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编辑 : 君子兰 (潘永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 5917998</p><p class="ql-block">图片 : 自拍 (华为畅想 70 Pro)</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 回到那年</p> <h5><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我的母校宜兴丁蜀中学 </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蠡河波映杏坛光,</span></p><p class="ql-block">蜀麓风携墨韵长。</p><p class="ql-block">八十七番栽李树,</p><p class="ql-block">万千学子谱华章。</p><p class="ql-block">旧阶犹记攻书夜,</p><p class="ql-block">新馆常闻论道忙。</p><p class="ql-block">此去经年情未改,</p><p class="ql-block">丁中薪火永传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难忘母校!</span></p><p class="ql-block">今年是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我要用我的笔、我的心记下这个家: 我的母校丁蜀中学古往今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抗战以前,丁蜀镇没有中学。</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七年抗战开始,沪宁线遭到日机轰炸,城市许多学校向乡村疏散。一九三八年地方教育界前辈宋元休、李宣浩用常省中校具在洋渚顾家宗祠创为“宜兴县立第一临时中学”,设高初中共六个班,学生二百十八人。苏南澄、锡、常及浙北地区教育界人士吴尚贤、吴保贤、薛德育、吴教亭等闻此消息,通过封锁线,执教宜兴,虽待遇菲薄,但乐育英才于战地。</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九年,学校迁至丁山白宕关帝庙内,得到地方实业界人士华荫棠、鲍震泽、葛雅臣、高汝舟、鲍曜生、葛铭传等资助。学期中途因日伪侵扰,学校被迫疏散,一部分搬到周墅火神庙内。一九四零年,又迁往湖滏馨山崇恩寺。丁山实业的人士为方便本地学生就地走读,在丁山关帝庙内创办了“进化中学”。但近半年,校舍又被日伪侵占,学校被迫停办。</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有丁蜀镇实业家华荫棠等人筹资在丁山白宕关帝庙里创办“进化中学”,地置在现在第二人民医院身下。由于日本人占领青龙山、黄龙山,雕堡枪口直对学校,只能停办!学校这座二楼一直用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拆。新中国成立后,搬迁到现下滩新校置,华老任丁蜀中学董事长。</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私立东坡中学与复办的进化中学合并为“私立丁蜀初级中学”,一九五六年改为公办。一九五八年增设高中部,更名为“宜兴县丁蜀中学” 。一九六六年,丁蜀中学已发展到二十多个班级,成为宜兴县规模较大的中学之一了。</p> <p class="ql-block">我是1964年秋入学丁蜀中学进入初一(1) 班学习。初中阶段的授课老师分别是 : </p><p class="ql-block">一 . 政治老师 - 吴再清</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p><p class="ql-block">二 . 语文老师 - 庄秀英;</p><p class="ql-block">三 . 俄语老师 - 张初芳;</p><p class="ql-block">四 . 生物老师 - 钱宪钧;</p><p class="ql-block">五 . 地理老师 - 胡老师(蜀山人);</p><p class="ql-block">六 . 数学老师 - 初一时羊峰老师;初二先是季节老师 . 后来是李荫棠老师。</p> <p class="ql-block">文革十年是学校的蒙难时期,相当长一段时间,学校领导机构陷入瘫痪,教学设备、图书遭到严重破坏和损失,教室门窗破败不堪,教育教学无法继续。</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五月镇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成立革委会。一九六八年下半年教师到林场劳动,十一月十八我也下放到川埠公社塘头大队第二小队务农。</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九年丁蜀中学“复课闹革命” 期间,校宣传队活动活跃,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名扬全县。</p> <p class="ql-block">丁蜀中学1977年至2004年的关键发展节点,清晰呈现了学校从区中心辅导学校逐步升级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1. 荣誉起步(1977-1978年):1977年被定为区中心辅导学校;1978年物理组制作的“右手定则”等五套幻灯片获省表扬奖励,并选送全国电化教育汇报展出。</p><p class="ql-block">2. 升级重点中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97年):学校进入健康发展时期;1994年9月被命名为宜兴市重点中学,1996年11月通过省专家组验收,1997年3月正式挂牌。</p><p class="ql-block">3. 扩大办学空间(2000-2002年):2000年收购原丁蜀米厂全部房地产,为创建四星高中储备土地;2002年在宜兴市市长吴枫峰关心下,收购丁蜀粮库全部地产,改善办学条件。</p><p class="ql-block">4. 硬件升级与评级跃升(2003-2004年):2003年对照四星级高中标准,新建行政办公楼、教师办公楼等设施,为所有教室装多媒体投影仪、给教师配笔记本电脑;2004年3月转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p> <p class="ql-block">我的初中同学何小舟画的丁蜀中学校园平面模拟图</p> <p class="ql-block">六二届部分同学为庆祝施老师八十寿辰,在丁山南方宾馆宴请并留影。施雄度老师是丁中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老师。</p><p class="ql-block">施雄度老师毕业于江西中正大学(今江西师范大学)后抗战回家乡,他尽心尽力奉献于丁蜀的教育事业,值教师节铭记老一辈教育事业工作者,发扬光大他们的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施雄度老师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丁蜀中学的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其教学风格和师德风范在学生群体中留下深刻印象。根据丁蜀中学的校史记载,当时的教师团队普遍以严谨治学著称,尤其在数学教学领域。施老师作为班主任,不仅承担数学教学任务,还需兼顾班级管理,这要求他在教学中兼具专业性与亲和力。从校友聚会的合影记录来看,六二届学生为其庆祝八十大寿,足见其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我记忆中丁中校园那赞扬施雄度老师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大风大风风风大,</p><p class="ql-block">丁中有个施雄度。</p><p class="ql-block">代数几何手中画,</p><p class="ql-block">粉笔飞舞惊四座。</p><p class="ql-block">课堂严如秋霜重,</p><p class="ql-block">课后暖似春风化。</p><p class="ql-block">学子寒窗承教诲,</p><p class="ql-block">八十华诞忆芳华。</p><p class="ql-block">校园顺口溜往往是学生群体对教师形象的集体创作,既包含对教学风格的直观感受,也融入了时代特色。“大风”意象可能暗指施老师雷厉风行的教学作风,而“代数几何”则直接关联其数学教学内容。这种民间创作在缺乏现代传播媒介的年代,成为师生互动的特殊载体。</p> <p class="ql-block">眷校篇</p><p class="ql-block">校庆日老校长刘硕人、蒋甲生满怀深情返校,与1980年至今的历任校长齐聚校园,快门按下,定格下跨越数十年的校魂传承瞬间。老校友们亦心系母校,纷纷走进校史馆,在一幅幅旧照片、一段段文字间,重温青春岁月,感受母校变迁。重阳佳节,退休教师们如约返校,叙旧话新,共忆执教时光。著名书画家范保文教授也莅临校园,以笔墨寄情,为母校发展送上美好祝福,为这份浓厚的眷校之情添上了厚重一笔。</p> <p class="ql-block">看到如此珍贵的旧照片,仿佛回到青葱岁月,瞬间被回到了母校一一丁蜀中学,那时走进校门,见到老师都要尊敬的喊一声“某老师好”。而老师们在校园中总是以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形象出现,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一一施英华留言</p> <p class="ql-block">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丁蜀中学老一代老教师合影。他们教的学生第一代应届生已达80多岁高龄,从照片中也许能看到你们的爷爷奶奶,从他们口中描述过去的老教师的真诚与师德。适逢教师节来临,愿美好永存!</p> <p class="ql-block">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大门</p> <p class="ql-block">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市、镇两级政府关心下,依靠社会各届的支持,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协调方方面面方系,扩大学校地盘,按学校总体规划,合理整合学校资源,量力而行,分年实施,现已形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办学条件现代化已初步实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