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9月13日我们在常德知青联的知青朋友们的陪同下来到在位于湖南洞庭湖西畔的西湖军垦博物馆参观,这片土地不仅风景如画,更承载着一段不朽的军垦历史。曾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员的我们,对这军垦农场的生活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当年在海南兵团,虽名同为军垦但生活工作环境等与这里有很大的差别,当年这里的一切完全是按照部队的生活环境要求的,我们可是较为松散型的农场生活。当年这里的生活环境远比我们的海南艰苦很多,冬有严寒、夏有酷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馆通过历史文献、照片、实物等,向我们展示当年西湖军垦人的生活状况和劳动场景,他们在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条件下,一边生产一边训练,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西湖军垦的辉煌篇章。时间虽过去几十年了,但此情此景依然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年西湖军垦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湖农场创建于1955年。1969年10月,为贯彻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战略方针,奉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5师和146师先后进驻西湖农场,原广州军区从海南军区和万山要塞区等抽调人员进驻湖南西湖农场执行军垦任务,以三分精力从事军事训练,七分精力从事农副业生产,由此开启了西湖军垦的光荣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湖农场自1954年成立以来,历经了劳改农场、军垦农场等多个阶段,见证了无数西湖人民的奋斗与汗水。他们将荒芜的土地变为富饶的田园,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民解放军官兵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部队官兵进驻西湖农场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语言无法描述的艰辛,拉开西湖农场军垦的序幕。战士们围湖造田,插秧打谷、种棉花修堤坝,建营房,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把沉寂荒芜的西湖建设成生机勃勃的家园。广空“五七”干校的学员来了,七机部的干部专家来了,北京、上海、武汉、南京、长沙等地大学生来了,株洲三三一厂的技术人员来了,大家汇聚洞庭湖畔,西湖成了军垦战士共同的大家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展出的图片和当年他们使用过工具、生活用品等,使我们身同感受到当年他们在寒冷的冬日,北风如刀,物资匮乏,连营房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排除万难,围湖造田,种稻植树,养猪种菜,建房修堤,兴工务商,抗洪抢险,战天斗地,一路豪情一路歌,将沉寂荒芜的西湖建设成生机勃勃的家园……这情景与我们当年在海南的状况何等相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11月,西湖军垦博物馆开始筹建。该馆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广州军区西湖军垦生产基地13处旧址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146师政治部(生产办)旧址设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馆分为四个篇章:一是听党指挥、闻令而动——传承南泥湾精神;二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生产战备两不误;三是革命熔炉、百炼成钢——西湖是个“大学校”;四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精神代代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秦基伟将军在西湖农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是当年这些师团首长们的带领下,西湖军垦战士经过四载奋斗,栉风沐雨,开垦出万亩良田,开办了数十家工厂,创造出傲人的丰功伟绩,铸就西湖军垦的丰碑,为今天西湖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插上了翅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又见到了伟人当年提出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名言,他的伟大胸怀与目前西方精英们的强盗式霸权野蛮掠夺行径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西方的所谓文明就是在世界各地制造冲突,通过战争灭绝人类,搶夺各地资源。而伟人的思想都是为维护世界和平、人类永续发展的倡导者、建设者、捍卫者。谁是文明谁是强盗,有良心的人是会明白地辩识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军垦时期西湖农场人员编制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陆军第146师在编人数(含海南军区、万山要塞区老兵)10500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七机械工业部技术干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 700余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上海、武汉、南京、长沙等地大学生 1300余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政安排部分老领导若干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广州军区学习班成员和广州军区空军、武汉军区空军“五七”干校学员 900余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国营红湘江机器厂(株洲三三一厂西湖农场31分队)1000余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陆军第146师人员编制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师核编 10500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步兵第436团编战士 2341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步兵第437团编战士 2341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步兵第438团编战士 2341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炮兵团编战士 1211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他师直属部队战士 2266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展品,再现当年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锄头及犁耙,更是军垦人艰苦創业,无私奉献精神,这也是眼下应向年青一代传承的精神,金钱不是万能,更不能鼓吹一切向钱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建造草屋的工艺跟海南建茅草房有异曲同工的相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斑驳的军水壶和背包、发黄的书籍,破旧的宣传海报以及各种老式农具、生活用品……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我们当年也使用过这些物品,目睹旧物心中油然地产生出共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讲解员深情地介绍了当年西湖农场官兵官连续数月奋战在洞庭湖边,围湖造田,用手挖泥肩挑重担,将沼泽地改造成几百亩良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第146师奉命撤离西湖。在离开前,他们为接收人员留下了充足的稻种、牛和生猪、果树,以及汽车、拖拉机、船只、电排站和房屋等物资。这些物资的总值超过了接收时的农场总值。此外,他们还清理了排灌渠,修理了农具,对小机械和设备进行了擦拭、修理和配套。这些行动充分展现了军垦战士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湖军垦农场的成立及撤离的时间同我们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几乎是同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湖军垦战士们的事迹确是震撼人心。他们不仅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更是一心为民的楷模。回望那个艰苦岁月,广大军垦官兵用坚韧与信念,顽强的毅力,让沼泽地变良田。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精神的传承,如今站在这里,敬意油然而生!历史的厚重感与奋斗的力量,相信会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参观者心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