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明文物散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当文物遇上文学”文物散文工程系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顾景舟,紫砂界如雷贯耳的大师,其打造的“仿古如意壶”早已超越茶具范畴,成为东方美学的凝练符号。此壶以鼓为形、以如意寄情,方寸之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它是仿古之作,更是创新之典;源于传统,却又超越传统。仿其形而非仿其神,承其脉而非守其旧——这正是顾景舟“仿古如意壶”的深邃所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憧憬如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师承之上的初心觉醒。</span>顾景舟与仿古如意壶的缘分,始于1933年。彼时,清末民初制壶大家储铭受聘辅导年仅18岁的他,亲授“仿古如意”等传统技法。储铭号“龙溪山人”,素有“洋桶王”之称,其创作的仿古如意壶以古代战鼓为原型,壶身压如意纹,四条筋纹延伸至壶底,壶钮以如意形桥钮呼应主题,奠定了此壶型的核心美学框架。</p><p class="ql-block">顾景舟曾镌赠“龙溪山人”印章,印证这段启蒙师承,但他并未止步于模仿。在继承储铭技艺的基础上,他重构壶体比例、调整纹饰布局,将民国风格的浑厚逐渐转化为清秀挺拔的现代气质。这一转变,揭示了紫砂艺术的动态传承——从储铭的民间匠气,到顾景舟的文人工匠精神,仿古如意壶的演变,俨然成为20世纪紫砂艺术转型的缩影。</p><p class="ql-block">顾景舟对仿古的憧憬,从非简单复制,而是对传统的深层次理解与重构。他曾坦言:“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钻研,为他日后的创新埋下了坚实伏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壶艺如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紫砂美学的多维突破。</span>顾景舟的仿古如意壶,在艺术维度实现多重突破,将紫砂艺术推向全新高度。</p><p class="ql-block">平面到立体的蜕变。如意纹源于印度佛教法器“阿那律”(梵语Anuruddha),最初是僧侣记经工具,形似云叶。传入中国后,它与灵芝、祥云融合,衍生出“心形如意”“祥云如意”等纹样,成为“吉祥如意”的文化符号。顾景舟将这一平面纹饰转化为立体表达:壶身四组心形如意纹,需以弯曲钢丝压坯塑形,再经手工细致修整。纹饰既要保持对称美感,又需与壶体曲面自然过渡。他的处理“繁而不杂”,让如意纹既是装饰元素,亦是结构组成,为静态壶身赋予了流动韵律。</p><p class="ql-block">实用到哲学的升华。在口盖结构上,顾景舟实现了精密契合——盖沿与口沿截面呈半圆状,合盖后形成“天包地”的饱满弧线,工艺难度极高。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暗含“天人合一”的东方宇宙观:“天包地”设计呼应《周易》“乾天坤地”的哲学隐喻;鼓形壶身象征“击鼓而歌”的功业追求;如意纹寄托“顺心遂意”的生命愿景;泥料经窑火淬炼的温润质感,更隐喻“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p><p class="ql-block">仿制到创新的跨越。跨越半世纪的三次创作,清晰勾勒出顾景舟艺术语言的成熟轨迹。1940年代的作品,保留战鼓的饱满膨胀感,流部形似“翻转拇指”,尽显文人意趣;1970年代采用绿泥制作,壶身镌刻“善养百花惟晓露,能生万物是春风”诗句,流部线条舒展拉长,转向清雅美学;1989年的晚年作品,气度外张却不失平衡,更为挺拔俊阔,如意纹以钢丝压坯后精修,纹路通贯壶身、流、把,与桥钮浑然一体。每一次变化,都是对传统的重新诠释与创新表达。</p><p class="ql-block">匠作到文人的转型。顾景舟将诗、书、画、印的文人传统浓缩于一壶:线韵取法书画“行云流水”,比例暗合黄金分割,胎土与火候淬炼的“温润”质感被赋予君子之德。1970年代绿泥实验版上,他亲自撰句、书写并监刻诗句,将铭文、书法、篆刻一次性纳入壶体设计流程。这种“诗-书-画-印”一体化的创作方式,让紫砂从“匠作”升华为“文心”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人生如意:坎坷里的生命纹路</p><p class="ql-block">顾景舟的人生轨迹,与他手中的仿古如意壶有着惊人的契合——皆从混沌到清晰,从模仿到创造,从平凡到卓越。</p><p class="ql-block">乱世泥胎:从“不逢时”起步。1930年代,顾景舟少年辍学,家道中落,随祖母掇泥学壶;日寇侵华、沪上沦陷时,他背井离乡,靠仿古谋生,一度“仿谁像谁”却无名无份。那时,他刻印“武陵逸人”,自嘲“避秦之人”,恰如初制的壶坯,粗糙、湿软,前路迷茫。</p><p class="ql-block">病火淬炼:从困顿中重生。1951年,肺结核挡住了他进入上海化工厂的路,也断绝了“弃壶从工”的最后念想。回乡静养期间,他夜读陶瓷典籍,日抄《阳羡茗壶系》全文,蚊帐被灯烟熏成古铜色。病愈复出后,他收徐汉棠为首位弟子,将“如意云纹三足鼎”做成合作社头件获奖作品——壶身云纹,第一次从装饰升华为“走出谷底”的生命宣言。</p><p class="ql-block">晚年舒展:在磨难中沉淀。1983年,妻子罹患鼻咽癌,69岁的顾景舟陪医沪上,寄居中学旧楼,手边仅有弟子捎来的泥料。百无聊赖中,他抟作《鹧鸪提梁》,以辛弃疾“山深闻鹧鸪”自况,壶似飞鸟,鸣声却藏着凄切。此后,妻子离世、弟子高海庚猝亡、独子重病接踵而至,他三度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但每一次摔泥、捏坯、修纹,他都将生活的裂纹藏进如意云头的回转里,让“不如意”在壶上盘成对称圆弧,化为人间可堪把玩的“如意”。</p><p class="ql-block">终得圆满:最后的生命落款。1989年,75岁的顾景舟重做“如意仿古壶”。此时的壶,肩线更挺、云纹更隐、灯草线更饱满,壶底刻下短句:“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此刻的“如意”,已非单纯的吉祥符号,而是历经岁月大火高烧后的“自足”与“无求”。壶成之后,他让弟子在壶盖内暗钤一枚微印“老萍”,取“晚年如浮萍,根已不在土,而在壶里”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顾景舟把一生的“不如意”,一圈又一圈,修成了壶上的“如意纹”。他离去后,人们端起这把壶,才读懂那句无声的落款:“人生若缺,云纹可续;世事多舛,终归如意。”</p><p class="ql-block">如今,顾景舟的仿古如意壶在拍卖市场屡创高价:2015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以667万元成交,2025年西泠春拍又以240万元人民币落槌。这些数字不仅彰显其艺术价值,更是对顾景舟一生追求“仿非仿”境界的最佳认可。</p><p class="ql-block">仿古如意壶,仿的是形,创的是神;仿的是古意,创的是今韵。顾景舟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传承,不在于模仿表面,而在于理解精髓;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打破传统,而在于延续文脉。在这把壶中,我们看见中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品质——在仿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p><p class="ql-block">仿,非仿——这是顾景舟留给世间的永恒启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南京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省社科院《学海》《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学术专著《李氏南唐国史论稿》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u>💖“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u></i></b></p><p class="ql-block">《仿,非仿》以顾景舟“仿古如意壶”为核心,层层递进勾勒紫砂艺术的传承密码与匠人生命轨迹,是一篇兼具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的佳作。</p><p class="ql-block">文章结构清晰,以“憧憬如意”“壶艺如意”“人生如意”三段式展开,形成“缘起—突破—升华”的完整逻辑链。首段从师承切入,既交代储铭奠定的壶型基础,又突出顾景舟“承脉不守旧”的创新意识,通过“重构比例”“转化气质”等细节,点明紫砂艺术“动态传承”的本质;中段聚焦壶艺突破,从“平面到立体”“实用到哲学”“仿制到创新”“匠作到文人”四个维度,将工艺细节与文化内涵结合,如“天包地”结构呼应《周易》哲学、如意纹承载吉祥寓意,让技术描述不再枯燥,尽显东方美学韵味;末段以人生喻壶,将乱世困顿、病痛折磨、晚年丧亲等坎坷,与壶坯淬炼、纹饰修整相对照,“把不如意修成如意纹”的隐喻,让匠人精神有了生命厚度。</p><p class="ql-block">文字兼具专业性与文学性。对紫砂术语的运用精准规范,如“灯草线”“流部”等表述显专业功底;同时善用比喻与引用,“如初制壶坯般粗糙迷茫”“事能知足心常惬”等内容,让生硬的工艺与抽象的人生感悟变得可感可知。结尾以拍卖数据佐证价值,再回归“仿形创神”的核心,点明传统文化“在仿古中创新”的真谛,首尾呼应,升华主题。文章以小见大,借一把壶串联起艺术传承、文化哲思与人生体悟,成功让读者在读懂紫砂的同时,读懂“仿与非仿”背后,那份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执着,以及对生命困境的从容超越。</p> 文物名称:当代顾景舟大师仿如意壶 用散文为文物名品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