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片目</p><p class="ql-block">看電影-印象.系列</p><p class="ql-block">No.144.第一篇章</p><p class="ql-block">我的十佳:野草莓.16</p><p class="ql-block">《野草莓》</p><p class="ql-block">瑞典</p><p class="ql-block">导演:英格玛·伯格曼</p><p class="ql-block">演员: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p><p class="ql-block">毕比·安德松</p><p class="ql-block">英格丽·图林</p><p class="ql-block">上映日期:1957-12-26(瑞典)</p><p class="ql-block">十、结语:孤独</p><p class="ql-block">(2.孤独与独居)</p><p class="ql-block">“孤独”与“独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区分开来。</p><p class="ql-block">按照美籍比利时日记体作家梅·萨藤的理解,“孤独”和爱情有关系。如果没有完美的感情交流,我们就会感到孤独。所以,她把“独居”视为理想的生活方式,以及丰富自己的一种理想路径。</p><p class="ql-block">梅·萨藤把“孤独”理解为了寂寞,理解为心理病理学意义上“Loneliness ”(孤独感),这自然是一种“痛苦的主观感受”,是对联结的渴望或缺失。这也是许多思想者揭示的一种生存困境。</p><p class="ql-block">而她把“Solitude”(独居),作为一种主动选择的独自状态,并以为如此就能带来创造、思考和内心力量。</p><p class="ql-block">概念,总是在不同人(包括思想者)那里有不同的理解。</p><p class="ql-block">而语言的差异,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区别。如果,再带有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带有自己的感性色彩,那就更是难以重合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生于凡尘中,免不了烦恼。</p><p class="ql-block">与你的生活状态无关,与你的才智、努力并有所成也无关。</p><p class="ql-block">烦恼始于关系和感知。</p><p class="ql-block">《野草莓》甚至只是把“关系”局限于“家庭”之中,就已经让获得殊荣的伊沙克烦闷苦恼了,就已经让他的心理阴霾不散,就已经不断使他堕入所谓“童年的深渊”之中。</p><p class="ql-block">你心中的所有:怀疑、疑惑、困顿、委屈、伤痕和痛楚,只有你自己独自面对,只有自己去一点点沉思、解惑、明了、止痛、疗伤……直至豁然、平静。</p><p class="ql-block">“当阅历如同繁星般点缀心空,我们便能以更加睿智的目光,穿透表象的迷雾,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与真相,那是一种超脱于浮华的深邃与宁静。”</p><p class="ql-block">而这一切,只有长时间的屏蔽所有喧嚣,孤独的沉思冥想,才可能让自己重归安宁。</p><p class="ql-block">这,不是独居可是完成的任务,单单的独居,实现不了抹不去从前所有“积淀”的沉重,更不可能修复伤痕累累的心灵。最多,给你一个隔绝了繁琐、复杂、噪音的安静环境。</p><p class="ql-block">心安,只有自己在孤独中面对自己的内心,当头棒喝或“一言一语”惊醒梦中人,让自己真正“开眼”,才有可能达成。</p><p class="ql-block">这不是知识和文化可以解决的,甚至正好相反。只有面壁悟透,才能看清看明白。如同水面彻底平静后,纹丝不动,才有可能清晰地镜显天空。</p><p class="ql-block">穿透所有迷障,达成透彻的认知,才能心平气和,从容凝望自身。</p><p class="ql-block">孤独,是超然物外的唯一途径。</p><p class="ql-block">当然,许多时候,人们乐意把“孤独”与“独居”混为一谈。毕竟,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而且,行易思难,豁然明了,更难。</p><p class="ql-block">选择“独居”替代“孤独”,实际上是选择一种放松而闲适的世俗生活。</p><p class="ql-block">与精神的“孤独”存在,几乎没有直接关联。</p><p class="ql-block">其实,“独居”有可能是走向“孤独”的路径之一,但并非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孤独是精神、灵魂的熔炼,是空灵的“我思”;而独居只是把自己的实体搁置在一个没有喧嚣的宁静之地,是纯粹的“我在”。当然,有一天,它们携手同行,我们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它们天然的亲近。</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仍然更愿意把“孤独”理解为一种主动、积极、进取的存在状态,理解为独属于“精神”的一种境界,而把“独居”视为一种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同时也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孤独是安乐、幸福的源泉。”</p><p class="ql-block">“孤独是精神卓越的必然命运。”</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如果他不喜欢孤独,那么他也不会热爱自由。”</p><p class="ql-block">“全然的孤独……在一与零之间,存在的是无限的永恒。”</p><p class="ql-block">孤独,是灵魂的独自漫步。</p><p class="ql-block">而独居,则仅仅是不与他人实际接触。</p><p class="ql-block">我以为,这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也是完全不属于同一种类型的自我修炼。</p><p class="ql-block">孤独可以不排除实体接触,依然可以保留心境自在。</p><p class="ql-block">独居虽然拒绝了交往,但依然可能不具备独立人格,也不绝对处于独自面对自己的境况之中。自我隔绝尘世,不是孤独,而是躲避繁琐与喧哗,留一份清净给自己。完全可能只是为了一份舒适,并不具有内省的实质。</p><p class="ql-block">独居,没有遗世独立的决绝气质和独自承担无止尽追问、思索的孤勇精神。</p><p class="ql-block">没有绝对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彻底的、回归自我的思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