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广东省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重要的文化旅游地标。建筑外观设计理念来源于古代漆盒,整体创意为“绿色飘带上盛满珍宝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 粤胡百年-高胡与广东民间音乐文化展设在博物馆三楼。</p> <p class="ql-block"> 走进“粤胡百年”的展厅,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广东音乐过往的大门,指尖拂过玻璃展柜里的粤胡,耳畔流淌着清亮的弦音,那些与粤胡相关的百年故事,就静静铺展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胡乐文化便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向东传播。胡旋舞、胡腾舞等乐舞在隋唐时期风靡一时;胡琴、琵琶等胡人乐器,被迅速吸纳到中原音乐之中。</p> <p class="ql-block"> 胡琴,最初是指胡人的所有乐器,如胡笛、胡琴、胡箜篌等,后来逐渐专指弓弦类乐器。</p> <p class="ql-block"> 胡琴最早的雏形被认为是“奚琴”(亦称嵇琴),约在隋唐时期出现。</p> <p class="ql-block"> 胡琴发展到今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衍生出一个庞大的胡琴家族,</span>呈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多种器型,</span>包含二胡、高胡、京胡、椰胡、板胡、四胡、藏弦胡、马骨胡、坠胡、潮州二弦…</p><p class="ql-block"> 高胡是千年胡琴的年轻声音,是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洋乐器进入我国。开放包容、善于创新的广东人,融合传统二胡与西洋小提琴的特色,创制出高胡,其清亮华美的音色,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粤乐宗师吕文成改二胡丝弦为小提琴钢弦,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并采用双腿夹琴筒的演奏方式,创造出独具岭南乐调的高音二胡,即“高胡”,为凸显地域文化属性,又称“粤胡”。</p><p class="ql-block"> 这是吕文成使用过的高胡。(吕文成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的传统丝竹乐种。高胡作为主奏乐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独奏、重奏、协奏等方面的表现力,促进了广东音乐的发展,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span>《平湖秋月》的优美、《彩云追月》的灵动、《赛龙夺锦》的紧张、《步步高》的欢快…</p> <p class="ql-block"> 在抗战的烽火年代,音乐家们纷纷创作,以高亢的高胡乐声振奋民族精神。充满英雄气概的《醒狮》、表现战士奋勇杀敌的《齐破阵》、展现老虎威武勇猛的《下山虎》等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早期粤剧伴奏使用二弦、竹提琴、小三弦、月琴和横箫(笛)等五种乐器,俗称硬弓“五架头”。当时粤剧多在户外的戏棚演出,硬弓乐器声音响亮,表现风格粗犷。</p> <p class="ql-block"> 高胡音色清丽明快,擅长演奏高音乐段,表现力强,配上扬琴、秦琴、椰胡和洞箫,被称为软弓“五架头”,表现风格细腻。</p> <p class="ql-block"> 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一代天骄》剧照,这是给红线女伴奏的高胡。</p> <p class="ql-block">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排列分布图。其中的拉弦组包括高胡、二胡、中胡、板胡、革胡等。</p> <p class="ql-block"> 广州番禺区沙湾古镇以“广东音乐之乡”著称,沙湾何氏,音乐世家。</p> <p class="ql-block"> 高胡的制式,从吕文成最初改制到如今的形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料的选用、琴杆的样式、琴筒的造型、蒙皮的选材、缠弦的顺序,分寸之间尽显制琴师的独到技艺。广州生产的“金雀牌”与“凤凰牌”高胡,质量优秀,远销海外。</p> <p class="ql-block"> 粤剧、粤曲与广东音乐是岭南音乐文化的瑰宝,不仅流行于粤港澳三地,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乐响四海。</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站在大门口,惊喜的发现这里竟然是拍摄东塔、西塔和广州塔的最佳位置。高胡是广州的音乐名片,三座高塔是广州的城市名片,二者虽形式不同,但都扎根于广州的地域土壤。一古一今,共同体现广州“承传统,向未来”的特质,共同演绎广州“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