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片目</p><p class="ql-block">看電影-印象.系列</p><p class="ql-block">No.139.第一篇章</p><p class="ql-block">我的十佳:野草莓.11</p><p class="ql-block">《野草莓》</p><p class="ql-block">瑞典</p><p class="ql-block">导演:英格玛·伯格曼</p><p class="ql-block">演员: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p><p class="ql-block">毕比·安德松</p><p class="ql-block">英格丽·图林</p><p class="ql-block">上映日期:1957-12-26(瑞典)</p><p class="ql-block">七、三个猜想</p><p class="ql-block">我们完全可以把伊沙克这一路行程,称之为“触摸”和“觉醒”之旅。</p><p class="ql-block">于是,自然而然,我们有可能产生出三个猜想。</p><p class="ql-block">这些猜想,都是基于电影关于性格、关系和婚姻而派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这既是英格玛·伯格曼的困惑,也是电影主人翁伊沙克·柏格苦苦寻找和反复审视的;当然,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面临、面对的难题。</p><p class="ql-block">1、“想不想”</p><p class="ql-block">单调的旅程,是一次思想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因为它脱离了繁琐、忙碌、杂乱的日常;因为此时你无所事事,手脚停顿下来了,也不需要打理任何生活、工作上的事物,甚至不用处于平常的各种关系之中,更不需要去主动应对这些关系;因为沿途陌生的景象,总是在刺激你有些麻木的神经,反而让你的心思活络起来,容易触景生情。</p><p class="ql-block">平静之中,最是容易回望自己。</p><p class="ql-block">思绪沉浸在自己过往的生活中,触摸着,审视着,或欣喜不已,或遗憾连连。</p><p class="ql-block">当你看见往日时光中的自己,这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时刻。</p><p class="ql-block">想不想,既身不由己,又可能担心触动某些自己的禁忌,害怕自己内心最柔软脆弱之处,再次被锤击。</p><p class="ql-block">于是,不敢想、回避、忘记,反而成为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由此,失去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所以,想不想,可能也还需要一点机缘。</p><p class="ql-block">事实再次证明,人们回想最多的,依然是家庭,亲人与亲情关系始终是心中的云雾,如同柔情似水的心弦,萦绕你的跳动,包裹、抚慰你疲惫的心房。又或者是掠过心动的网格,纠结、苦楚、哀怨反复抽成细细的丝线,一缕缕纵横交错,一次次透心而过,把心头切割成碎片。</p><p class="ql-block">而在诸种关系中,被想得最多的是婚姻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血缘关系,也不是由血亲转换、派生的家庭谱系中的其它关系,而是一种本来非亲非故、于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搭伙结伴过日子并一起繁衍生息的契约关系。</p><p class="ql-block">最初,它起源于好感、喜欢、爱,然后建立在利益共同体之上,接下来就全依赖于共同遵守约定、无条件的宽容了。</p><p class="ql-block">否则,就是一拍两散,各奔东西,再无牵连。</p><p class="ql-block">在家庭关系里,这是唯一一种起于合同(结婚证和婚礼),又可以解除,并随即了无牵挂、重新如同路人的关系。这也是最需要经营和维护的极为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导致魂牵梦绕,又可带来深度怨恨。</p><p class="ql-block">想,有两种最大的可能。</p><p class="ql-block">第一,是温馨的回味,滋养自己日渐衰老的心灵。</p><p class="ql-block">第二,再次揭开伤疤,或痛不欲生,或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甜蜜”不容易进入文学或者电影的视野,因为,它几乎不可能,也几乎不可能打动人。</p><p class="ql-block">所以“回想”的甜蜜关系往往不是婚姻,而是“另有所遇”,或者类似于那种刹那即永恒的短暂触碰便永逝所爱的“遗梦”。</p><p class="ql-block">所以,“想不想”或者敢不敢想,一直是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一直纠结在各种表达之中。</p><p class="ql-block">我敢打赌,每一个人都长久的困扰于其中。</p><p class="ql-block">婚姻关系,永远都是一杯苦涩而大补的草药。不见得能治病,但基本都可以致命。</p><p class="ql-block">2、“说不说”</p><p class="ql-block">以前,一个朋友给我出了一道题:问,想要长久维系两性关系的法宝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像我这样不懂关系和交际,也不善于建立、维系关系的人,自然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这样的问题,当然也就无从答起。</p><p class="ql-block">于是,朋友顿觉无趣,只得直接给出答案。</p><p class="ql-block">一共总结了五点,并且强调,必须牢牢记住并随时准备实施。</p><p class="ql-block">可惜,如今的老年人,记性那是真差,只记住了三点,有点像是残缺的古典“法门”。</p><p class="ql-block">这三点是:问候、礼物和表白。</p><p class="ql-block">礼物,是指那种用心设想出来的格外有情调的小礼物。</p><p class="ql-block">朋友特别强调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这中间,“表白”是最重要的系带。</p><p class="ql-block">这刚好是我们最不擅长,也最难以启齿的:说不出口啊。</p><p class="ql-block">罗兰·巴特尔的《恋人絮语》告诉我们,有些涉及关系维系的关键词,说出口,拿出手,是多么的重要。</p><p class="ql-block">比如这“表白”和“礼物”,就属于需要随时出现、又情深意长的日常口语和小动作。</p><p class="ql-block">“表白之意并不在于吐露爱情,而在于恋爱关系的形式,即被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议论的形式。”</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双重触摸:表述揭示了“需要”,另一方面,用语言、辞藻穿越身体,空灵地触碰、轻抚他者-对象的心灵。</p><p class="ql-block">“礼物是一种正式的表白”,“是接触、感觉的途径”,如果“我的礼物与你的欲望一拍即合”,就是最完美的“献出”。</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觉得难以开口呢?这最是影响关系的建立、维系和经营。</p><p class="ql-block">如同缺失了日常关系中的润滑剂,就像发动机在转动中会产生摩擦并导致升温、消耗一样,再亲密的关系,没有日常点点滴滴的滋润,也会渐渐磨损、枯萎。</p><p class="ql-block">打死都不说,是性格问题,是心理障碍。</p><p class="ql-block">担心说不好,产生尴尬;或者,找不到恰好的表达机会,也找不到恰好的词语,更找不到于此情此景匹配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总之,这是个体自身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你不能修订、改变自身,注定就会孤苦一生。而那份苦涩,常常可能摧毁你的生存意志,把你逼入绝境。</p><p class="ql-block">于爱情或者婚姻关系而言,</p><p class="ql-block">“说”或“表白”是决定性的维系与经营。千万不能轻视言语的传情达意效果。就像罗兰·巴特尔说的那样,就是要反反复复表述,才具有可感的形式,才具有“仪式”一般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只做不说,便失去了言语的包裹,没有了形式感的交流,如何维系?就算不破碎,也会慢慢进入“邻居”模式,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冷漠。</p><p class="ql-block">爱情还好办,分手即可。最多疗伤数年,还可以再来。如果“渣”一点,只尝试而少投入,很快可以止损。</p><p class="ql-block">而婚姻波折,带来的境况就艰难许多。离亦难是续亦难,最终的走向,很可能是“干婚”:不争不吵,不谈分手不谈离婚,只是相互默契地收拾起对彼此的期许,把日子过成一场心照不宣的“合作”。</p><p class="ql-block">这几乎与“混”日子等同。</p><p class="ql-block">如果糊涂一点还好,不易继续受伤。</p><p class="ql-block">如果清醒而敏感,破碎就是随时随地发生的悲剧(准确地讲,应该是正剧吧)。</p><p class="ql-block">不看,无言,减少相处,是正选。如果自我安慰,可以按照传统,理解并称之为“相敬如宾”。</p><p class="ql-block">一种保持足够距离的状态,一种几乎静止的关系,已经就是最好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夺舍之下,千万不要寄望于修复,那只能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越是努力,结果越是反向,可能就是痛不欲生了。</p><p class="ql-block">接受现状和事实,静默,是最理智、也是最明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不再报任何希望,就不会失落,更不会绝望。</p><p class="ql-block">平心静气走完余生。</p><p class="ql-block">时间,最终会消解一切。</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无法与自己的另一半正常相处。除非那个女人的父亲,曾经教会了他的女儿如何伺候大师。</p><p class="ql-block">所以,如果你的丈夫是个普通人,你应该感到庆幸,由此你才保有了一份平淡、但却可能有一丝温情的生活,保有了内心的宁静和柔软。</p><p class="ql-block">3、“性格决定命运”?</p><p class="ql-block">性格,这是个我们往往不自知,又常常决定我们喜怒哀乐的先天性因子。</p><p class="ql-block">孤僻,这是伊沙克一生的性格,这决定了他除了自处、自洽,竟难以与人沟通、交流、亲近;别说相互融和,别说牵手一起走,就是和平共处,都难。</p><p class="ql-block">许多有性格缺陷的人(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家和行业杰出人物),大多都只是在与自己对话。几乎都不会料理身边事,处理不好关系,特别是亲情关系。如果,是个天才,更是必然孤僻、孤独,最好的命运就是不与他人发生、发展、建立、维系关系。孤身一人,可保自己一生相对平静、平安。最多,只是在字里行间去书写一番人间百态和个中滋味。</p><p class="ql-block">那是想象,写意,务虚。</p><p class="ql-block">不轻不重,完全能够承受。</p><p class="ql-block">但是,事情总有例外。</p><p class="ql-block">既定方向,也可能被拨弄,由此改变。</p><p class="ql-block">性格即命运,这是《野草莓》编导的逻辑。</p><p class="ql-block">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有人根据自己的感悟,对此说了“不”。</p><p class="ql-block">他说,还有别的可能。</p><p class="ql-block">于是,他悄然修订了原来设计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重新给出了人在旅途或行程中的态度。</p><p class="ql-block">这让电影在原来设定的灰调底色上,涂抹了一笔暖色,从而改变了整个电影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