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水研山记<br> 滦河汤汤,自古便有濡水之名。它从丰宁的山林间奔涌而出,带着草木的清润与山石的凛冽,八百余里的路程里,时而平缓如绸,将两岸的田畴晕染成深浅不一的绿;时而湍急如箭,在河床的岩石上撞出细碎的银花。唐之前,人们唤它“濡水”,这个“濡”字,像是浸润了千年的时光,把河水润泽万物的温柔,都悄悄藏进了笔画里。它漫过古滦州的土地,滋养出两岸的烟火,也把一段段往事,轻轻埋进了河底的泥沙。<br> 河之西岸,便是研山。当地人说它“状势如虎”,站在古城墙下望去,果然见那山的轮廓起伏如虎背,山脊的线条凌厉又沉稳,仿佛一头巨兽静卧千年,守护着这方水土。这便是“古滦州八景”里的“研山虎踞”,光是听名字,便觉出几分雄浑气魄。山上的文峰塔,是辽代时便立起的标杆,砖石之上刻着岁月的纹路,曾在无数个日夜里,为过往的行船指引方向。可惜1976年的那场地震,让这座古塔轰然倒塌,只留下断壁残垣,在风里诉说着旧时光。<br> 直到2009年,文峰塔才得以重建。新塔沿用旧制,却又添了几分新的气象,青砖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塔尖直插云霄,与不远处的碧霞元君祠相映成趣。站在塔下远眺,濡水(滦河)的波光尽收眼底,河水依旧如千年之前那般流淌,而研山之上,新塔接了旧塔的魂,继续守着这片土地。<br> 濡水与研山,像是一对相守千年的老友。河水绕山而行,把山的影子揉碎在波心;山则静静伫立,看着河水载着岁月奔流。多少个春秋过去,河水依旧清澈,山峦依旧巍峨,它们共同见证着古滦州的变迁,也把这份宁静与厚重,悄悄融进了每一个清晨与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