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位女士在雨天开车路过公交站时,特意放慢车速,避免积水溅到等车人身上。这个不到3秒的细节被后方车辆记录了下来,获得数十万点赞。有人说,这就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教养?网上有个高赞回答:不是看你怎么对待领导客户,而是看你如何对待服务员、保洁员,以及比自己弱势的人。教养就是对自己的约束和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一个人打心底里有的好品性,这也自然而然的就表现在平时的说话办事上,在待人接物上,既尊重他人,又提升自我魅力,它就是人生幸福与成功的重要基石。真正有教养的人,会把体贴变成一种本能。就像重庆那家24小时书店,明明可以拒绝流浪者入内,却特意开辟阅读区,还写上“书页有价,知识无价”的提示牌。店员说:“我们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暂时安身的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3000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其中75%的参与者表示,帮助他人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北京师范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帮助时,86%的人更倾向于“不声不响地完成”,而不是刻意张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个朋友讲过他的经历:有次他面试失败,垂头丧气地走出大楼时,保安大叔突然说:“小伙子,别灰心,我看你是最早来的应聘者,这份认真劲儿就是最棒的、值得学习的”。这句话让他温暖至今。他说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悄悄为你撑了把伞,却不让你发现他是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我们常遇到两种人。一种人天天把“情商”挂嘴边,却在外卖小哥迟到时破口大骂;另一种人则会客气地,礼貌的说声:“辛苦啦!谢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2024年的调查显示,93%的人认为,那些“不着痕迹的体贴”比刻意的帮助更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去年暴雨中的郑州吗?一群陌生人自发组成人链救援被困群众,事后却无人留下姓名。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善良,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心理学上有个“路灯效应”——真正的教养就像路灯,不会炫耀自己有多亮,只是默默为行人照亮前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这个时代冷漠,但其实温柔从未缺席。杭州有个早餐摊坚持20年不涨价,老板说:“来吃饭的都是老邻居,多少得讲点情分”。四川有家小超市门口永远放着免费茶水,纸条上写着“环卫工人随时可取”。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背后都是推己及人的理解和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养最终体现在哪里?或许是电梯里主动按着开门键的手;或许是快递收到时那句真诚的“谢谢”!或许是看到别人窘迫时自然的移开视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家王水教授指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恰恰体现在这些“无需提醒的自觉”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养,是悄然无声的温暖传递,无需刻意向对方言明。我对你善意相待,却不愿让你陷入尴尬难堪,你也不必因此感到有心理负担。人活一世,讲究的就是个人情味,所做之事不必闹得众人皆知,只求自己内心坦坦荡荡、问心无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有教养的人,无论当着众人还是独处之时,心里都像有杆精准的秤,时刻衡量着自己的言行举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四处奔波的人生中,有人漠视真情,有人只贪图名利,不知不觉间,就弄丢了那份教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给不了太多惊天动地的帮助,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让人难堪,不给人添堵,在别人脆弱时留一扇窗。所谓教养,不过是在人间烟火里,守住一份将心比心的温度!是一个人的立世根本。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是无需提醒的自律,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就是一个人打心底里有的好品性,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平时的说话办事上。这才是一个人最大教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