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年六月,于云霞怀上了我们的孩子,每日从五四一部队往返红旗机械厂的老房子,来回十余里路,对于一位怀孕的妇女来说,实在不易。</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这一困难,于云霞向父亲诉说上下班的艰难,随着月份渐大,已难以上班。父亲通情达理,听后点头应允,我们便向部队领导提出申请,请求暂时解决住房问题,最终获得批准。</p> <p class="ql-block"> 五四一部队管理处为我们安排了九栋房,前数第三栋最东边的一间半。那房子东侧大山用一根木头顶着,原是嫩江县党校王萍的居所,因她们一家搬进了新居,才将这间房让给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屋内有自来水,烧炉子取暖,火炕温暖,室内没有卫生间,每年秋季部队还会挨家发放取暖煤,一冬烧不尽,比地方条件优越许多,我们心中满是欢喜。</p><p class="ql-block"> 分到房子后,我们拉回一汽车红砖,又从四十三连找来一汽车小木杆,盖了一间仓房,围了一圈木板杖子,又亲手刷白了墙壁,那便是我们的新窝。</p><p class="ql-block"> 选了个良辰吉日,我们借来服务社的130板车,请了四位战士帮忙,将老家的家具、行李装上车,虽只是一小车的家当,却承载着我们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当车缓缓驶离老家,我望着那座一砖一瓦亲手建起的房子,心中五味杂陈。不舍父亲与姐姐们,更不舍那段岁月的点滴,我忍不住落下泪来。然而,生活总要向前。</p><p class="ql-block"> 乔迁之日,我们找来几块砖、横上几根木板,就是餐桌,在勤务连打了四个菜,两人对坐而食,便是我们的乔迁宴,简单却温馨。</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引炉子无柴火。我俩便利用午休时间,推着自行车,拎着麻袋,去汽车连附近的空房捡拾小木块。于云霞挺着大肚子,我在前扶车,她在后扶袋,装满后我抱起两袋放在车后座,推着沉重的车,一步步将柴火运回家,堆得整整齐齐。在这温馨港湾。</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了八年,孩子在这里出生,日子过得踏实,事业也渐有起色,生活与工作双丰收。</p><p class="ql-block"> 部队营区扩建,我们住的房子要拆建,临时安排到汽车连前的平房。两间屋子,一间厨房,一间卧室,我们自己装了暖气,但房子年久失修,四面透风,寒气逼人。住了月余,一天夜里,线路老化引发火灾,我们被迫再次搬家。</p><p class="ql-block"> 次日,军人服务社领导安排我们住进二所二楼东侧的套间。那是招待所,炒菜味容易串楼,为了不影响他人,我们很少开灶。韩茂盛曾带对象来访,那是他第一次登门,按礼应留吃饭,但家中无炊烟,只得作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临时之家,住了约半年。</p><p class="ql-block"> 新房子终于分下来,位于部队子弟学校后第一栋,最西边一家。中间开门,东西两间卧室,墙外是马路,砖墙围院,院内两个仓房,还有一片十来平米的菜地。自来水、集体供暖一应俱全,唯缺卫生间。这一年,侄女娜娜从阿荣旗转学至嫩江二中读初一,娜娜和姑娘同住西屋,上下铺,学习互相督促,姐妹情深。在这个房子,于云霞在军人服务社任会计,我也嫩江县第四小学调至嫩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馆。</p><p class="ql-block"> 部队进一步改善随军家属居住条件,开始建住宅楼,我们再次分得楼房,位于消防队东边四层楼的一层最西侧,两室一厅一厨。我们请人将房子喷漆翻新,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亲朋好友纷纷来贺,你一杯我一杯,热闹非凡。东风送福,招财进宝,短信祝福不断,愿家宅兴旺。女儿在此考上大学,我也在此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担任进修学校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部队改制为中储粮,房改随之而来,公房可购为私有。我们选定了长城商场楼四单元四楼东户,九十一平方米,三室一厅一厨。前临一马路,凉台上东望火车站,西眺商贸城,位置称心。于云霞升任军人服务社主任,女儿成家,又考取公务员。我们在此安居多年,直至二零一五年,女儿调至黑河工作,又添小外孙,我们才迁居黑河,为她分忧。</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家越搬越红火,喜迁新居,喜气连连。每一次搬迁,都是生活的新起点,承载着希望与梦想,也见证了我们一家的奋斗与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