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3阅兵期间,针对“刘老庄连军旗是否有错别字”的争议,媒体已通过报道作出澄清,此处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日就“刘老庄连军旗上的字是谁写的”及相关话题,向豆包与DeepSeek提问并交流,收获了不少意外信息与新认知。现将交流内容整理汇报,以此践行美篇“记录美好,分享快乐”的宗旨——只不过,这里的“美好”更偏向一种壮美,而“快乐”则源于获取新知的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军旗上“刘老庄连”4个字是由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2营4连的三班长</span>王林写的。战前他是村里的小学教员,是4连文化最高的人。</p> <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2营4连在江苏淮阴刘老庄地区,为掩护主力部队和当地群众转移,与1000余名日伪军展开殊死激战。战斗间隙,连队决定在旗帜上书写“刘老庄连”,因三班长王林文化水平最高,此任务交由他完成。他蹲在弹坑里,用刺刀尖挑着战友的绑腿布,在被硝烟熏黑的白布上艰难书写。写到“庄”字最后一笔时,远处炮弹爆炸的气浪猛地掀动他的手臂,导致这一笔向右歪了半寸。最终,全连82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令人动容的是,刘老庄战斗结束后,当地乡亲们主动选出82名子弟,加入部队重建4连,让“刘老庄连”的建制和精神得以延续。这份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情,以及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就此深深镌刻在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1959年军事博物馆筹建时,这面旗作为一级文物被移交过去。后来为了防止布料风化,文物修复师对旗帜进行了修复,但始终严格保留了“庄”字那笔歪点的原样。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时,护旗手训练还特意练过握旗角度,确保那个歪点在镜头里能看得清。</p> <p class="ql-block">我又问豆包,“刘老庄连”旗帜上的“连”字为什么不是繁体字。豆包告诉我是因为该旗帜保留了1943年连队授旗时的原始旗帜字体,而当时的书写习惯就是使用简体字“连”。在过去简体字“连”也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一些手写场景或非正式的文书中。</p> <p class="ql-block">我追问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那就是说简体字并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实行的?”</p><p class="ql-block">豆包回答如下:</p><p class="ql-block">是的,简体字并非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实行。</p><p class="ql-block"> 简体字的推行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简体字就已在民间手写、出版印刷等场景中广泛使用,主要源于对汉字书写便捷性的自然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历史渊源:明清时期的民间手稿、账本、通俗读物中,就已出现大量“简体写法”,比如“體”写作“体”、“盡”写作“尽”等,这些是简体字的早期形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 近代推动:20世纪初(如民国时期),教育界和文化界为普及教育、降低识字门槛,曾多次提出简化汉字的倡议,甚至发布过相关简化字表,进一步推动了简体字的使用,“连”的简体写法在当时的手写场景中已较为常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3. 规范定型: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正式发布《汉字简化方案》,是对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简体字进行系统整理、规范和推广,使其成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而非“凭空创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此,1943年“刘老庄连”旗帜上出现简体“连”字,符合当时民间和特定场景(如军事文书、手写标识)的用字习惯,是历史用字情况的真实体现。</p> <p class="ql-block">听了这种解读后,我对新中国文字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以往面对舆论中对“爱”“亲”“听”“国”“产”“乡”等简体字改革的调侃,常会产生较强的认同或困惑;而现在,这种情绪有所减弱,逐渐形成了一种看法:任何改革都难以做到绝对完美,往往有利有弊,简体字改革从整体来看,依然是必要且有效的。</p> <p class="ql-block">正如书写“刘老庄连”的三班长王林,以及在那场战斗中全部英勇牺牲的新四军四连八十二位新四军战士一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舍生取义的英豪。他们怀揣不畏强暴的骨气、大义凛然的气节,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以视死如归为信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用热血与生命谱写出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诗篇,铸就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壮丽华章,成为支撑民族精神的不朽脊梁。</p> <p class="ql-block">我情不自禁地和豆包及DeepSeek继续进行相关交流。</p><p class="ql-block">我向豆包发问“颜真卿宁愿烧死,绝不变节。列举历史上我国其它著名书法家可歌可泣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豆包答复如下:</p><p class="ql-block">首先需要纠正一个史实:颜真卿并非被烧死,而是在777年被叛将李希烈缢杀,他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精神流传千古。历史上其他著名书法家也有诸多可歌可泣的行为,核心事迹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王羲之:临危护民,坚守家国立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不仅是“书圣”,更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他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当地遭遇饥荒,他果断开仓放粮救济百姓,避免灾民流离失所;面对东晋内部的分裂隐患,他多次上书劝谏朝廷团结抗敌,反对门阀割据,始终以民生和家国稳定为己任,其行为彰显了文人书法家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苏轼:屡遭贬谪仍守本心,以文书写志明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苏轼是“宋四家”之首,一生仕途坎坷,因反对新法多次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等偏远之地,但他始终坚守人格与操守。在被贬期间,他从未因境遇困顿而妥协,反而以书法、诗文抒发对民生的关怀——在惠州时他筹资修桥、改善当地交通,在儋州时办学堂、普及文化;即便身处绝境,他的书法作品(如《黄州寒食帖》)仍饱含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坚持,尽显文人风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黄道周:抗清殉国,以书法明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道周是明末著名书法家,更是抗清义士。崇祯年间,他因直言进谏被贬,却始终心系天下;南明隆武政权时期,他主动请缨率军抗清,兵败被俘后,清军以高官厚禄利诱,他坚决拒绝,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绝命书,书法笔力刚劲、字字泣血,最终于1646年从容就义,用生命践行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p> <p class="ql-block">我追问道“岳飞能否算其中一个?”</p><p class="ql-block">豆包答复如下:</p><p class="ql-block">岳飞可以纳入其中,他虽以军事成就和爱国精神为核心标签,但书法造诣同样深厚,且其行为完美诠释了“可歌可泣”的气节,二者结合极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岳飞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笔力雄健、气韵豪迈,传世名作《满江红·写怀》(碑刻)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其书法风格的集中体现,字里行间满含精忠报国的壮志与悲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可歌可泣的行为”来看,他的核心事迹远超书法本身,却与文人风骨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军事上,他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以“还我河山”为毕生信念,即便屡遭朝廷掣肘,仍坚守抗金大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 气节上,面对秦桧等人的诬陷与“莫须有”的罪名,他始终拒绝妥协、坚守忠诚,最终于1142年含冤遇害,用生命践行了“精忠报国”的誓言,其精神与颜真卿、黄道周等书法家的气节一脉相承,成为后世敬仰的爱国典范。</p> <p class="ql-block">针对颜真卿到底是被烧死还是缢死这个问题,我心存不甘,又通过DeepSeek查询。DeepSeek的答复使我愉悦,全部内容复制粘贴如下:</p><p class="ql-block">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历史记载中确实存在需要厘清的地方。颜真卿的死因是被叛军缢杀,但这个过程与他被囚禁的场所“火堆”有关,这可能导致了“烧死”说法的流传。</p><p class="ql-block">可以确切地说:颜真卿是被叛军李希烈缢杀的,而非烧死。但“烧死”的说法,作为对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精神的极致褒扬和艺术化概括,也在民间文化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象征着颜真卿的气节如同在烈火中淬炼的真金,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针对我前面向豆包的提问“颜真卿宁愿烧死,绝不变节。列举历史上我国其他著名书法家可歌可泣的行为”,DeepSeek也给出相应回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DeepSeek的回答如下:</p><p class="ql-block">颜真卿的忠烈气节令人敬仰,历史上还有许多书法家以其高尚品格和可歌可泣的行为留名青史。以下是几位代表性人物及其事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柳公权(唐代)——「心正笔正」的铮臣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迹:柳公权以楷书闻名,曾任太子少师。唐穆宗问他用笔之法,他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借此讽谏皇帝应勤政清廉。他一生直言敢谏,多次批评帝王过失,始终坚守士人操守,以书法喻人格,成为“字如其人”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黄庭坚(宋代)——贬谪不屈的文人脊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迹:作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因党争被贬至四川黔州、广西宜州等偏远之地。虽处境艰难,他仍坚持创作书法诗文,并教导当地学子。晚年病困交加时写道:“丈夫存远大,胸次要落落”,至死不渝地保持豁达与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傅山(明末清初)——抗清守节的遗民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迹:明亡后,傅山拒绝清廷征召,以行医为生,曾因抗清活动入狱,遭严刑而不屈。他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书法理念,实则隐喻对清廷的不合作态度。康熙年间被迫参加博学鸿词科,抵京后称病拒试,彰显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倪元璐(明代)——殉国自尽的忠烈之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迹:倪元璐是明末书法家,官至户部尚书。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留下“南向拜谢君父”的遗书,自缢殉国,实践了“君辱臣死”的儒家信念。其书法雄浑奇崛,人如其字,被后人誉为“笔锋如刀,尽显刚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赵孟頫(元代)——争议中的文化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迹:作为宋宗室后裔,赵孟頫出仕元朝被批“变节”,但他暗中推动汉文化传承,以书法复兴晋唐传统,影响后世。晚年写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时,常流露故国之思,在复杂环境中以艺术延续文化命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 于右任(近代)——心系家国的辛亥元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迹:于右任是近代书法大家,亦为辛亥革命元勋。1949年后虽身居台湾,但终生思念故土,晚年写下《望大陆》泣血诗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他捐资兴学、推动标准草书,以文化救国为志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书法家不仅以墨迹传世,更以人格力量诠释了“字如其人”的深层含义。他们的行为或壮烈、或隐忍,皆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了精神信仰,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脊梁符号。</p> <p class="ql-block">个人认为,针对同一问题,豆包与DeepSeek的回答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可同时尝试这两款工具,通过对比不同回答的视角与内容,更全面地获取信息,以更好地达成查询需求。</p> <p class="ql-block">最后,牵强附会地以2025年9·3阅兵中,空中护旗梯队悬挂展示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一铿锵标语,为本篇内容作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