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求完美,勤写多练 —— 听孙其章老师第一堂写作课有感

光明磊落

<p class="ql-block">  昨天,我首次聆听孙其章老师的写作课。</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我对孙老师没啥了解,只觉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授课时,他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没有高深的理论,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关于写作,他讲了许多,尤其是下面这段话,令我茅塞顿开,更坚定了我继续练习写作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p> 孙老师说:<font color="#ff8a00"><b>写作并无必须恪守的规矩,也没多少灵丹妙药般的技巧。关键在于多写多练,养成习惯,不追求完美,也不执着于发表。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观察,激发灵感,及时动笔。无论是针头线脑、家长里短,还是思想火花、念头片段,都即刻写下来。以此活跃大脑,锻炼思维。长此以往,写出好作品自然会水到渠成。</b></font> <p class="ql-block">  的确,人们常向往“完美”的终点、毫无瑕疵的结果,却往往在追逐完美的过程中,忽视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其实,比起遥不可及的“完美”,用心走好每一步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比如,有人为了一场“完美的演讲”,反复修改稿子、反复练习,却因总觉的不够完美而不敢上台,最终错失机会。他将“不完美”等同于“失败”,却忘了演讲前每一次对措辞的打磨、每一次对着镜子的练习,都在提升表达能力。这些过程中的积累,或许不会立刻带来“完美结果”,却悄然塑造着更加优秀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我属于 “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的那代人。二年级刚结束,“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学制缩短,还要兼学别样,我连一次升学考试都没经历,就稀里糊涂地高中毕业了,堪称 “高中文凭、初中学历、小学水平”。那时家境贫困,既没时间读书,也无书可读。到高中毕业前,像唐诗宋词、中外名著这类书籍,我见都没见过,仅读过《艳阳天》《金光大道》《沸腾的群山》《海岛女民兵》《欧阳海之歌》这几本带有时代烙印的文学书籍。高中毕业后,我当了赤脚医生,便努力钻研医学。后来考入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又一心钻研专业课程。业余时间,为了获取专科、本科文凭,我拼命学习专业课。</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我是爱好文学的。中学为数不多的几次作文课上,老师几乎每次都会把我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不过那时大家普遍不太重视学习,我这个所谓的好学生,也不过是 “矬子里拔将军”罢了。</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写作的文学梦再度复苏。我找遍省老年大学各个校区,都没发现开设写作专业,只好选择朗诵。我的想法是:要朗诵,就得学习、研究文学作品,多少能弥补自己这方面的欠缺。为督促自己多学作品,我坚持每天朗诵一篇,截至今日已连续诵读了五年零 255天。在朗诵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通过学习研究众多作品,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素养。</p> <p class="ql-block">  我也常把日常所见所闻编成几句顺口溜,或者写成随笔,每次户外活动归来,简单写篇纪行,发在微信朋友圈。截至现在,已经写了多篇随笔和顺口溜,写了 364 篇户外纪行。不少亲朋好友鼓励我说,纪行写得越来越好了。对比最早写的纪行,我自己也觉得稍有进步。以前写东西,总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现在写起来觉得顺手了些。当然,由于文化底蕴浅薄,我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就事论事、平铺直叙、简单白描,毫无生动之感,更谈不上水平和文采。</p><p class="ql-block">  是同在章丘文博朗诵班的杨云同学,把我介绍到写作班,我才有了如鱼得水之感。特别是看到写作班的同学们能即兴写出那么多辞藻华丽的锦绣文章,一生务农、已经78岁高龄的姜化琴大姐竟然在去年出版了 30 万字的鸿篇巨著《六个小伙伴》,着实令我羡慕、敬佩。</p> 我非常庆幸,生活在这么一个伟大 的时代,党和国家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乐园;非常庆幸遇到了这么好的老师和同学,指导、激励着自己奋发向上。<div>  我决心,遵照孙老师的教导,放下对完美的苛求,去享受努力的过程。在写作中活跃大脑,锻炼思维,收获经验、锤炼心态,感受快乐。让自己在晚年的道路上,走得从容且坚定、快乐且幸福。<div><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9月11日)</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