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善晋美--山西好风光

卢蓉

<p class="ql-block">  雨过天晴的大同古镇空气清新,天空蔚蓝。"有一种蓝叫大同蓝",所住民宿老板自豪的对我们说。自从耿市长带领导大同古城改造后,大同由矿产型城市成功转型为旅游城市。城市环境、人民幸福足指数飙升,老板说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游在大同。</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p><p class="ql-block"> 辽代建筑,重檐九脊顶楼阁,总高18米,1953年曾落架重修。结构精巧,形制古朴。内有普贤菩萨骑象坐像,周壁绘制《普贤经变》壁画,根据普贤的故事而绘制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大同城墙。</p> <p class="ql-block">食在大同(一网打尽)</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关﹣﹣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誉。</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景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展示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旅游景区。区内有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驿站等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展示了苍凉、凝重、雄浑、磅礴的边关风情。</p><p class="ql-block">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穆天子西巡、胡服骑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昭君出塞、孝文南迁、炀帝北巡、宋帝(宗)虏北、慈禧南逃、雁门关伏击战等。历代帝王周穆王、赵襄子、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徽宗、宋钦宗、明武宗、慈禧、光绪帝及历史名人卫青、李广、王昭君、蔡文姬、李靖、薛仁贵、李白、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徐达、毛泽东等,都在雁门关留下了行经的足迹和历史的华章。这座名关在中华民族大融合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无与伦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最早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8-485),由宕昌国梁弥机创建,历经战火与法难,几度重建。现存的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由宁公遇出资、愿诚和尚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因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来到这里,林徽因在大殿梁上发现"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的墨迹,并与殿前经幢文字相互印证,从而确认了东大殿的年代。</p><p class="ql-block">还藏着五百罗汉壁画(明)、元代鸱吻。</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唐)</p><p class="ql-block">🔹中国建筑第一瑰宝,国内仅存三大唐代木构之一。</p><p class="ql-block">🔹内有 34尊唐代彩塑、1尊明清韦陀像。</p><p class="ql-block">🔹四周 296尊罗汉(明),原本500尊。</p><p class="ql-block">🔹抬头能看到壁画:《弥陀说法图》(唐)《天王镇妖图》(唐)《千佛图》(宋)《诸菩萨图》(唐)</p><p class="ql-block">梁柱上的唐人题记!1200年前的手写字迹依然清晰。</p> <p class="ql-block">唐大中十一经幢:与殿内梁墨迹呼应,出现"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名字,直接改写建筑史!</p><p class="ql-block">唐乾符经幢:唐乾符四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泥塑</p> <p class="ql-block">壁画</p> <p class="ql-block">  祖师塔高约8米,使用青砖砌筑。平面呈六角形。分为两层,第一层西侧开券门,顶上有莲瓣及火焰装饰,其余五面素平。内有塔心室,以繁复的手法做出第一层塔檐,体量庞大,其上又置平座托第二层塔身,第二层上只开假门假窗,塔刹部分制作繁缛,两层交错的莲瓣承托着宝珠。塔身无纪年铭刻,梁思成先生从形制上判断它是"魏齐间物"。</p> <p class="ql-block">晋祠</p><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是一处历史悠久文物遗迹丰富的古建园林。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晋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其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已具有相当规模了。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为全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自水镜台起,依次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北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唐碑亭、唐叔虞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南部既有楼台耸峙,又有泉水绕流,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有胜瀛楼、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等。近年还重修了晋溪书院,增建了董寿平美术馆。此外,在祠区最南部还有奉圣寺、浮屠院、舍利生生塔和翰香馆等。</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晋祠,虽历经几度变迁,却仍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迹。其中以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古代建筑和圣母殿中的宋塑侍女像、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晋祠既有山光水色,古木葱郁,虫鸟啼鸣的自然情趣;又有连甍盖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掩映其间,诗情画意,令人流连。晋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三晋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p><p class="ql-block"> 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戏台正中央悬挂"水镜台"匾,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水镜"二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p><p class="ql-block">水镜台台下埋着不少两个对叠的大水缸,可以有扩音的效果,所以水镜台也是有大音箱的祭祀舞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p><p class="ql-block">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保存最为完好,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台中为专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p><p class="ql-block">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天。" "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冰箱(墙厚保温,栅栏透风)</p><p class="ql-block">献 殿</p><p class="ql-block">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槛墙,上置棂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献殿"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全部所呈现象颇为灵巧豪放"。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代铜狮</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 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呈十字形,东西平坦,南北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桥。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p class="ql-block"> 晋祠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宋代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古称"副阶周匝",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代塑像</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彩塑41尊,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神,姿态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p><p class="ql-block">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正面含笑,侧面悲伤,比蒙娜丽莎还传神!</p><p class="ql-block">这位侍女,正面看,含羞带笑,喜溢眉梢,从侧面看,却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p> <p class="ql-block">周柏</p><p class="ql-block">西周(前1046﹣前771年)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据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所植"凤柏"一株,两柏并列参天,"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曰: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周柏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  建筑之奇-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由东明禅师创建,历经31年全部修建而成,全寺建筑总面积占1100平方米,依山而建,布局上,下两院。</p><p class="ql-block"> 当踏入169.7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内,瞬间就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撼到了!近两千尊彩塑神像,或坐或立,神态各异,金碧辉煌。大的有3米多,小的母指那么大。里面信息量太大,密密麻麻,却做到了繁而不杂。</p><p class="ql-block">望着漫天华丽的天宫阁楼与栩栩如生的神佛造像,估计有人必会好奇,这些都是金子制作的吗?</p><p class="ql-block">这些并非真金打造,都是采用'木骨泥塑'古老工艺,先拿木头塑造骨相,再敷泥制胎,继而精心雕刻表情神态,最后通过沥粉贴金技法彩绘而成。整座大殿前后总共使用了7公斤的金箔制作而成,这些金箔厚度仅为普通纸的1/12。另外一些塑像文/殊菩萨坐的狮子鬃毛用的是真马尾、主像宝冠上是蚌壳磨的珍珠等,这些细节展现了古人超高的精湛工艺,可惜早已失传了。</p> <p class="ql-block">隰县小西天,将繁复之美演绎到极致。向世界展现这座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瑰宝-﹣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座令人惊叹的雕塑艺术殿堂。在仅169.6平方米的空间内,精巧排布着近2000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可谓中国悬塑与泥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堪称"天花板"级别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楹联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