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濮阳市第十一届运动会的太极拳比赛落幕了,可我心中的波澜却久久未平。作为一名浸淫太极数十载的习练者,中国武术七段、一级裁判员的身份,让我看这场比赛时,目光里多了几分专业的审视,也添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复杂。</p><p class="ql-block"> 这次比赛在室内进行,集体项目的比拼率先拉开帷幕,场面上确实热闹。有的队伍编排了繁复的花样,队形变换如流水穿梭,引来阵阵喝彩,分数也一路领先。而那些一招一式恪守规范、无半分花哨的队伍,得分却相形见绌。我站在赛场边,眉头不禁微蹙:太极拳终究是武术,讲究的是“引进落空”“刚柔相济”,是内劲的流转与意气的相合,何时竟成了比拼花样的舞台?若一味追求视觉上的繁复,将其推向体操化、舞蹈化的路子,那武术的魂,还能剩下几分?</p><p class="ql-block"> 整场比赛我从头看到尾,目光追随着每一个招式的起承转合。有几支队伍的拳架堪称典范,立身中正,步法稳健,一招一式都透着传统太极的韵味,从头到尾没有失误。可裁判打出的分数,却与我的预判相去甚远。那一刻,我竟有些恍惚:难道是我浸淫太极半生,连好坏都分不清了?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想起自己多年来对“规范”二字的坚守——桩功时的气沉丹田,行拳时的虚实分明,推手时的沾粘连随,这些早已刻入骨髓的准则,在分数面前似乎变得轻飘飘的。</p><p class="ql-block"> 传统太极拳的境遇更让人心头沉甸甸的。赛场上,习练传统拳的选手们一招一式都带着岁月的沉淀,如杨式的舒展在他们身上有迹可循。可分数单上,这些承载着百年传承的拳架,往往敌不过那些“高、新、美”的竞赛套路。我太清楚其中的症结——不少裁判员对传统太极的精髓并不熟悉,看不懂“慢练出真功”的奥妙,分不清“用意不用力”的境界。有什么样的裁判,便有什么样的评分,传统拳的分数,早已在这般错位的审视中,注定了尴尬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费解的是项目的混淆。明明是太极拳比赛,苗刀竟堂而皇之地与太极刀同台竞技,得分甚至更胜一筹。我站在台下,看着苗刀的凌厉与太极刀的圆活同台亮相,只觉得荒诞。是报名时的疏忽,还是裁判也分不清苗刀与太极刀的归属?太极刀讲究“刀如猛虎,却藏于棉”,一招一式都不离太极的意趣,而苗刀自有其技法体系,这般混为一谈,不仅是对项目的不尊重,更是对参赛者的不负责。</p><p class="ql-block"> 常有人说“比赛重在参与”,可参与不代表可以失了规矩。太极拳能传承数百年,靠的是严谨的体系、不变的初心。赛场之上,裁判的执裁当如明镜,不掺私情,不徇关系,才能让每一份付出都得到公正的衡量。若连最基本的严谨都做不到,那比赛的意义,又何在?</p><p class="ql-block"> 离场时,我一步步走出赛场,我望外面大雨,心中的困惑并未消散。或许,太极的发展总要经历这样的波折,可我始终相信,那些藏在传统拳架里的智慧,那些刻在武术骨子里的魂,终会在时光的淘洗中愈发清晰。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守住心中的那杆秤,在传承的路上,再坚定些,再执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