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核心:表现手法赏析与答题技巧

闻博•习惯•学习•成长•三年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小学语文阅读的世界里,表现手法是作者笔下的“神奇魔法”,它让文字不再平淡,让故事生动有趣,也让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回味无穷。无论是考试中常见的“文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妙处?”,还是对句子深层含义的赏析,能否精准把握表现手法,往往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小学语文阅读中最核心的几种表现手法,再配上实用的答题“公式”,帮你轻松攻克这类难题。</p><p class="ql-block">一、三大核心表现手法:读懂作者的“写作密码”</p><p class="ql-block">作者在创作时,不会直白地“喊出”情感或观点,而是通过表现手法巧妙传递。以下三种是小学阶段最常考的手法,读懂它们,就读懂了文章的大半“心思”。</p><p class="ql-block">1. 衬托:用“陪衬”凸显主角的光彩</p><p class="ql-block">衬托,简单说就是“不直接写主角,先写配角”,通过描写与主要人物、事物相关的内容,来突出主角的特点。它就像舞台上的背景板,看似不起眼,却能让主角的形象更鲜明。</p><p class="ql-block">衬托主要分为两种:</p><p class="ql-block"> • 正衬:用相似的事物“烘托”主角。比如写一位老师很温柔,先写她办公室里总是摆着鲜花,学生犯错时她说话的声音像春风,用“鲜花”“春风”的温柔感,正衬老师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对比”主角。比如写一个人在寒冬中坚守岗位,先描写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脸,路上行人都裹紧衣服匆匆跑过,用“寒冷的环境”和“匆忙的行人”,反衬出这个人的执着与敬业。</p><p class="ql-block">2. 对比:用“反差”放大事物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放在一起比较,通过强烈的反差让读者一眼看到差异。它和衬托不同:衬托有“主有次”,对比则是“两者并列”,最终目的都是突出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对比的常见形式有两种:</p><p class="ql-block"> • 自身对比:同一个事物的过去与现在比较。比如写家乡的变化,先写十年前家乡是泥泞的小路、低矮的瓦房,再写现在是宽阔的柏油马路、整齐的楼房,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突出家乡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 事物对比:不同事物在同一情境下的比较。比如《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对“太阳何时离人近”的观点相反,通过两人的辩论对比,引发读者对“观察角度”的思考。</p><p class="ql-block">3. 借景抒情:让景物成为“情感的镜子”</p><p class="ql-block">“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心情“藏”在景物里,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心情不同,笔下的景物也会“变脸”:</p><p class="ql-block"> • 若作者心情低落,写出来的景色可能是“乌云密布,树叶耷拉着脑袋,连小鸟都不叫了”;</p><p class="ql-block"> • 若作者志得意满,景色就会变成“阳光明媚,花儿笑得灿烂,溪水唱着歌向前跑”。</p><p class="ql-block">这种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含蓄,也让文章充满画面感,读者仿佛能跟着作者的文字“看见”景色,“读懂”心情。</p><p class="ql-block">二、万能答题公式:“法事情人”四步走</p><p class="ql-block">遇到表现手法赏析题,很多同学会觉得“知道手法,但说不出好处”。其实,只要记住“法事情人”的答题结构,就能让思路清晰、答案完整——不是所有题目都要包含四个维度,需根据文章内容灵活调整。</p><p class="ql-block"> • “法”:明确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本文第×段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 • “事”:结合原文内容,说明该手法“写了什么”(如“用寒风刺骨的环境,写了主人公在街头执勤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 “情”:分析手法背后的情感(如“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敬佩之情”)。</p><p class="ql-block"> • “人”:若涉及人物,总结手法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如“突出了主人公不畏严寒、坚守岗位的形象”)。</p><p class="ql-block">三、经典例题:从《阿长与&lt;山海经&gt;》看手法的妙用</p><p class="ql-block">以鲁迅先生的《阿长与&lt;山海经&gt;》为例,文中先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规矩繁琐”等令人讨厌的行为,这看似在“批评”她,实则运用了反衬(衬托的一种) 的手法。</p><p class="ql-block">用“法事情人”结构分析:</p><p class="ql-block"> • 法: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 • 事:先写长妈妈令人讨厌的行为,再写她为“我”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p><p class="ql-block"> • 情: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从最初的“讨厌”到后来的“感激与怀念”的情感变化。</p><p class="ql-block"> • 人:突出了长妈妈虽然粗俗、迷信,却善良、真诚、疼爱孩子的形象,让人物更真实、立体。</p><p class="ql-block">掌握表现手法,不仅能帮你在考试中轻松拿分,更能让你真正走进文章的世界,读懂作者藏在文字里的温度与思考。记住这几种核心手法和“法事情人”的答题思路,下次遇到赏析题,你一定能胸有成竹,下笔有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