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战(下)冷战中的中国

借来二两文墨

<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政策上,国内存在“一边倒”和中立两种意见。建议中立的代表人物张治中主张实行苏美并重的新政策,即“亲美也亲苏,不反美也不反苏,平时美苏并重,战时善意中立”,以亲美又亲苏的美苏并重政策来消除美苏的对立,促进美苏合作,使中国成为美苏关系的桥梁。他认为这样对中国有利,对美苏有利,对世界和平也有利,从军事观点来说,中国保持善意中立可避免成为美苏的负担。此外,张澜等人也支持类似观点,张澜热衷于宣传“向美苏两边靠”的主张。还有张东荪,他主张中国应保持中立,既不偏向苏联,也不与美国为敌,认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冷战的夹缝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二战结束,冷战开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可能没有立场态度。指向谁边?象毛主席那样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战略家,不可能没有想到,建国后中立还是选边站这个重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最终,中国选择了“一边倒”,与苏联缔结了友好同盟条约,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与美西方对立。但中国没有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是一个军事同盟组织)。</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是1949——1956年。</p><p class="ql-block"> 中国为何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一,中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信奉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三观一致”。二,美国和西方国家没有承认新中国,支持台湾蒋介石政权反攻大陆。四处围堵封锁中国,想靠也靠不上。三、从历史上讲,近代中国的多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苏联的影子和影响。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苏共的影响、支持、帮助下成立、发展、壮大的,包括军队。中国共产党也是共产国际的成员。四、新中国刚刚成立,立足未稳,且又穷又弱,内无坚实,外无地位,若无依靠,前途难料。采取“一边倒”,与苏结盟,与美西方对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p><p class="ql-block"> 从1949年到1956年,“苏联老大哥”叫的那个亲哟!中国几乎把苏联的政府架构,经济模式、军队编制、文化形态等全盘挪到了中国。在中国,到处可以听到苏联的歌曲,到处可以看到列宁装,俄语成了学生的必修课,等等,苏联化的步伐非常之快,程度非常之广之深。</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重要事件还有:1950–1953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直接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交战。中国完成了土地改革,进行“一五计划”(1953–1957),重点发展重工业,开始建构中国的工业体系。</p><p class="ql-block"> 然而,蜜月短暂,好景不长。 冷战中的中国进入第三阶段:1956年——1969年, 中苏分裂,中国独立自主。</p><p class="ql-block">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上分歧加深,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中苏同盟实际上已经破裂。</p><p class="ql-block">​ 国内:1957年反右,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严重经济困难;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9年珍宝岛武装冲突,中苏关系到了战争的边缘。中国开始“深挖洞,广积粮”,加快了三线建设,东北、沿海重要的厂矿搬进了大山深处,备战备荒。</p><p class="ql-block"> 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意味着孤军奋战,没有外援,不得不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难题。同时也意味着无法分享世界百年来的工业科技成果,也无法利用国际资本,一切都要从头来。中国人很聪明,也很勤劳,那些年的确干出了很大的成绩,比如造出了原子弹、氢弹、研制出了胰岛素,建成南京长江大桥等,但与西方国家比,经济发展速度、工业化进程明显慢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到了六十年代末,冷战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带领的两大阵营,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都可以说都在高速发展,唯独中国两不靠,发展缓慢。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扬言要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美国及其西方对中国继续封锁打压。国内文革尚未结束,中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中南海的毛主席是忧心忡忡,尤其是1971年林彪“9.13事件”后,他老人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伟人毕竟是伟人,在风声鹤唳、四面楚歌、重重困难面前,日夜思考着如何摆脱目前的不利局面,寻找突破重围的突破口。</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苏联已经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冷战,特别是军事,如日中天。1971年苏联主持下搞了一次华约国军事演习,吓得北约瑟瑟发抖。</p><p class="ql-block">此时,回头与苏恢复关系,无疑是投降,是耻辱。按照中国人的性格,是绝不会走这一步的。中国人的性格就是毛主席的性格。将近80岁的毛主席,把眼光投向了因越战和国内矛盾以及世界局势变幻接近焦头烂额的美国。冷战中的中国走到了第三阶段:</p><p class="ql-block"> 1971–1979年,中美接近与战略三角。</p><p class="ql-block"> 1971: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中美关系开始松动。</p><p class="ql-block">​ 1972: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启动。改善中美关系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打开了通道。</p><p class="ql-block">​ 1979:中美正式建交;同年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背后也有与苏联对抗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国内:1976 年毛泽东去世,“文革”结束;1978 年开始改革开放,经济政策转向市场经济方向。</p><p class="ql-block"> 时间飞速前进,形势快速变化,中国人看到了希望,重新鼓起了勇气,踏上了快速发展的大道。</p><p class="ql-block"> 第四阶段:1980–1991:改革开放与外交多元化。</p><p class="ql-block"> 在对外政策方面,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方针,减少意识形态对抗,与更多国家发展务实关系。经济方面: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区建设(如深圳)等政策推动经济快速增长。</p><p class="ql-block"> 国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80年代中苏关系逐步缓和,1989 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p><p class="ql-block">​ 1991年,有着70多年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轰然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自然解散,冷战结束。</p><p class="ql-block"> 冷战,虽然不同于热战,它其实也是世界大战的一种形式。冷战中的中国,前期一边倒,中间独立自主,后期改变策略,最终成为结束冷战的一块重要砝码,使曾经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苏联从此不再。 </p><p class="ql-block">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这时候的中国已经不是1949年的中国。无论风云多变幻,已经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决心朝着她所向往的目标大踏步的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