛着浅光,岸边红瓦房的瓦檐被晒得暖融融的。远处青山苍翠,云絮疏疏地绕在山巅,山村显得鲜活而恬静。</p> <p class="ql-block">过了桥的小村原来的名字叫作“弘道观”自然村,我想这里或许曾经有过一座道观吧。</p> <p class="ql-block">黄泥崖村连接滨海大道的路旁,全都是王哥庄大馒头的店家,我可以隔门望见屋内正在揉面的人。从凌晨四点出门,一路上我喝光了两瓶水,背包里带的一只苹果还没来得及吃,想想自己应该补充点能量了,于是就到路边的便利店里买了一瓶冰镇的“崂山可乐”,用崂山可乐补充环骑崂山的体能,想想也是件有趣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上滨海大道之后的路程便不再留恋于风景,只是赶路和歇息。而我不该相信我选的那份“路书”走了隧道,我是沿着隧道内的管廊上推行过来的,费时且费力,这也是个教训。</p> <p class="ql-block">这次骑行令我难忘,我再次挑战了自我,也完成了一个夙愿。真的,有些事情如果我们不去做,或许就再也没有机会尝试了。马上便是花甲之年,却去行这少年之事,有人会说不合时宜。但时宜又是什么?骑行教会我的,从来不止于沿途的风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快乐往往藏在“在路上”的过程里,不急于抵达,而是享受每一次呼吸、每一段相遇,享受来自陌生人的那一句“加油”,以及突破体力极限后,那份发自内心的自在与荡气回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环行崂山的过程还给了我这样的启示:</p><p class="ql-block">起点便是终点,前路也是归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