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朝歌(下)

淇县侨务

<p class="ql-block"> 朝歌三道城</p><p class="ql-block"> 朝歌曾为四代商王的都城,其地面建筑在经过三千多年漫长岁月的剥蚀和无数次兵火之灾的洗礼后,已难觅踪迹。20世纪80 年代,为纂修第一届地方志书,史志和文物部门对城区内的历史遗迹进行了细致勘察、测量,终于勾勒出朝歌古城在商朝末年的大致面貌。武丁的都城,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位于今淇县城北部。帝辛时商都朝歌有三道城墙。第一道城东临淇水,西依太行,北城墙在县城北 10 公里的高村村附近,南城墙在县城南约8.5公里的常屯村附近。南北城墙的夯土层遗迹尚可辨认。这样的规模放到三千年前,不愧是邦畿千里的国都气象。</p><p class="ql-block"> 第二道城是在武丁城基础上的扩建,整体规模向南扩大一倍,东西仍为2000米,南北长达到 3100 米。北城墙在三里桥,向东到石岗洼新庄西,南折与县城东城墙合,向西到原煤建公司北,南折直到稻庄,南城墙与县城南城墙合。火车站东侧,尚有古城墙遗存。</p><p class="ql-block"> 第三道城即帝辛王宫,在今西坛村、三海村一带,遗址已不存。</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的考古工作认定 :当时淇县火车站东侧还保存着一段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800米的夯土岗,这就是三道城的遗迹。在朝歌城西北城角地势较高的摘星台一带的旧城壕断壁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龙山文化、商代文化和春秋、战国文化遗址,并堆积有很厚的灰土层和灰坑。采集的遗物,属于商代的有细绳纹高足鬲片、鬲足和折沿砂质细绳纹罐片,和郑州二里冈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鬲和罐非常接近。还发现有和安阳小屯殷墟类似的矮足鬲的鬲足和鬲口。在商代遗址附近还采集了一件较为完整的蚌锯,器的中央带有圆形穿孔。当时的考古工作虽然没有继续下去,未能为后人展示朝歌古城更清晰的形象,但这些发现已经足以证明朝歌城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帝辛王宫(俗称第三道城)呈长方形,东西宽600米,南北长1000米,总占地60万平方米,地下夯层明显。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宫殿区,有商末建筑痕迹,左为宗庙遗址,右为社稷坛遗址;北部为囿苑区,有北海子遗址。</p><p class="ql-block"> 宗庙遗址在今红旗路中段路北原红旗商场附近,相传是帝辛祭祀先王先妣之地,清代改建为火神庙,1966年遗址尚存。</p><p class="ql-block"> 社稷坛遗址宗庙西 300 米,为帝辛祭祀社神之地。相传古代每年春秋两次用全猪全羊祭祀,直至清末。1961 年已成土坛,1981 年为民居所占。</p><p class="ql-block"> 摘星台遗址位于今上街路西段与摘星路交叉口东北部。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上层为晚商文化遗存。古代时台顶建有“摘星楼”。楼基高 7 米,以青石砌成,上筑木质楼阁二层,高12米,面阔9.9米,进深5米,歇山式重檐屋顶。登楼顶,可环视四周,西眺太行,东瞰淇水,南望卫原,北顾浮丘,相传为商末帝辛与妲己朝夕游乐之所。因楼极高,登其上可伴月摘星,故名。</p><p class="ql-block"> 武王伐纣不久,摘星楼被雷击毁。汉代在原地重修,增建一座纪念比干的石坊,名曰“烈坊”。坊为东西向,立于青石基上,系三间四柱,宽 6 米,高 5 米,石柱和额枋之上皆雕有云龙、花卉、鸟兽图案。刻工精美,技巧精湛。石坊阳面横额上刻有“忠烈坊”三个古朴遒劲的汉隶字。石坊四柱均为方形,中间两柱上刻一副对联 :“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两侧柱四面和中间两柱余面,皆为鸟兽花图案。</p><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二十四年(1545)《淇县志》记载 :“摘星楼,一名妲己台,在县城西北隅,与城相接,相传纣与妲己观朝涉之处,今遗址尚存。有双槐植其上,苍翠绝伦,不记岁月。”明崇祯八年(1635),知县程墨修理城垣,孝廉崔锡胤、薄忱捐资建宫亭三间,奉文昌帝君于其上。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台上楼房、石坊、树木遭到严重破坏。1936年,县长史延儒曾重加修整,仅筑一楼,楼高2.5丈,宽1.5丈,内装楼板,状如炮楼。正门嵌以长约6尺之石,上书“摘星楼”三字。日本侵淇,将此楼拆毁。楼门之旁昔有一树,比楼高,巍然耸立,直入云霄,此树叶圆而肥,不见开花结果,究系何树,无人考证,以其高而得名,呼为“摩天树”,后日本拆楼时一并伐去。1984年10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夏鼐及研究员胡厚宣、张政烺考察了摘星台。</p> <p class="ql-block">  北海子在城北二里许,明代称为“纣育禽兽之所”,清代称为“昔纣游玩之所”。今为三海村,即前海、中海与后海三村,又称头道海、二道海、三道海。三道海亦称北海,紧靠老城。三海村位于古沬水分支流淌之地,痕迹明显,明清所记可信。1990年10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曾在城内今三海村西南试掘,发现过商代早期遗物。</p><p class="ql-block"> 武丁时沬邑城南有东西两沟泄水。西沟自宗庙(火神庙后)西侧向南,经今西街西后南流;东沟自今韦庄,经今东街东,至文庙南流。因双水形似两条龙须,故名龙须沟。帝辛扩建朝歌城后,龙须沟到今南关后分东西二沟南流。东龙须沟自南门东130米处顺城河南流,又东南流入思德河,全长3100米;西龙须沟从南门西160米处顺城河南流,至200米处向东流入折胫河,全长1700米,入河口处有一石拱桥,人称“五里桥”。1988 年后,因连年干旱,沟已干涸。 </p><p class="ql-block"> 制骨作坊遗址在今东关村东,相传是商王武丁时制骨作坊,卫国初期沿用。面积7.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3.5米。清宣统三年(1911)东关农民在此挖出骨头、残骨器300余马车,由奸商卖给英国、意大利文化侵略分子,经火车运走。1958年修路时,又挖出各种骨骼数十车,填于路基。1988年,在路北侧排水沟内断面上,仍有大量骨骼露出。有的骨头上有锯、钻、磨等加工痕迹。</p><p class="ql-block"> 冶铁作坊遗址在今付庄及该村南北。1986 年发现,相传始于商末帝辛时,西周卫国至汉代一直沿用。遗址呈方形,长宽均约300米,面积9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3.1米,含有大量矿石、铁块、木炭、残炼铁炉、模板、残鼓风管、烧土及铁制品,并发现一件耜铧和大量商代陶片及卫国至汉代砖瓦。</p><p class="ql-block"> 古桑园遗址在今三海村北二道城外至赵沟村南。相传为帝辛种桑养蚕之地,商代有数百亩,至西周卫国时,减少为百余亩。《诗经 • 桑中》所咏即此。至民国初期,仍有桑园64亩。据曾管理过桑园的老人回忆,过去桑树株行距均约丈余,每棵桑树需两人合抱,树冠很大,人站在地上可摘桑葚。日军侵占后,将桑树伐光,变为农田。现三海、北关农民仍称为“桑园地”。</p><p class="ql-block"> 花红园遗址在今下关村东,相传为帝辛所建。遗址西临商代故城,北至今淇浚路,东至今东环城路,面积约 50 亩,西周卫国至清仍存,清末毁为农田。1985年北关农民仍称这一带农田为“花红园地”。1986年,因城区发展划为农户宅基地,痕迹不见。</p> <p class="ql-block"> 商都的胎记古地名</p><p class="ql-block"> 古地名,既是方域的文化胎记,又是活着的历史之树。至今,在朝歌及周边百十里地范围内,带有殷商胎记的古地名有60多个,其中现在属于县级行政区的7个。有关殷商的遗迹和地名,记录了商朝的人物和事件,保存了殷商时期的信息,有些古老的村名,在三千多年的流传中,还附会了许多殷商历史传说和故事,融汇了人们对历史的评价和褒贬。下面把部分与商纣王有关联的名胜及地名简单介绍 :</p><p class="ql-block"> 沬乡:也作沬、沬邦、沬邑,即朝歌故城。</p><p class="ql-block"> 商墟:即朝歌城。《史记·卫康叔世家》有“……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商墟也称殷墟,淇县志记载原朝歌城北三里官道上有“殷墟桥”。</p><p class="ql-block"> 纣王墓:在城东12里淇河西岸,长100米,宽25米,高12米。明县志载:“纣葬于此故名”。紧临墓有深潭,俗称“纣王窝”,旧县志“淇县八景”中“纣窝滩声”即指此地。墓前竖两通石碑,一通“纣王之墓”,为著名历史学家、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周谷城手书,碑阴刻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向奎教授专门写的《商纣传》。</p><p class="ql-block"> 殷故宫遗址:明嘉靖《淇县志》称“纣王殿”,清顺治《淇县志》改称“殷故宫”,“在县西朝阳山,其址尚存”,是当年商纣王的行宫。</p><p class="ql-block"> 北海子:在城北二里许,明县志称“纣育禽兽之所”,清县志称“纣游玩之所,今有三海村”。</p><p class="ql-block"> 鹰犬城:在城东北 9 公里处,明县志称“商纣狩猎之所,遗址尚存”。因是商纣王豢养鹰犬的地方,所以叫“狗城”,现演绎为“古城”。</p><p class="ql-block"> 郊台:在朝歌城北15里,现大屯村西北,明县志称“世传殷郊祀之所”,是商纣王祭祀天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金牛岭:在朝歌城西 15 里,明、清县志记:“武王伐纣,凿金牛岭以断王气即此也,今中间山口曰断王口”。传说武王伐纣,朝歌城久攻不破,在金牛岭凿开一个山口,断了商纣王的王气,才攻下了朝歌城。</p><p class="ql-block"> 殷鱼池:城东北 17 里,今鱼坡村。相传村东原有泉水,是商纣王养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酒池:在城西北 15 里今大洼村。明县志称: “商纣贮酒之处”。清县志称:“相传为殷纣观牛饮处”。《史记·殷本纪》云 :“帝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p><p class="ql-block"> 饮马池:共有三处,一处在西泉头,一处在朝阳山,一处在老寨西。明县志云:“在县西朝阳山上。泉水涌出,商纣饮马之处,遗址尚存”,清代《淇县舆地图说》有 :“饮马池亦名浴马池,在西泉头村偏南”。现已干涸。</p><p class="ql-block"> 鹿台:亦名南单台,在城西南 15 里。《太平寰宇记》五十六卷曰 :“鹿台在县西二十里,帝王世纪云:纣造,饰以美玉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千仞,余址宛然在,城内即纣投火处。”后人在其遗址上建有鹿台寺。</p><p class="ql-block"> 朝歌寨:在城西 25 里老寨山顶。老寨山古称朝歌山,明县志云 :“商纣屯兵之处”,清县志云 :“相传为殷纣避兵之所”。现山顶仍有寨址遗迹。</p><p class="ql-block"> 血村:在城东南 30 里,淇河卫河汇流处。相传武王伐纣牧野大战,血流成河,汇集此处,古称血村,后演变为薛村,今名小河口。</p><p class="ql-block"> 肥泉:即太和泉,在城西泉头村南,系折胫河源头。《诗经 • 泉水》中有: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p><p class="ql-block"> 纣王殿:村名,在城西北 50 里,相传是商纣王屯兵备战、打造兵器的地方,有步军峪、马军峪、铜炉沟、铁炉沟、皇姑庵。</p><p class="ql-block"> 新乡屯:村名,属高村镇,在城北 23 里。原名西乡屯,因在淇水关西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古烟:村名,属桥盟街道办,在城北 3 里。相传殷纣王时在此建一烟墩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花窝:今淇滨区淇河南岸,传说曾是商纣王的花园。</p><p class="ql-block"> 牧野:指朝歌城南到新乡市以北的地区,周武王伐纣战场,史称“牧野大战”。现新乡市北有牧野乡。</p><p class="ql-block"> 比干庙:在朝歌南35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现存有三通皇帝御碑,1996 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卫贤:在城东 15 里淇河东,现为镇,属浚县。西周初期曾作“邶、鄘、卫”之“卫”都城。</p><p class="ql-block"> 钜桥:在城东北45里,现为钜桥镇,属鹤壁市淇滨区。商末时为商纣王的粮仓,《史记·殷本纪》:“帝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p><p class="ql-block"> 大赉店:在朝歌城北30里,现为大赉店镇,属鹤壁市淇滨区。周武王攻克朝歌城后,在此大赉民众,赉意为赏赐,因而称大赉店。</p><p class="ql-block"> 公堂:在浚县境内,距朝歌三十里,传说商纣王曾在这里设堂处理公事。</p><p class="ql-block"> 交卸:在浚县境内,距朝歌三十五里,传说商纣王的官员在此交换官印。</p><p class="ql-block"> 草店:在浚县境内,淇河东岸,传说商纣王时在此地装卸运输粮草。</p><p class="ql-block"> 除了上面所列,还有:摘星楼、摘心台、三仁祠、箕子庙、朝歌城垣遗址、淇水关、油城、折胫河等等。这些地名本书别处介绍过,此处不再介绍。</p><p class="ql-block"> 另外,如今不在鹤壁市区划内的与商纣王有关的地名还有:羑里城(汤阴县)、武陟(新乡市)、修武(焦作市)、马村(焦作市)恩村、(焦作山阳区)、安阳城(焦作市马村区)、待王(焦作市马村区)、大封(武陟县)、卜昌(博爱县)、酒奉(博爱县)、造店(焦作市中站区)、巡返(焦作市马村区)张弓、演马、冯营(焦作市马村区)、孟津(洛阳市)、会盟镇(孟津县)、台荫村(孟津县会盟镇)、扣谏村(孟津县会盟镇)、偃师(洛阳市)。</p> <p class="ql-block">来源:公众号“淇园笔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