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百里天台山,仙踪灵迹遍布,八重四面如一。陶弘景说它“当牛、斗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p> <p class="ql-block">天台有国清寺,和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荆州玉泉寺并称“域中四绝”,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之高,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和天台宗祖庭国清寺的加持,天台山“佛宗道源”的紫气光环,一定会黯然失色</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距天台旧城不过十里,人境不远。周围五峰环抱,双涧迴澜,松篁夹道,古木参天。绀宇珠林,离尘脱俗;晨钟暮鼓,禅意悠悠。不二法门,道俗咸喜</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的创建,牵出一段僧俗之间的师徒宿世法缘</p> <p class="ql-block">僧者,乃是国清寺的总规划设计师、素有“东土释迦”美誉的天台宗实际创始人、一代宗师智者大师;俗者,乃国清寺的建造者、九五之尊的隋炀帝杨广,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名声不佳的亡国之君,在晋王潜邸却得到智者大师授菩萨戒,名为“总持”,意思是希望晋王杨广能将善行发扬光大,对恶行防微杜渐</p> <p class="ql-block">在智者大师入室弟子、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为其所撰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记录了一段有关国清寺缘起和得名由来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初入天台,历游山水……数度石梁,屡降南门,荏苒淹流,未议卜居。</p><p class="ql-block">有一老僧引之而进曰:“禅师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拾以仰给”。(智者)因而问曰:“止如今日,草舍尚难,当于何时能办此寺”?老僧答云:“今非其时,三国成一,有大势力人能起此寺。寺若成,国即清。当呼为“国清寺”。</p><p class="ql-block">老僧一语成谶,智者初入天台,当时中国正值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北方有北齐(高齐)与北周(宇文周),南方有陈,北周在灭北齐后,宇文氏政权又被外戚杨坚篡夺,建立隋朝,隋又灭陈,统一中国,正所谓“三国成一”;“皇太子基”、“大势力人”指的就是隋炀帝杨广,虽然晋王杨广被隋文帝改立为太子,在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是智者大师寂灭二年以后的事了,但谶言的荒诞不经,也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建成乃智者大师身后的事,他并没有看到魂牵梦萦的那一天。在他给晋王杨广的遗书中,提出建寺的请求和嘱托:</p><p class="ql-block"> “(天台)山下一处,非常之好,又更仰立一伽蓝。始翦木为基,命弟子营立。不见寺成,瞑目为恨”。</p><p class="ql-block">国清寺规划、选址、奠基,肇自智者大师,而鸠工庀材、投资建设,成于杨广</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杨广对智者这位师父唯命是从,无论师父生前身后,都恭敬有加,还建造了报恩塔(隋塔)以示尊崇。除了他与智者大师结下的深厚法缘外,也有收买南陈新征服区人心、巩固帝国统治基础的政治需要和现实考量</p> <p class="ql-block">迨及唐武宗“会昌法难”(灭佛),寺庙焚毁,而唐宣宗李忱继位,旋即修复,命柳公权大书“大中国清之寺”;宋真宗粉饰太平,拨给经籍和黄金万两,修造国清寺,题额“景德国清之寺”;元、明之际,天台式微,至清雍正十一年,皇帝下令重建“三大殿”,修葺圮颓的殿堂。</p><p class="ql-block">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提出参访天台宗祖庭——国清寺的请求。周恩来总理在得知经历“文革”动乱,国清寺已破败不堪,寺产被侵占,法物尽流失的严重情况后,批示由国务院出资人民币30万,从北京故宫和其他单位调拨佛像、法器107件,责成地方政府两年内完成全面修复工作,开门迎客。国清寺由此重获新生,寺院内一棵枯朽的千年隋梅,也枯木逢春,老树发新枝</p> <p class="ql-block">“寺若成,国即清”。宗教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皇权的加持,反过来又作用于现实政治。隋煬帝代表的皇亲国戚虽然没亲蒞天台国清寺,也没举行盛大的皇族佛事活动,但我还是愿意将国清寺唤作皇家寺庙。</p> <p class="ql-block">智者大师生前驻锡弘法的天台山修禅寺,入隋以后被降格为“修禅道场”,直至今日,有关天台宗真正发源地,尚存正统之争(一部分善信仍坚持认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是银地嶺上的修禅寺,而非嶺脚的国清寺),他们忽略了皇朝更迭和现实政治需要对于佛教的影响,因为,修禅寺是前陈宣帝敕建并赐额的寺院,自然不能成为大一统的隋朝彰显的正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