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缅怀先烈 继往开来 抗日战争时期 民立中学学生地下党的 战斗历程(三)民立七烈士

吴珏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又一次翻开《抗战时期上海学生运动史》,重读写于1988年的《抗战时期民立中学地下党支部的战斗历程》……</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民立地下党输送了许多优秀学生到抗日根据地,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p><p class="ql-block"> 其中范一夔、李思勤、章铮三位年青的新四军战士,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p><p class="ql-block"> 徐雷和李默,两位年青的军政干部,坚持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却倒在了即将迎来新中国诞生的黎明前;</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校友夏采曦,1939年牺牲于苏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范一䕫烈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考入民立中学初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范一䕫,1925年9月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铁路职工家庭,1938年秋天与哥哥范一亭分别考入民立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p><p class="ql-block"> 1940年秋天,范一䕫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仅十五岁就担任了民立中学初中部的地下党小组长。在他影响下,章铮、李思勤、丁永清、程谷华等同学先后参加了革命。</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地下党组织一部分党员撤离上海,范一夔是民立中学第一个奉命转移的学生党员。1942年2月,他给亲人留下一封信和一张照片离开了上海。临走的前几天,他把自己的决心和党组织的决定告诉了哥哥,请哥哥做好母亲的工作。临行前几小时,他还去看望了最疼爱他的祖母,为祖母敲背捶腿。</p><p class="ql-block"> 范一夔离开上海后,来到江苏武进县寨桥镇,担任了新四军武进办事处民运股长等职,为部队组织给养与运输,开展群众工作。1942年6月,日寇一次又一次扫荡,险恶的环境和艰苦的斗争,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这年的8月9日,范一夔给哥哥寄去了最后一封信,充分表达了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新四军干部面对艰苦的抗战,充满必胜的信念和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 两个月后,正当收获时节,10月25日范一䕫等新四军干部在寨桥镇交通站开会,被日寇发现而包围。当干部们掩护战士驾船越河突围后,日寇已在寨桥镇的石桥上架起了机枪封锁了河面。范一夔等同志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英勇地与日寇展开了肉搏。由于敌众我寡,他们被日寇蒙上了麻袋,壮烈的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之下。当时,范一夔年仅17周岁。</p><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的当夜,一位老农把范一夔等三位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寨桥镇小河北面的农田里。解放后,武进县寨桥乡人民政府为范一夔烈士树了墓碑。1977年,当地政府又将范一夔等三位烈士的遗骨移至当地的烈士陵园,以供后人凭吊。</p> <p class="ql-block">  范一䕫烈士长眠在当年壮烈牺牲之地一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寨桥烈士陵园内,每年清明,当地人民都会前来这里祭拜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牺牲的青年英烈。</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跨跃五十四年的爱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 1997年4月,民立中学部分师生和地下党老校友曾来此祭奠范一䕫烈士。来自北京社科院的地下党老校友刘鉴农,难掩激动的心情,生动记叙了这样一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22年,当地政府重新修缮了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思勤烈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考入民立中学高中</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思勤,生于1924年10月8日,上海人,家境清寒,1941年夏天考入民立中学高中。</p><p class="ql-block"> 李思勤入学后与同班的地下党员范一夔十分接近,在地下党的教育影响下,从单纯的抗日救国,逐渐懂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道理,蕴酿着参加新四军。</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局势恶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2年2月7日在</span>地下党的安排下,李思勤等一批学生离开上海。他在父亲的枕头边留下了一封厚厚的告别信,深深感谢父亲十数年来的养育之恩,表白了自己投身革命的志向和信念。</p><p class="ql-block"> 离开上海后,李思勤等人来到太湖磊湖区(现今宜兴和桥附近)施教团,搞民运工作,唱歌、演戏,为地方和部队作宣传。约半个月后,他与同学丁永清一起跟随部队的一个侦察班去溧水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部。</p><p class="ql-block"> 当时1942年春节刚过,天气十分寒冷。<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途要经过好多封锁线,</span>他们有时在湖里漂,冻得浑身发麻,一上岸便急行军,而且是日夜行军。李思勤身体较弱,又跌了一交,腿瘸了。他不愿拖累同志,不让侦察员搀扶,咬咬牙一拐一拐自己走,坚持跟上了队伍。</p><p class="ql-block"> 约十天后,他们来到溧水十六旅教导大队学习,穿上军装扛上了枪,正式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学习期间,李思勤虽然身体不好,但他坚持着,而且进步很快。1942年3月,被调到教导大队的总教室担任文化教员。入夏后当地蚊子很多,李思勤的两腿擦破而溃烂,一直到入冬也没有痊愈。但他没有把艰苦的生活和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只想着如何做好文化教员的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42年冬天,李思勤终因病重去后方医院治疗,遇到了因病入院的战友丁永清。思勤脸色憔悴,两腿溃烂不愈,丁永清耽心他得了肺结核。11月,丁永清决定带病出院回教导大队,他要李思勤一起走,但李思勤说:"我病重,四肢无力,我回教导大队会连累别人。""如果我牺牲了,也是为了革命。"俩人含泪握手而别,想不到这竟是二位好友的永诀。</p><p class="ql-block"> 1942年12月下旬,日本鬼子大扫荡开始了。27日拂晓。鬼子形成包围圈向后方医院进攻,伤病员们向村后山上撤去。刚到半山,日本鬼子用机枪一阵阵扫射,顽强不息的李思勤和绝大部分伤病员壮烈牺牲。当时,他年仅18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章铮烈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考入民立中学初中</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章铮又名章峥、章建春,1925年3月7日生,江苏常州人,父亲章志直是上海的一位电影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章铮从老家来到上海,考入民立中学初中。</p><p class="ql-block"> 在民立求学期间,章铮接触了同学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影响下,阅读进步书刊,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想去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当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章铮与李思勤、丁永清、程谷华、陈杰等同学随范一夔等党员学生一起离开上海,去太湖游击区。那时,他的父亲每晚通宵在新华电影公司的摄影棚里,连日赶拍影片《激流》,祖母和姐姐又回了常州老家,因此直到章铮离开上海一些日子以后,父亲才知道他已离校出走。</p><p class="ql-block"> 来到太湖地区不久,章铮与一些新参军的青年学生一起在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教导队学习,后任文化教员。在部队里,他能吃苦,要求上进。因身材高大,相貌端正,他曾调入十六旅文工队工作,并担任队长。在1942年"七·一"纪念中国共产党生日之际,参加了主题为反封建、鼓励青年参加抗日斗争的多幕话剧《遗恨》的演出。1943年6月,章铮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44年,章铮因患病去后方医院治疗,9月间,当他病愈与一部分伤病员归队途中遭遇敌寇,被敌杀害。章铮牺牲时年仅19周岁。</p><p class="ql-block"> ( 注:章铮烈士的遗像一直没有找到,现用AI根据他父亲的剧照生成了他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雷烈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民立中学高三缀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徐雷,生于1921年,又名徐士豪,上海市人,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 徐雷是在1938年夏考入民立中学高中的,他学习努力,尤其爱好体育。曾经在当时上海举办的万米万国竞走比赛中,因速度快姿势好而进入前十名,获得铜制奖杯,但是升入高三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辍学,去英商跑马厅当侍者。</p><p class="ql-block"> 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国难当头,他不愿做洋奴,于1940年去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曾在新四军一师一旅政治部服务团工作,1941年担任靖江独立团指导员,1942年任新四军一师一旅敌工部干事,1945年任政治教导员。1946年任二十军六 O 师部组织干事。</p><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在山东鲁南战役中,为消灭国民党快速纵队,徐雷不幸被敌人的流弹击中而牺牲,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 ( 注:徐雷烈士生前肖像一直没找到,现用AI修复了破损的旧照生成了他的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默烈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民立中学初中毕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李默,又名李德山,李沧粟、李微君,1922年2月12日生,上海南汇人,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 1935~1938年在民立中学初中求学,学习<span style="font-size:18px;">刻苦</span>成绩优良。时值抗战爆发学校被炸,民立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使李默深受教育,觉悟提高很快。</p><p class="ql-block"> 1938年,李默考入中法工学院,不久参加了校内中共的外围组织~抗日救亡青年团。1939年冬,李默由地下党组织介绍,参加了浦东抗日游击队,活动于南汇泥城、四团、祝桥一带。194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40年夏,李默调到新四军"江抗"指挥部二期教导队学习。结业后,先后担任了"江抗"西路一支队新兵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六师五十一团宣教干事、六师十八旅教导大队教育干事等职。</p><p class="ql-block"> 1941年,组织派他到上海做秘密动员参军的工作。完成任务后,他回家看望父母和弟弟,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弟弟李靖在他的教育帮助下,1944年5月辍学后参加了新四军。</p><p class="ql-block"> 1942年10月,李默来到新四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3年3月,侵华日军小林师团对苏北进行大规模"清乡",新四军军部、抗大转移至淮南,抗大学员提前结业。李默被分配到江苏宝应县黄浦区参加反清乡和反扫荡斗争。1944年2月,他担任宝应县安宜师范(干训班)政治辅导员。</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停战协定,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苏北新四军主力部队奉命北撤。李默曾担任宝应县望直区区委书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溱潼县大垛区区委副书记,</span>带领地方武装以弱胜强,打击敌人保护群众利益。他与群众和战友生死与共、鱼水情深的许多往事,至今仍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 同年7月,国民党军队勾结当地土顽占领了大垛区的部分地区作为扫荡的据点。李默带领武工队依靠群众,坚持"保卫麦收,反顽化,反扫荡"的斗争。7月30日午夜,当地的几名土顽窜到复兴庄北舍。由于叛徒告密,李默查岗哨回来刚睡下,就不幸被捕。</p><p class="ql-block"> 敌人企图把他带回据点,李默顽强对抗,厉声训斥道:"共产党人是不会投降的,要活的去没有!"敌人恐怕被区武工队发觉,向他连击数枪。李默被击中左右胸和腰部,壮烈牺牲,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 当地群众惊悉李默同志牺牲的噩耗,悲痛万分。1947年10月,杀害李默的凶手被缉拿归案法办。党和政府将王家舍附近的几个村庄命名为"李默乡”。解放后,又树立了"李默烈士墓"碑石,在墓前建造了李默烈士纪念塔。每年清明,当地干部、群众、青年学生络绎不绝前往瞻仰和悼念。</p> <p class="ql-block">  李默烈士墓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沈土仑镇李默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夏采曦烈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3年毕业于民立中学高中</b></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夏采曦,学名夏清祺,上海嘉定县黄渡镇人,1906年12月生,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 夏采曦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1919年考入民立中学。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在民立高中毕业考试中,一人独得国文、英文、数理化三项第一名。1923年夏天投考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又荣登榜首,为录取新生第一名。在电机系学习时,因成绩优秀,受到校方免交学费的优待。</p><p class="ql-block"> 夏采曦才华出众,为人正直热情,在南洋公学当选为学生会主席,成为上海学生运动的骨干。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作为上海的学生代表,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学生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返沪后,校方迫于政府当局的压力,开除了夏采曦的学籍。校长为此惋惜,劝说只要放弃革命活动,便可继续留校深造,将来个人前途无量。但是,那时的夏采曦已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义无反顾的离开南洋公学,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1927年2月,北伐军到达上海,上级党委派夏采曦回黄渡开展党的工作,不久担任了中共青浦县委第一任书记,把青浦的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在夏采曦的革命生涯中,曾有数次与陈云同志并肩战斗。1927年12月间,陈云和夏采曦领导青浦农民军在小蒸举行了秋收起义。</p><p class="ql-block"> 1928年春节,陈云和夏采曦从上海来到松江营救被捕的同志,但未获成功。</p><p class="ql-block"> 1928年11月,夏采曦调任扬州特委书记。1929年7月,任南京市委书记。1930年夏,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常委并兼任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他与陈云同志在上海机关工作,当时他任中央特科第三科科长,与叛变分子作斗争,这一年,他还担任了上海市法南区区委书记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3年7月,夏采曦和陈云一起到达江西中央苏区。他被分配在红军大学担任教师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12日,夏采曦随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参加长征。当来到川贵交界处的江门以东一带,奉命与部分同志坚持江东地区。后组织决定撤离,夏采曦改扮成行商几经辗转,于1935年7月回到上海。</p><p class="ql-block"> 1935年9、10月间,夏采曦由党介绍到苏联莫斯科列宁大学学习。1939年牺牲于苏联。</p> <p class="ql-block">  夏采曦烈士纪念碑位于嘉定烈士陵园内,纪念碑上左三为夏采曦烈士头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尤为怀念将青春和生命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校友殷夫、夏采曦、范一夔、李思勤、章铮、徐雷、李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们的事迹保存在民立中学的校史馆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们的英名镌刻在殷夫烈士纪念雕像的基石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他们的精神在书声朗朗的校园永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民立学子爱国明志,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上海市民立中学坐落于静安区威海路681号。</p><p class="ql-block"> (注:因威海路市政改建,民立中学于2004年9月,从居住了64年之久的威海路420号搬迁于此。)</p> <p class="ql-block"> 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设施完备</p> <p class="ql-block">  校园里耸立的五棵不锈钢小树,造型独特,象征着民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 在五棵小树的右前方,是民立室内游泳馆。原中国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奥运游泳冠军乐靖宜、亚洲游泳王子沈坚强也都是民立中学校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校训:勤学笃行</b></p><p class="ql-block"> 1956年民立中学由私立改为公办,更名为上海市第六十一中学,由男中改为男女兼收,1959年被列为静安区重点中学,1985年恢复民立中学校名。</p><p class="ql-block"> 镌刻在室内游泳馆墙上的这四个红色大字,是老校长汪国浩先生在恢复校名之际确立的校训。</p><p class="ql-block"> 旨在教学生做人处事,勤奋学习,坚定实践。</p> <p class="ql-block">  殷夫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83年,2005年扩建为殷夫烈士纪念广场。著名左联烈士殷夫1923年~1926年在民立求学,期间开始了诗歌创作和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殷夫雕像基座的铜牌上,镌刻着牺牲于中国各个革命时期的民立校友:夏采㬢、范一夔、李思勤、章铮、徐雷、李默等六位烈士的英名。他们永远那么年青,英气勃勃,他们永远活在我们民立师生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走进教学楼大厅,这里宽敞明亮,布置着师生校友的大幅书法作品和学校重要文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贺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祝贺2003年民立中学百年校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百年名校</b></p><p class="ql-block"> 2003年7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在上海为民立中学百年校庆题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雅民立</b></p><p class="ql-block"> 在六层办公楼的楼顶,红色的“博雅民立”标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征着母校在教育事业上的不断追求与创新。校友们在这里驻足,感受着母校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  民立中学校史馆,是一条历史长廊,记录着学校自1903年建校以来的风雨兼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在这里驻足,细细品味那些珍贵的照片和文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清末初创到如今的现代化校园,</span>民立中学这所矗立在繁华市中心的百年名校,122年的办学之路正如校歌所唱:</p><p class="ql-block"> “学子莘莘集,负笈来四方,群英蔚起,树桃李于门墙,巍巍民立,谋祖国之强!”</p> <p class="ql-block">  校友李昌题辞:建设三个文明的亮点,培育四有青年。</p><p class="ql-block"> 李昌,1931届校友,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顾委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p> <p class="ql-block">  校友叶培大题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 叶培大,1933届校友,微波通信及光纤通信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新中国微波通信的领路人、新时代光纤通信的开拓者和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  赓续血脉担使命,</p><p class="ql-block"> 铭记英烈筑忠魂!</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中国,如您所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民立,继往开来!</b></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