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行记(之一)

章鱼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与土的千年对话,藏在黑陶与贡砖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月4日至12日,顺运河山东段,沿着运河走,脚下的水静静流,眼里的非遗却撞得人心头滚烫——德州的梁子黑陶,薄如蛋壳的纹路上还凝着几千年前的窑火;临清的贡砖,青灰色的肌理里藏着明清漕运的船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想,明明是同一条运河水,为何与两岸的土相遇,就长出了截然不同的模样?黑陶要的是德州水土里的细腻,烧出“触之如肤”的温润;贡砖赖的是临清泥土中的坚韧,才能“敲之如磬”,撑起紫禁城的脊梁。原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背后,还有“一方水土育一方艺”——水是纽带,把两岸的土、人的巧思、时代的需求串起来:没有运河的船,贡砖到不了京城的墙;没有水运的商,黑陶的美传不到南北的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水啊,从来不是单向的流淌。它带着土的厚重,载着匠人的手温,把千年的日子酿成了非遗的模样。黑陶从远古的祭器变成案头的摆件,贡砖从皇家的规制走进寻常的巷陌,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水与土的约定,是人对这片水土的上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运河还在走,我也还在寻。下一段水岸,又会有怎样的土与水,孕育出怎样的惊喜?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一步跟着运河走的路上,藏在每一件“活着”的非遗里——那是水与土的对话,更是我们与千年文明的照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