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今网络已成为群众表达诉求,反映问题的重要平台。然而有些基层干部却患上了一一“舆情过敏症″,他们不是把群众的合理诉求看作改进工作的契机,而是视作麻烦和风险,千方百计“捂盖子" “灭火”。这种将民情简单等同于舆情的认知错位,不仅无助于矛盾化解,反而可能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p><p class="ql-block">民情是老百姓的真实心声,是社情民意的直接体现,而“舆情"往往被简单理解为需要管控的负面信息,把民情当舆情,本质上是回避问题,推卸责任。</p><p class="ql-block">如:某地居民多次反映小区排水不畅,每逢大雨就严重积水,街道办却把居民在政务平台上的投诉,视为负面′舆情",自顾删帖,压热度,而不去修理管道,结果一场暴雨后车库被淹,造成更大损失,最终引发更强烈的舆论批评。</p><p class="ql-block">相反,真正的直面问题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如浙江某村村民通过短视频反映村道年久失修。坑洼难行,乡政府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立即派人实地勘察,三天内启动修缮工程。并通过直播全程公开进度,村民们为解决问题的速度纷纷点赞。只要真正的为百姓办实事,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原本可能的“舆情"就变成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好评。</p><p class="ql-block">干部若总把老百姓的正常诉求当做“找麻烦",就会陷入解决“舆情″的思维误区,只处理表面声音,却不能解决深层问题。真正需要的是放下身段,走进群众,听懂民声背后的实际需求。下水道堵了就去疏通,路灯坏了就去更换,政策不明白就耐心解释。事实上绝大多数群众反映的是具体问题。而不是故意′′制造舆情″。</p><p class="ql-block">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倾听民情,解决问题,才是干部履职尽责的根本,唯有把老百姓的“问题清单″变为干部的“服务清单″,才能赢得信任,促进和谐。提升整体凝聚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