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秋的风裹着草屑的气息,周六小城之夜直播湘超郴州和常德的足球赛,比赛结束时掠过看台,我盯着大屏幕里那个走过来的少年,他撩起衣服蒙上脸,用双手擦着眼泪,解说员说:少年撩起衣服泪洒球场,露出八块腹肌。是啊,这就是青春,输得坦坦荡荡,也哭得明明白白。 我握着冰凉的矿泉水瓶,指节微微发紧。这句解说像一颗石子,突然砸进我心底沉寂了十年的湖——恍惚间,竟想起了N年前在网上看到的那句调侃:“珍爱生命,远离国足”。从前总觉得,足球是热血沸腾的狂欢,是输赢定局的激烈,可直到此刻才懂,它最动人的从不是胜利时的欢呼,而是有人愿意为一场 provincial 联赛的失利,把真心袒露在众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 小城之夜的夜不算亮,屏幕上足球比赛的解说声,屏幕前球迷的叹息声和加油声混在一起钻进耳朵,竟让我鼻尖泛酸。忽然想起2013年以前的自己。 那时候,我是个彻头彻尾的体育迷。我们家的电视机永远固定在CCTV5,先生总笑我“跟个小球迷似的”,却会记得在NBA季后赛时,提前买好我爱吃的瓜子;在女排世界杯决赛那天,特意在家陪我守直播。我们挤在沙发上,为一次精彩的扣杀拍手叫好,为一记失误的罚球叹气,连广告时间都要争着猜下一局的比分。 </p><p class="ql-block"> 2013年的春天,先生因病离我而去。 从那天起,我再也没打开过家里的电视机。后来换了智能手机,刷到体育新闻就立刻划走,看到别人讨论赛事就默默躲开。不是讨厌体育,是怕啊——怕看到熟悉的赛场,怕听到熟悉的解说,怕任何一点和从前有关的痕迹,都会把“他不在了”这个事实,再清晰地扯出来疼一遍。我像只受伤的蜗牛,把自己裹在回忆的壳里,困在那个有他的“一方天地”里,一困就是十年。 </p><p class="ql-block"> 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的消息铺天盖地。远嫁小城四十年,我很想故乡。开幕式那天,我鬼使神差地打开了央视体育频道,当看开幕式开始,我突然泪如泉涌,想起了以前和先生一起看体育赛事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次亚运会上,我认识了孙颖莎。这个剪着短发的小姑娘。我跟着看了她所有的比赛,从单打看到混双,看着她从小组赛一路闯进决赛,看着她在夺冠后感谢的话,突然就懂了:体育从不是只讲输赢,它讲的是不放弃,是敢面对,是哪怕跌倒一百次,也会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借着孙颖莎,我重新捡起了从前的热爱。我开始搜国乒的训练日常,知道了肖战教练对队员的严格与温柔,知道了马龙“六边形战士”背后的坚持,甚至认识了队里那个总是默默递水的队医——原来一场比赛的背后,有这么多人在默默付出。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只看输赢,而是开始关注每一个人的努力,就像当年先生陪我看球时,会耐心给我讲每个球员的故事一样。</p><p class="ql-block"> 苏超联赛火爆出圈时,我也跟着看了几场。但比起比赛本身,我更爱刷那些文旅账号拍的赛场趣事,那些把体育和生活揉在一起的画面,让我觉得日子又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初秋的湘超联赛,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事。从赛程公布那天起,我就把每一场比赛的时间记录下来,忽然就想起先生曾经说过的话:“体育最棒的地方,就是能让所有人都找到归属感。” </p><p class="ql-block"> 看完比赛回家,我掏出手机,翻出相册里先生的照片,轻声说:“你看,我现在又能好好看球了,如果有机会,我想去看一场心仪球队的现场比赛,看看我们当年没有完成的心愿。” 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脸上,我忽然发现,原来困住我的从不是回忆,而是我自己不肯放下的执念。先生离开的十余年里,我以为体育是触景生情的“刺”,却没发现,它早已变成了渡我走出困境的“舟”。那些赛场上的坚持与热爱,那些观众席上的欢呼与感动,那些关于拼搏与成长的故事,都在一点点把我从过去拉出来,让我重新爱上这个热气腾腾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回家的路上,我的后座上坐着我们的小孙孙。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我看着前方亮着的灯火,忽然就笑了。原来最好的怀念,从不是困在原地,而是带着他的热爱,继续把日子过成我们曾经期待的样子——就像赛场上的球员们,哪怕输了这一场,也会带着勇气,迎接下一次挑战。 体育是穿肠而过的风,带走了回忆里的疼;也是载我前行的舟,带我走向了更明亮的未来。先生,下次湘超联赛,我们“一起”来看吧。 </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4日凌晨</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