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陈德展,男,汉族,1955年2月出生,山东淄博人,二级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首批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正处级)、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科技处处长、山东师范大学第一届教授委员会主任,致公党山东省副主委,全国政协第十、第十一、十二届连续三届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府参事。并兼任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陈德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975年至1978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978年毕业留校任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986年至1989 年在山东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攻读研究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989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996年公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从事研究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1997年留学归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陈德展主要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40余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人。主持编写了自然科学向导系列丛书化学卷等著作2部,作为主要成员教学成果“建设学科交叉、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科研平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陈德展从教以来学术成果颇丰,社会影响力深远,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立二等功,2002年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16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一个团队的优势就在于集思广益、协作互进。要想集思广益,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在陈德展教授的理论与计算化学团队中,每周的组会成为成员之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主要渠道。大家可以讲自己研究体系的进展情况,提出遇到的问题,或是讲自己最近正在研究的文献,分享看到的新思路。问题提出后,作为导师,陈教授都会给予耐心解答和专业指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同时,团队的协同发展亦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体制。在理论与计算化学团队中,成员实行以研究课题为依托的分级负责制度。根据陈教授的总结,团队管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自上而下、逐级负责、以老带新。主导师通过组会等形式培养年轻老师和高素质学生,通过个别交流努力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传授亲身经验。层层管理,使团队成为一支结构合理、极具创新活力的人才梯队。正是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配合和学习互助,促进了团队科研的蒸蒸日上和每个人的卓越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陈德展积极倡导高等学校要面向国家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作为核心成员承担了山东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常温芒硝法制备硫酸钾新工艺”及“磷矿粉直接法生产硫基或氯基三元复合肥新工艺”等项目,重点研究解决了传统生产工艺中废酸的排放及副产磷石膏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研究出一种环保型复合肥生产新工艺;该工艺经专家鉴定认为属国内首创,居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200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5)。参与承担的“重要农药、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化工生产技术集成”,和“‘光生态’新型棚膜的研制及其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分别在德州武成、临沭、齐河、寿光等地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6年“重要农药、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化工生产技术集成”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12); 2010年“‘光生态’新型棚膜的研制及其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3/6),2010年作为核心成员所在团队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荣获集体一等功。2004年和2008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亲切接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导师不仅是科研中的领路人,更是学校生活中的大家长。陈德展教授平时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每天来到实验室,看到谁没来,他都会关切地询问。一位学员生病住院,陈教授亲自跑到医院去看望问寒问暖,竭力帮助。曾有一位残疾学生,陈教授格外关心其生活及学习,并在组内建立起了定期的“一对一”帮扶制度,鼓励其他同学主动给予其照料和帮助。作为团队的主心骨,陈教授不仅在学术上为大家提供指导,而且以身作则地践行着勤奋严谨的科研精神;在平时生活中,他也会通过谈话沟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在教育的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在金秋的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科研之路跌宕起伏、风雨兼程,陈教授不仅是学术上指引方向的北极星,更是给予学生温暖的春阳,他是恩师,也是家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陈德展在担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他聚焦高等教育发展这一关键领域,同时心系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在第十届全国政协期间撰写的“关于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案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评为优秀提案受到表彰奖励;撰写的关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减轻高校债务负担,促进高校向内涵发展”、“关于尽快制定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免试入学制度,保障他们与健全人运动员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多措并举解决菜贱伤农问题”等多件提案被有关部门采纳,有些提案被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摘登,“两会”期间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采访报道,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b></p> <p></p>