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平原景区(世界文化遗产)20250828人生即缘图/文

人生即缘

<p class="ql-block">20250828下午阴转晴,气温18-26度。我来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山庄东路6号的普避暑山庄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世界现存最大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于1792年建成,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两部分。</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按中国地理形貌选址设计,以西北山区、东南湖区、北部平原区之地形地貌构成中国版图的缩影。山庄造园取法自然,不假雕饰,120余组建筑掩映于山水草木之间, 构成融南秀北雄于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壮美景观。在避暑山庄宫墙之外,有十二座皇家寺庙。包括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广安寺、殊像寺、罗汉堂、广缘寺、普宁寺、普佑寺。</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4年12月,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平原区位于山庄北部、湖泊区以东,占地60.7万平方米。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其中又分为西部草原和东部林地。草原以试马埭为主体,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林地称万树园,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万树园西侧为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文津阁。另外还有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组建筑点缀在草原、林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的前身叫热河行宫,建于1703年。避暑山庄的肇建经康雍乾三朝历时89年完工。这块康熙皇帝御题的匾额挂上内午门的时间,是1711年。从此,热河行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在南方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以后,便把注意力转向北方。为了保持满族“骑射”的民族传统,训练军队,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边防,维护清朝政权的稳定,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距京师三百五十公里的翁牛特、敖汉、巴林、克什克腾、喀喇沁等蒙古族游牧的地方建立了木兰围场。</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沿途的吃、住、休息及物资运输等问题,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陆续建立了二十多座行宫,热河行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p><p class="ql-block">由于热河行宫处于北京与木兰围场的中间地带,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将这里作为众行宫之中枢,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大规模修建。</p><p class="ql-block">清代营建</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致分为两个阶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从清乾隆六年(1741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十二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1713年至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p><p class="ql-block">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p> <p class="ql-block">金山</p> <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9月2日、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嘉庆,咸丰两位皇帝就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著名的辛酉政变也发生在承德避暑山庄。</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把举世罕见、珍藏中国历代图书典籍、文物书画和无数珍宝的圆明园抢掠一空,并焚毁。咸丰以木兰秋狝为名,带皇后和懿贵妃及载淳仓皇逃至热河省。留下奕沂留守京师,督办和局。奕沂在英法俄的武力逼迫和恫吓挟持下,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咸丰帝就在西暖阁的炕几上批准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仅《中英北京条约》,就将香港、九龙割给了英国,使中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和主权,香港经受了百年的屈辱。为了让国人不忘记落后就要挨打这段耻辱的历史,1997年7月1日,承德市委、市政府在此处挂上“勿忘国耻”铜匾,以警示后人。</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 </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使这里成为中国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宫苑典范 </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历时八十九年,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建造而成。它是帝王范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它成为与私园并称的中国两大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范体系中的典范之作。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p><p class="ql-block">建筑艺术 </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p><p class="ql-block">研究价值 </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不论是造园还是建筑,它们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