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29日·第八天</p><p class="ql-block">告别黄石国家公园的壮丽地貌,傍晚时分,我们乘车抵达科迪。短暂休整后,便在这座小城落脚,为次日的行程积蓄精力——毕竟下一站,是我们此前从未听闻、更未曾涉足的全新目的地。</p><p class="ql-block">照片:抵达美国西部小城的最初印象</p> <p class="ql-block">6月30日·第九天</p><p class="ql-block">清晨用过早餐,我们正式踏上前往南达科他州西南部黑山地区的旅程,目标是拉皮德城(Rapid City)。车子一路驶过苍茫的大霍恩山,642公里的路程,在窗外不断变换的西部风光里悄然流逝,直至傍晚,才终于抵达这座以拉皮德河命名的美国中部城市。</p><p class="ql-block">照片:拉皮德城住宿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办理住宿时查阅资料得知,拉皮德城人口约5万,与苏福尔斯同为南达科他州的主要人口聚居区;它始建于1876年,1882年正式设市,不仅是州西部的核心,更因紧邻拉皮德河、周边环绕着拉什莫尔山等多个国家公园与历史遗迹,成了探索美国西部秘境的重要“门户”。初到这座兼具历史感与地理优势的小城,心底对接下来的探索,已然多了几分期待。</p> <p class="ql-block">照片:晚餐饭店</p> <p class="ql-block">城市雕像特色:总统雕像漫步道里的历史温度</p><p class="ql-block"> 拉皮德城市中心最亮眼的景观,当属“总统雕像漫步道”(Presidential Walk)。这个项目由当地商人唐·珀杜(Don Perdue)发起,1999年,他提出在市中心放置历任美国总统等身铜像的想法,既为促进经济发展,也为向总统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2000年,首批四座雕像——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罗纳德·里根和乔治·H·W·布什的雕像正式揭幕;此后每年新增四座,历时10年完成了44座雕像的建设,目前雕像已更新至巴拉克·奥巴马。每座雕像都由南达科他州的艺术家创作,且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展现每位总统的性格与成就:乔治·华盛顿的雕像身着全套军装,尽显军事指挥官的威严;托马斯·杰斐逊的雕像则定格了他撰写《独立宣言》的瞬间,手中的宣言文本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漫步道上,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雕像格外让人印象深刻。他在任期间推动埃及与以色列达成《戴维营协议》,为中东和平进程贡献卓著;而雕像中的他身着正装、挥手致意,神情亲切随和,仿佛在与每一位路过的游客问好。</p> <p class="ql-block">逛街游览体验:新旧交融的西部小城风情</p><p class="ql-block"> 总统雕像漫步道全程约1英里,地势平坦,沿着步道闲逛,能尽览拉皮德城的街头景致。教堂尖顶直指天际,十字架在阳光下静静伫立,旁边建筑墙面上的亮眼星形图案,与教堂的肃穆形成别样对比;造型独特的建筑在街道旁格外醒目,周围绿树成荫,为城市添了几分生机。</p> <p class="ql-block">小巷里,红砖墙与金属消防梯相映,墙上的涂鸦色彩斑斓,透着随性的艺术感;建筑顶部,精致的复古装饰与充满创意的涂鸦共存,老字号店铺的招牌在其间若隐若现——新旧元素的交融,让这里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洋溢着鲜活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傍晚闲逛时,还偶遇了一段温暖的小插曲。当时“Irma Restaurant Grill”的招牌在暮色里格外鲜亮,一阵爽朗的笑声突然传来——是法国游客一家。他们主动凑过来,用不太流利的英语打招呼,还热情邀请我们合影。镜头定格的瞬间,大家脸上都漾着真诚的笑意,仿佛早已是相识的朋友。即便只是萍水相逢,那份跨越语言的友好,却像暖黄的街灯,在记忆里一直亮着;后来每次看到那张照片,当时轻松欢快的氛围便会再次涌上心头,格外难忘。</p> <p class="ql-block">拉皮德城的夜晚,更是另一番模样。晚餐后的小城还浸在落日余晖里,安静得让人恍惚走错了地方;可随着夜色渐浓,气温骤降,热风裹着潮湿的烟雾徐来,酒吧街的活力也慢慢苏醒。夜空里的月亮透过波浪起伏的棕榈树,为城市小路镀上一层柔光;“IRMA HOTEL”的廊下挂着星条旗,暖黄灯光中,人们或闲坐聊天,或与宠物嬉戏,惬意又热闹。抬眼望去,城市夜景如星河洒落,灯光交织成网,把街道衬得格外灵动;街边渔具店的霓虹鱼饰闪烁,仿佛在为夜生活助兴。走进酒吧,暖光氤氲,和朋友举杯欢笑,在轻松的氛围里,尽享这座西部小城的夜晚魅力。</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逛了一家不算大的皮草商店,店内的各类标本宛如精心陈列的艺术品:带有羽毛、兽角装饰的人像标本,藏着当地土著对自然的敬畏与独特审美,是文化传承的鲜活印记;装饰着美国元素的动物标本,则默默诉说着当地文化与外部的交融。我和妻子忍不住各拿起一顶牛仔帽,兴高采烈地戴在头上拍照留念,满心都是对这份独特文化的喜爱与好奇。</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拉皮德城,牛仔风情早已融入细节里:建筑上的牛仔骑马标识,仿佛在诉说西部拓荒的过往;室内的郊狼(coyote)标本带着野性,与印第安风格装饰相融,透着原始与不羁。最有意思的是男女厕所的标志——竟是两张风趣憨态的牛仔画:公牛穿上牛仔装,模样俏皮,是男厕标识;画着“女牛仔”形象的,则是女厕标志。就连装饰里的奶牛,都戴着星条旗帽,满是美式活力。在这里,牛仔文化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被玩出了风趣与创意,每一处都透着独特的西部魅力。</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便起床,走出酒店一两公里寻到一处制高点,爬到楼顶等待日出。风拂过脸颊带着丝丝凉意,看着那轮红日缓缓升起,阳光渐渐洒向城市街道,即便最终拍出的照片算不上出众,但身处其中、见证晨光为城市镀上暖色调的过程,已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静谧又充满希望的时刻,与我一同呼吸、沉醉。</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我们乘坐大巴前往附近的景点山头游览。车窗外,公路蜿蜒伸展,两旁是茂密的树林与开阔的草地,满是自然的生机。抵达山头后,大洛山景送来阵阵微风,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空气也格外清新。视野瞬间开阔,广袤的大地在眼前铺展,远处的道路如丝带般缠绕,一汪湖水似宝石点缀其间。同行的各国游客都玩得十分开心,我和妻子也在旅游大巴旁留下合影,看着眼前的美景,一路长途旅行的疲惫也随之消散。随后大家纷纷走到观景处,或远眺,或交流,在蓝天的映衬下,享受着山间的惬意时光。</p> <p class="ql-block">照片:大拇指大小的蜂鸟</p> <p class="ql-block">邂逅南达科他农场:机械与绿意交织的田园诗篇</p><p class="ql-block"> 行程中最意外的惊喜,是参观一座南达科他州的典型美国农场——这是我们第一次走进美国农场,心底满是好奇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的农场,静谧得像一幅晕染开的水彩画:气候温和,充足的阳光洒满大地,脚下是连片的碧绿草地,四周簇拥着茂盛的植物与各色野花——虽被烈日晒得淡去了香气,却依旧绽放着鲜活的色彩。头顶的红木参天而立,绿荫如盖,千万片树叶随微风轻轻飘舞,飒飒声里满是田园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农场主是位戴着牛仔帽的中年白人汉子,他和女儿站在入口处迎接我们,还简单介绍了南达科他州的农业情况。可别被农场的宁静表象迷惑,这片看似悠然的土地,实则是现代化农业的前沿阵地:据了解,南达科他州共有约2.83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的经营面积达1495英亩;我们参观的中等规模农场,平时仅靠家人和两三个雇佣工人打理,农忙时才会请临时工。</p> <p class="ql-block">农场里随处可见大型农机具,像NEXAT联合收割机,一小时就能收获300亩地的玉米,效率远超传统耕种;地理参考、变量速率等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更让耕种变得精准高效。从产量数据便能看出这份“高效”的力量:南达科他州的玉米种植面积539万英亩,产量高达88.396亿蒲式耳,平均单产164蒲式耳/英亩;大豆种植面积545万英亩,收获面积538万英亩,产量23.134亿蒲式耳,单产43蒲式耳/英亩。这些数字背后,是少量农业人口凭借机械化、现代化生产创造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谈及收入,南达科他州农场工人平均年薪约34263美元,换算下来时薪大概16美元,在全美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既体现了当地农场生产模式的高效,也让我们对美国现代农业有了全新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午餐时分,我们走进农场餐厅。餐厅面积不大,却处处透着精致:木质吧台、带有动物图案的灯饰,还有壁炉上方那幅描绘熊群的画作,都让这里充满家的温馨感。自助餐台上,新鲜蔬菜、诱人主食摆放得整整齐齐,散发着香气;大家端着盘子挑选喜爱的食物,围坐在餐桌旁享用三明治、浓汤,在轻松惬意的氛围里,真切感受到了美国农村独特的餐饮文化——简单,却满含生活的暖意。</p> <p class="ql-block">结束半天的农场参观,临走前,我们和农场主一家在挂着美国国旗的屋前合影。农场主穿着西部风格的服饰,热情地与我们同框;随后,他的女儿一身利落装扮,跨上乌黑骏马,身姿矫健地将我们一路送到大路边。那场景里的不舍与温情,和农场的风光、主人们的热忱一起,深深印在了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 如今翻看着旅途中的照片,拉皮德城的总统雕像、街头烟火,农场的绿意与机械、主人的热忱,依旧清晰如昨。其实我们都明白,抖音里的片段、微信里的分享,永远无法替代亲身踏上那片土地的感受——阳光的温度、风的味道、陌生人的微笑、瞬间的心动,这些唯有亲身经历才能拥有的体验,才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而这趟从黄石到拉皮德城的旅程,也因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了心底一段闪闪发光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