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神秘的千足虫——马陆

石头大神

<p class="ql-block">  马陆是倍足纲节肢动物的统称,俗称千脚虫、千足虫,我的江浙老家俗称铜丝百脚。马陆一般身体长约3~300毫米,呈圆柱状或半圆柱形,也有的种类呈扁平状。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两部分,部分马陆胸、腹区分不明显,躯干部由许多体节组成,多数体节具足,成虫有11~200节体节,大多数节上有两对或四条腿,体表具较坚硬的钙化角质层。马陆的头部有发达的触角、眼睛(部分有)和咀嚼口器,头部腹面有发达的口器。躯干部分体节数目随物种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数物种每节具两对附肢。一些马陆在躯干部体节两侧有臭腺开口,在腹片前侧靠近基节处有气门,每个体有节2对。体型和颜色因物种而异,触碰后有时会卷缩起来。马陆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在绝大多数的陆地类型栖息地均有分布。马陆喜欢潮湿——它们常见于岩石下面、腐烂的木头里、苔藓里和落叶堆里。许多马陆生活在腐烂的原木的死木或杂乱的凋落物层中。</p><p class="ql-block"> 马陆的外形比较可怕,但在生态系统中的益害属性需分场景评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因其分解功能属于益虫,但在农业生产场景中可能成为害虫。</p><p class="ql-block"> 从益虫看,它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角色。作为腐食性生物,马陆通过三种方式维持生态平衡:物质循环‌:分解枯枝落叶,将有机物转化为微生物可利用形态。土壤改良‌:爬行时翻动土壤增加孔隙度,排泄物含氮磷钾等养分。食物链基础‌:为蜈蚣、步甲等捕食者提供食物来源。‌‌</p><p class="ql-block"> 从害虫看:农作物损害‌:群体密度时,可导致幼苗存活率下降,成熟作物减产。人居环境滋扰‌:潮湿环境易滋生群体入侵,典型案例显示单日建筑内可聚集超2000只。‌‌毒性风险‌:腺体分泌苯醌类物质,接触皮肤可引发红斑、水疱。 </p><p class="ql-block">‌ 辩证结论‌:在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中属于关键益虫;在农业种植区、居住区等人工环境中就转化为需防治的害虫。</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和录像是我拍摄的,文字则是从网上搜索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