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剧院观红楼 ——尹袁版红楼梦观后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周六晚上,享受了整整三个小时的艺术盛宴,认认真真地看了一场大戏——越剧《红楼梦》(尹袁版)。已经两天多过去了,依旧是场景历历在目,唱腔余音绕梁,那一招一式在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可见那被感动之后的余韵多么绵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人祖籍绍兴,从小生活在乡下,似乎应该与越剧有点渊源。这次听越剧几乎不用看两侧字幕,也能悟出个大概意思(当然还有对剧情的基本了解)。我老妈今年九十岁了,大字不识一箩筐,没什么特别爱好,平时看电视,除新闻之外,唯一喜欢的就是越剧了。我小时候家里穷,什么时候能够坐到大戏院里去看戏,甚至连梦里都没有梦见过。依稀记得,还是在小学期间(文革前),曾经与隔壁103号13室、104号15室的两位阿姨,去过天山三村(靠玉屏路)的一个临时棚棚里,看了两次草台班子演出的越剧,仅此而已。而今天,当我端坐在保利城市剧院一排一座的位置上,正儿八经地欣赏着经典大戏,那滋味总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一排一座,破天荒的第一次。按通俗说法,坐此位者不是领导就是老板。而我,仅仅是个已退休多年的白发老人而已,哈哈……</span></p> 上图由豆包生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座,非同一般。前面就是一个可容二十多人的大乐池。我坐在座位上,头一伸即可窥见每种乐器的演奏。坐第一排,前面空间很大,再长的腿也有地方摆。如果坐累了,可以倚着座椅斜躺下,双脚可以自由地舒展开,那感觉可是悠哉悠哉。而第一排更多的优势在于离舞台最近,一切都近在咫尺,似乎能够把舞台上的一切都收于眼底。舞美灯光,舞台上所有道具摆放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相互的空间感很强。更厉害的是:演员在台上表演的一招一式,甚至演员在演唱时眉宇间的蹙眉与展眉,那种眼波掷情,那种颦笑皆戏等细部之节、瞬息之变,都在我的视力所及范围,坐在远处的人是无论如何都看不到的。至于演员那眸中有光,或如寒星寂寥映照孤愤,或如烈火灼灼燃尽痴狂,那种只有老演员、好演员的特质,我真得是第一次近距离一一领略。</span></p> 上图由豆包生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打磨,越剧《红楼梦》尹袁版已经是经典中的经典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舞美,堪称东方美学的巅峰造极之地了。大幕开启,但见舞台上,亭台水榭虚实相生,纱幔云屏皆成画境。灯光似墨分五色,浓淡晕染七彩间,还有那艳而不俗、靓而不重的服饰;那远近分明、流光溢彩的场景;那静如游丝轻触、动如山呼海啸的音乐;更有那龙套穿梭、主角C位,细细铺垫、层层递进的剧情,看得人目不转睛、如痴如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越剧之美,美在唱腔婉转,道白清丽。尹派的醇厚与袁派的含蓄相得益彰,将宝黛初见时的“眼前人似旧时识”演绎得淋漓尽致。宝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唱段响起时,台下许多银发观众轻声相和。这些旋律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每次聆听都如见故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西厢”一折,水袖轻扬处尽是青春情愫;“葬花吟”一场,哀婉唱腔中饱含命运悲音。越剧特有的抒情性放大了原著的诗意,黛玉荷锄葬花时,演员的每个眼神都透着孤洁与哀愁。我们这代人历经沧桑,尤能体会美好事物凋零之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令人动容的是“哭灵”一幕。宝玉撕心裂肺一声“林妹妹,我来迟了”,唱腔由悲转愤,由愤入空,将越剧的“哭调”推向极致。料想剧场里有多少白发人会黯然神伤。我们这辈人历经风雨,最懂得知己难求、真情易逝的痛楚。当然我们也明白,这不仅是戏剧高潮,更是对人生聚散无常的叹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临近终场,天上阵阵雪花飘落,大观园红楼褪色、诸芳散尽,唯余白茫茫一片。此时,最妙的一幕徐徐打开:“太虚幻境”展示在大家面前:烟云缥缈间,镜面倒映众生痴妄,人世间未能喜结良缘的贾宝玉林黛玉精灵,竟然在”太虚幻境”里相拥相泣,化作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视觉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楼梦》这出戏之所以经久不衰,常看常新,正因它用最中国的戏曲形式,讲透了最中国人的情与理,道出了人生最深的感悟与无奈。</span></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龙之梦 部分网络下载</p><p class="ql-block">文字:张新华</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张新华</p><p class="ql-block">制作日期:2025年9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