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学已过半月,今晚忽有兴致,想记录些执教心得。中途接手班级本就挑战重重,我虽提前为能预见的困难备好对策,但仍有两个问题萦绕心头:相较于年轻教师的活力,学生会不会觉得我过于沉稳?此外,两个班此前的英语老师教学风格迥异,孩子们能顺利适应我的节奏吗?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学第一课,我做了充分准备,全程用英语授课,这让不少孩子一时有些懵。他们特别坦诚地反馈:“老师,我还在琢磨您说的第一句话时,您已经讲到第三句了,第二句没听清,第三句就更跟不上了。”我起初有些疑惑:“我的语速其实不算快呀?”孩子们立刻补充:“不是快,是您说得太流利了!”这可算是意外的表扬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那以后,我每讲一句话都会留意孩子们的反应。对于课堂常用指令,我也会带着大家一起复述。令人欣慰的是,两个班的孩子很快就适应了我的英语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节课上,我还和孩子们聊了“为什么要学英语”。从“抗日战争”的标准译文,到《南京照相馆》英文名“Dead to Rights”的深层含义,我试着让他们理解英语学习的意义——学语言本质是学文化,透过语言能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惯、行为与看待世界的视角。我还特意提醒他们,汉语“见字表意”与英语“见字表音”的差异,帮助大家掌握更高效的记单词方法,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英文标识。在视觉与问题链的双重触动下,有孩子主动思考:“学英语难道只是为了考试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我还为班级设置了《My Favourite Pick》——“我的心动之选”板块。九月份的主题是“Friendship(友谊)”,每节英语课前五分钟,会由一位同学轮流上台,用英语向全班推荐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英文歌曲,或是与友谊相关的影片、书籍。分享时长3-5分钟,也可以用PPT辅助展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分享时的认真劲儿,总让我忍不住多拍几张照片。有的同学为了讲好一句名人名言,提前把发音练得滚瓜烂熟;有的专门做了PPT,把英文歌曲的歌词逐句标上注释,还配上自己画的友谊主题小插画;还有孩子带着电影片段,边放边用简单的英语讲解剧情里的友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本有些内向的孩子,站在讲台上虽然声音还有点轻,但握着话筒的手没松开,眼神也慢慢亮了起来;平时活跃的孩子更是放得开,会主动跟台下互动,问大家“有没有听过这首歌”“你们觉得这句话说得对不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惊喜的是,这些分享悄悄改变了课堂氛围。以前课前总有零星的吵闹声,现在一到快上课的时间,孩子们会主动问“今天该谁分享啦”;甚至有同学课后追着我问,下个月主题是什么,想提前准备。看着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分享”,我才真正觉得,这五分钟的小板块,不仅练了英语,更让孩子们爱上了表达,也让“友谊”这个主题,悄悄住进了每个人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