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暮色漫染的街角,阿芳像往常一样,把竹筐、塑料篮里的物件规整好。她的“摊位”不大,却像个微缩的时光胶囊,装着本地手工做的艾草香囊、晒得半干的杨桃干,还有用红塑料袋装着的、带着清晨露水气息的野菜。</p><p class="ql-block"> 阿芳在这街角摆摊好些年了,最初是为给生病的丈夫凑药费。那时,她天不亮就去城郊菜地采野菜,在老巷口摘艾草,再熬夜把香囊缝好。丈夫走后,她没放下这营生,倒不是多缺钱,而是习惯了守着这些“老物件”,守着和街坊、路人的细碎交流。</p><p class="ql-block"> 有天傍晚,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姑娘在摊位前驻足,盯着杨桃干出神。阿芳笑着递上一块:“尝尝,自家晒的,酸甜得很。”姑娘咬了口,突然红了眼眶:“这味道,和我奶奶做的一模一样。”原来姑娘小时候,奶奶常给她晒杨桃干,后来奶奶走了,她以为再也吃不到这味儿。阿芳听着,把剩下的杨桃干都装进袋里,塞给姑娘:“拿着,就当是你奶奶在这儿等着你。”</p><p class="ql-block"> 还有个下雨天,一位穿西装的大叔匆匆跑来躲雨,脚边的公文包溅满泥水。阿芳默默递过块旧布,大叔不好意思接,她笑说:“布旧了,心不旧,擦擦吧。”后来大叔常来,说阿芳的布让他想起乡下的老母亲,总把旧物拾掇得妥帖,那些“没用”的东西,在她手里都有了温度。</p><p class="ql-block"> 竹筐里的艾草香囊,也藏着故事。端午前,阿芳会多做些,有回一个小男孩蹦跳着过来,嚷着要买香囊送妈妈。阿芳问为啥,小男孩说:“妈妈总说心里发慌,电视里说艾草能安神,我要给妈妈‘装’安心!”阿芳笑着多送他两个,看着小男孩蹦跳着远去,她觉得自己卖的不是物件,是把烟火气里的温暖、回忆,一点点传递出去。</p><p class="ql-block"> 阿芳的摊位,就像街角的“时光杂货铺”,她守着的不只是这些老味道、老手艺,更是人与人之间那些一闪而过、却能暖透心底的联结。每一个红塑料袋的开合,每一次递出物件的瞬间,都在续写着平凡日子里的温情故事,让匆匆而过的城市,因这方小角落,多了些值得驻足的、关于人间烟火的眷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